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颖 《中国人大》2013,(19):35-37
新闻背景:2012年6月21日,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设立地级三沙市;7月24日,三沙市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举行。云飞浪卷处,明珠更璀璨——守护好、建设好三沙,扛起经略南海的国家担当,寄托着全国人民的深切期望,承载着三沙人的政治责任和无上荣光。  相似文献   

2.
月报     
《今日海南》2012,(7):4-7
省情·热词·三沙6月21日,民政部公布了《关于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的公告》,国务院于近日批准,撤销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设立地级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人民政府驻西沙永兴岛。此次设立地级三沙市,是我国对海南省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设立三沙市国务院批准在海南设立地级三沙市  相似文献   

3.
《今日海南》2012,(8):11
民政部发布《关于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的公告》,批准撤销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设立地级三沙市。中央军委批复广州军区,同意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省三沙警备区"。三沙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正式公布,共有45名代表当选。中共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岛工委撤销,中共三沙市委成立,肖杰任中共三沙市委委员、常委、书记。  相似文献   

4.
7月24日上午,海南省三沙市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西沙永兴岛隆重举行,200多名三沙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地处祖国最南端的这个地级市,正式建立了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警备区等机构。作为中国最南端、最年轻的地级市,三沙市将依法履行对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行政管理和开发保护的神圣职责,掀开了维护我国南海主权和行政管辖的新一页。  相似文献   

5.
<正>清澈透绿的海水,沙白如银的海滩,绿树婆娑的海岛,悠闲觅食的海鸟,洄游筑窝产卵的海龟……三沙之美,令人流连。每一个到过三沙的人,无一不被其天然的美惊艳。这种美既有大自然的馈赠,更有三沙人保护岛礁生态环境不懈努力的成果,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近年来,三沙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相似文献   

6.
正"三沙就是个‘兵’市。"设市伊始,三沙市委书记、市长肖杰就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位,并随之确立了一条发展路子:走融合式发展之路;确定了一个目标: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一年多来,三沙市军警民共同见证了"兵"市里的浓浓鱼水情。  相似文献   

7.
正1400多个日夜,迎着风浪,一路艰辛,一路突破!设市四年来,三沙把白手起家的创业传奇写在大海上、融进浪花里。政权建设是三沙的工作核心,三沙自成立始就把政权建设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四年来,三沙市逐步建立了行政事务、项目、财务、干部管理等110项规章制度,让政权有规有序地运转。目前,三沙已设  相似文献   

8.
《今日海南》2012,(8):8
7月24日上午,海南省三沙市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西沙永兴岛隆重举行,200多名三沙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地处祖国最南端的这个地级市,正式建立了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警备区等机构。作为中国最南端、最年轻的地级市,三沙市将依法履行对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  相似文献   

9.
《新东方》2016,(5)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三沙市的设立,为三沙海洋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笔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三沙当地居民在海洋生态旅游开发认知的调查与定量分析,了解三沙海洋生态旅游开发对当地居民的经济与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并根据认知分析为实现三沙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二○一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同志们:刚才,民政部副部长孙绍骋同志宣读了国务院批准在海南省西沙永兴岛设立地级三沙市的决定。广州军区副司令员邢书成同志宣读了中央军委关于同意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省三沙警备区的批复。经过各方面的紧张有序的筹备,今天海南省三沙市正式挂牌成立了。我们在美丽的西沙永兴岛隆重见证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在这里,我代表海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对三沙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警备区正式挂牌,表示热烈  相似文献   

11.
李锋 《今日海南》2014,(12):34-35
<正>在三沙,这个祖国南海边防前哨,有着一支特别的维权维稳干部队伍,他们与驻岛官兵一道,同甘共苦,携手并肩,共同守护着国家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情系三沙,用心守护三沙特殊的地位和环境,更需要地方干部与部队官兵"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三沙是"兵市",三沙市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部队的支持,部队的建设与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地方的支持。军地干部一致认为,只有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才能胜  相似文献   

12.
三沙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渔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三沙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使命,三沙的海洋渔业发展要遵循主权优先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和规划优先原则,大力发展远洋捕捞、深海养殖、水产加工、休闲渔业,既维护国家的南海主权,又推动渔业的产业转型。  相似文献   

13.
<正>地名,是每一个乡村的独特印记,地名文化是乡村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根”与“魂”。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以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为总抓手,探索实施“地名+”创新工程,深挖历史文化、红色地名、乡村地名等地名文化内涵,坚持乡村振兴地名先行、数字赋能、文化助力目标任务,构建“一路一带一脉”建设美好家园新路径,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相似文献   

14.
一、瑶族婚规碑的内容: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族聚居的瑶麓有三块石碑。虽然这三块石碑有的叫“瑶族乡规碑”,有的称“瑶族婚姻改革碑”或“瑶族婚姻议榔碑”,但因它是瑶族父老为改革瑶族婚俗而立的,故从《黔南人物志稿》(一)统称之为“瑶族婚规碑”。 现存于瑶麓民族小学前大门外侧的有二块,其中一块碑上刻有“同治二年三月”字样,可知为公元1863年所立。因该碑石质较差,经多年风雨剥蚀,碑面已有缺损,字迹不清,内容隐约可辨者有:  相似文献   

15.
水文结合修改(湖南省地名管理办法)和指导地、州、市、县制定地名管理法规的实践,对制定地名管理法规时必须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一、地名管理办的“行政主体”问题地名机构是地名管理的“行政主体”。不过,现有的地名管理法规大多数是在地名普查、补查时期出台的,而当时的地名管理机构(各级地名委员会)是临时的协调机构,不具备行政职能,因此,制定地名管理法规时不可能明确地名管理中的”行政主体”。这就自然地在地名管理法规中出现诸如”地名的命名、更名工作.可以交地名机构或管理地名工作的单位承办,也可以交其他部门承办”…  相似文献   

16.
《新东方》2018,(4)
参照现代政府理论,区分政府功能与政府职责应是理解三沙市政府职能的题中之义,其中,政府功能突显政治统治要求,呈现层级性变化;政府职责为政治管理的具体工作,地域色彩强烈。鉴于此,三沙市政府的功能与职责定位要遵循其作为特殊群岛型地级市的特殊性。三沙市的政府功能应侧重于维护南海权益的政治诉求,依托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为其政府职责履行提供有序的政治秩序;而其政府职责立足于三沙海域的岛礁建设与管理、海域管理与控制、海洋公共服务供给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具体工作,强化其政府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在山东省成武县的广大农村,村有村碑,户有门牌,街有标志。农村地名的管理达到了城市化、规范七,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过去,成武县地名管理体制理得不顺,地名标志由成建部门管理,门牌由公安部门负责。由于政出多门互不通气,导致了管理的混乱,给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生舌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县委、县政府在省民政厅和地z民政局的业务指导下,着手治理整顿。他们首先统一了“一班人”的思想认识,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做好新时期的农村地名工作同发展经济的必然联系。其次成Z了由常务副县长、民政局长、公安局长、建委主任、地名办主任等…  相似文献   

18.
<正>上世纪七十年代风靡全球的电影《南海风云》主题歌《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的著名词作家苏圻雄、曲作家吕远老先生,年初应三沙市政府邀请,重返西沙开音乐会。吕先生因年事已高,先回了北京,苏先生留下在三沙和海南采风。得知此消息,我与苏先生联系,希望能再次见面,深入了解他的经历和创作情况。见我邀约,苏先生爽快答应,在他休息的宾馆一叙。谈到此次的三沙采风,苏先生感触良多,他侃侃而谈,聊起自己与三沙分不开的情缘和那诗意般的人生故事。  相似文献   

19.
周伟民 《新东方》2013,(3):24-28
我国早就发现了南海,汉代马王堆出土的地形图中,最早用地图方式表明南海的位置。最早表示出西沙群岛的地图是宋代的《华夷图》。明清一系列的地图都标明了南海四沙群岛。第一次用右下角贴上小方块标绘南海诸岛的是1914年出版的中国地图。此后几十种地图都用这种方式标绘南海诸岛图。1935年4月和1946年分别出版的地图,标示了海南岛及南海诸岛的地图而突出了海洋及三沙。国家要建设海洋强国,海南要建设海洋强省,三沙设市,海南省的版图应正面突显海洋、突显三沙市。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国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居民住宅区通名(地名通名中的一种)可谓是五花八门、多姿多彩,展示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特有魅力和文化气息。而这类地名通名,又衍生出大量新的通名,如:由“园”衍生出“花园”、“佳园”、“庭园”等,由“苑”衍生出“雅苑”、“名苑”、“香苑”等。这些居民区通名,不仅反映了房地产开发商对美名的追求,也给我们的城市地名文化增添了绚丽斑斓的色彩。该如何看待居民住宅区通名的这种发展趋势呢?笔者从近年来从事地名管理工作的实践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