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形合与意合是英汉对比研究中的一组最本质、最重要的对应关系,也是衡量英汉互译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以英汉语中的形合与意合为理论依据,剖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3种英译本是否遵循汉译英过程中的形合法,能为古诗英译的赏析过程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对《东越列传》的文本细读与英文翻译的过程中,出现的“姓驺氏”之误、“是上云”之句读、“废为君长”之理解、“後数世”之深意、连用四个“今”之文法及相关英译问题提出一得之见,并认为严谨的英文翻译将有助于《史记》本身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论语》的文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的文学成就朱玲《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在中国思想史上,对《论语》的研究、注释汗牛充栋,但在浩帙繁卷之中,却很少有人关注《论语》的文学价值,即便是当代颇具权威的文学史,对《论语》的文学评价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本文想要说明的,就是《论语》在...  相似文献   

4.
《论语》作为孔子及其部分门人思想品格的荟萃,是由众多的范畴及彼此的联系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理论体系,《论语》思想的特点也是以这些富含孔子思维特性的范畴显现出来的。在儒家学派的发展进程中,以范畴为基础的《论语》思想被后学不断演绎,形成了专门的理论体系。通过对范畴进行归纳分析来研究《论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核心词精简却含义丰富,特别是"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论语》的精髓。论语的主要英文翻译者利阿瑟·韦利、辜鸿铭等人,从各自的翻译角度,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仁"进行了不同风格的翻译。今天推动和发展《论语》核心词汇的精确翻译,旨在更精确地传播中华文化,使之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唐诗英译是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几十年来,唐诗英译中出现不少误译和曲解,其中原因,一是唐诗语言研究与翻译界交流不够,二是译家对唐诗语言研究不够,或沿袭旧说,或只依据一些流行的唐诗选本的诠释,没有跟上当代唐诗词汇研究的新发展。这种现状给唐诗英译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唐诗英译与唐诗词汇研究有紧密联系,两者应做到互补,以求向英语世界读者忠实而完美地传达出唐诗艺术的真质。  相似文献   

7.
论唐诗英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诗英译工作在当今世界日益频繁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传播辉煌的唐诗艺术、促进世界诗歌创作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回顾历史,面对现实,考察了近百年的唐诗英译历程,结合翻译理论的发展,归纳分析了唐诗英译实践和理论建设中的不同方向及其探索。一种是量视声韵,用传统英语诗律翻译唐诗,以求再现唐诗的整体美;一种则注重意象,用自由的散体译诗,以求传达唐诗艺术的真质。在主张以自由体译诗的学者、译家中,也各自有不同的努力,或简省、或详尽;或照顾到韵脚,或完全抛开押韵和诗行。他们都有各自的成功与不足。本文认为,应在今后的唐诗英译工作中,把这两种方向结合起来,努力解决翻译中形式与内容、韵律与达意的矛盾,达到一种“化境”。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将有益于世界文学的发展及中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论语》的基本精神“仁、义、札、智、信”,不仅是伦理之道,而且也是经营管理之道。2007年是胜利油田的“和谐文化建设年”,胜利油田采油院把学《论语》引入到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来。《论语》赋予采油院和谐文化建设新的生命力与形式。  相似文献   

9.
叠音词作为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集中体现了汉语文学的音美、形美和意美.但大多数情况下汉译英只能舍其形式译其意义.文中以《红楼梦》及Hawkers的英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为例,探讨汉译英过程中叠音词的音美、形美以及意美的缺损.  相似文献   

10.
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英]鲁伯特·本南特·雷克莱夫·克罗克著刘小力译曾虎校鲁伯特·本南特·雷(RupertPennantRea)是世界著名的经济学权威杂志《经济学家》(《TheEconomist》)的经济学主编,同时又是世界银行(TheWorldBan...  相似文献   

11.
道德格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相似文献   

12.
作为提升法治中国建设国际传播力和话语权的必要环节,立法文本英译在中国法律外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立法文本英译的跨学科属性、传统法律翻译研究视域的局限性以及立法文本英译实践的现实需要决定了从比较法学视角下进行立法文本英译研究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应引入功能比较等比较法学方法和法律解释的方法,优化立法文本翻译策略;同时,推进跨学科合作研究和复合型法律翻译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3.
"小康"一词最早源自《诗经》。1979邓小平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未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小康社会’’也是党的十七大的主题词,是我国当今社会政治生活的中心词,是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是我国政府对外宣传的重点词汇。本文通过对《十七大报告》的研读和与《十六大报告》的比读,对两者中英文版"小康社会"英译词的分析比较,对其内涵的拓展进行探微,旨在为深入学习和全面理解十七大报告精神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陶诗及其翻译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久享盛誉。以《饮酒》(五)的英译为例,从翻译美学角度对译本进行分析,阐明了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只有遵循系统的翻译美学理论并付诸于实践,才能做到以美译美。  相似文献   

15.
文章解读了《论语》中以自我和谐、生态和谐、人际和谐三个方面作为重点内容的和谐思想。同时,《论语》里“仁”的人性本质和《圣经》里“爱”的人性本质,实质上都蕴涵和强调了人际之间关系的和谐。《论语》和谐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而且对于中国现阶段和谐社会的构建也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对英汉语中逻辑连接的不同类型和在英汉翻译中对逻辑连接的处理进行对比研究,指出在翻译中应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交际目的等因素分别采用省略、对译、增译等方式,使译文与原文在最大程度上对等。  相似文献   

17.
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的《论渤,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再读《论语》,对照目前高校统战工作,尤其是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实务,仍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本文通过解读《论语》,结合高校统战工作实务,探讨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公示语英译属于社会语言学的范畴。作为一项应用翻译研究,"入世"十年来,学界关于公示语英译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值得肯定的成果。综观这十年来公示语英译研究的得失,仍有必要对公示语英译从跨学科的视角展开更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在我国家喻户晓,自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将《西风颂》译介到中国以来,众多的诗人、翻译家曾在不同时期将其译成中文。鲁迅先生认为,由于时代变化和语言发展,文学作品的复译是必要的。通过对王佐良和傅正明的两种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到,傅译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新的理解,在不少地方作了改进和完善,有所创新。用许钧提出的衡量复译本价值的三个标准来看,傅正明的复译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0.
法学篇目英译所存在的问题 ,比一般估计的要严重得多。本文兹从各刊抽样调查所得 ,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 ,并对之加以改正 ,希望借此能引起各刊及法学界人士的足够重视 ,在以后的英译中能够准确把握英、汉之真正涵义 ,杜绝英译过程中不应当犯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