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民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称谓,但在这一词出现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乃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称谓,但在这一词出现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乃至外国人将中国称之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所谓“华夷之辨”、“夷夏之防”,  相似文献   

3.
"党外人士"这一称谓,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来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日、团结、进步的方针,加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1940年3月6日,毛泽东同志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指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明确提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并首次使用"党外人士"的称谓,指出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公安称谓由来延续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安称谓起源于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公安委员会。我国使用公安称谓始于民国政府并且延续多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建设中 ,为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和策略 ,开始延续使用“公安”称谓 ,用于冠名民主政权的暴力与公众治安服务机构。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 ,新中国建立起来的人民公安制度 ,具有体制的统一性、构成的多样性和参与的广泛性 ,将“公安”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是青年科学发展的第一个世纪.青年科学的诞生和发展是以二十世纪我们这个世界的发展为物质背景的,这个背景就是所谓的"后工业社会"或者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发端的社会.在二十世纪的社会中,青年作为社会的独立群体已经确定无疑,青年文化与青年运动冲破了家庭、民族、国家的界限,染上了  相似文献   

6.
民族国家与现代民族的"政治性"、"国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民族起源于欧洲.伴随着西欧民族国家的诞生,民族的原生意义得到了扩展,进入了现代发展阶段.现代民族突破了古代民族受血缘、地缘、语言、文化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还加强了人们对原有的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与此同时,要求建立主权在民的民主政体赋予了现代民族"政治性"和"国民性".  相似文献   

7.
"夷"、"羌"是汉唐时期西南民族地区的两个人群类别称谓.对汉文史籍记载的考证分析可看出,中原史家无论对同处一地域上的"夷"与"羌",还是对种族名称大致相似的"夷"与"羌",皆在史书中做出了较明确的区分.从汉文史籍角度对唐以前西南民族地区的"夷"、"羌"两类人群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夷"、"羌"是两个不同的人群系统.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寻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与民族复兴道路。这种模式和道路的称谓经历了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称谓流变,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从探索阶段如履薄冰的谨慎到成熟阶段豪迈挺进的自信的心路历程。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构建民族自信的历史和逻辑延续。  相似文献   

9.
布依族是贵州高原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文史籍中曾以“越”、“濮”、“僚”、“夷”、“仲”等来指称该民族的先民。直到近现代,在布依族民间仍流行“夷家”、“仲家’等来自汉语的称谓,而同时又以本民族语自称pn49jai‘。本文通过与布依语及其同语族语言进行广泛的语音比较,并参考汉语历史文献记载、民间传说等资料,对“越、濮、僚、夷、仲”等出现在汉文史籍以及布依族民间的民族称谓与现代布依族本族语自称Pu_4Jal_4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都曾建立过党领导的政府,但在名称上没有使用人民政府的表述。那么,人民政府的称谓是由谁最早提出的和怎样提出的呢?  相似文献   

11.
彝族"毕摩"与纳西族"东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薇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6):128-134
中国西南的彝族与纳西族,在民族起源与发展上有着共同的历史源头和文化联系,其传统宗教都是从古氐羌人承袭下来的,并且都受到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因而"毕摩"与"东巴"教有着诸多共同点和相似性.本文试从古称谓与历史源流、主要职能与传承方式及所使用法器和经书等诸方面,对彝族"毕摩"与纳西族"东巴"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我的职场生涯中,有一半的日子和政协委员的履职紧紧联系在一起。自然,政协委员于我,既是一个光荣的称谓,又是一份沉甸甸的责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族名各异.其由来大致可分为几种情况: 一、源于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如西北的柯尔克孜族,族名是四十个姑娘的意思,传说他们的民族源于四十个姑娘;而哈萨克族的族名是白天鹅的意思,传说白天鹅是他们的始祖. 二、反映他们所从事的生产事业.如拉祜族曾经以狩猎为生,拉祜就是火烤虎肉之意.生活在东北深山密林中的鄂伦春族,鄂伦春意思是使用驯鹿的人;而同一地区的达斡尔族,族名意为耕耘者,反映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悠久传统.羌族的羌,意为牧羊人.  相似文献   

14.
"民主党派"称谓是中国共产党为区分中国社会各政党的政治态度而采用的,它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运动,在战后反对内战、独裁的斗争中得到广泛认同。"民主党派"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其他党派的统称。"民主党派"作为经由历史凝固的特定政治称谓,并为中共、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广泛使用,现阶段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第一个十年是中国现代理想诞生的年代,当时.许多报刊都传播过"主权在民"的现代国家理念.但民族危急的形势使梁启超接受了以民族国家为目标的国家主义学说.他虽然也谈民主、自由,但出发点是国家,而不是个人权利.<新青年>时期,高一涵、陈独秀等努力传播现代国家观念、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对新文化的建构和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欧游心影录>时期的梁启起主张的"尽性主义"显示出他已经超越了<新民说>时期的国家主义,完全理解并具备了现代的国家理念.  相似文献   

16.
《百苗图》族称名源探析例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百苗图》对贵州各民族的称谓的名源辩析入手 ,按 6种名称由来方式例举性讨论了该书有代表性的称谓名源 ,借此揭示这些称谓的族属和层次差异  相似文献   

17.
"西南夷"是《史记》等文献对中国西南原生民族的概称。探讨"西南夷"问题,对西南民族流变和中国民族发展与交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西南夷"约在距今3700年前随着西南青铜时代的开启,由氏族部落转化而成,在春秋、战国时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随着西汉在"西南夷"地区统治的确立,"西南夷"开始衰落,并在两汉之交蜕化为南中大姓与夷帅控制下的新的民族体系。"西南夷"并非源于外来的氐羌、百越、百濮等民族,而是以本地居民为基础形成发展而成。"西南夷"的概念,适用于"西南夷"存在的夏朝末年到两汉之交,不宜用之称谓汉晋抑或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西南民族。  相似文献   

18.
1940年3月6日,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和使用党外人士的称谓,指出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1941年11月16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政会的演说中强调:共产党员只有义务同抗日的党外人士合作,无权利排斥这些党外人士。三三制在各抗  相似文献   

19.
赵鹏 《思想战线》2011,(Z1):42-45
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整合既是多民族国家内部发展的需要,亦为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理想的现实要求。在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视角下,借"民族"的政治性解析多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的辩证关系,阐述"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以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丁洁 《北京观察》2021,(6):40-41
回顾近现代以来中外历史,任何一个新兴国家首都的选定,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其特定的背景.新中国选择北平作为首都,当然也不例外. 1949年3月25日,新任北平市长、北平市军管会主任叶剑英专程前往涿县迎接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进北平.他介绍北平的有关情况时说:"北平和平解放,不少民主人士来信来电,表示他们坚决拥护共产党,要和共产党更好地合作,希望共产党在北平成立全国性的政府."毛泽东说:"他们不知道我们已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把北平定为首都,慢慢他们就会知道的.但是,要最后决定还得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当晚,新华通讯社向全国、全世界广播了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到达北平的消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