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振兴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在乡土文化的传承中,乡土人才发挥着关键作用.乡土文化传承,必须实施乡土人才开发利用战略,从乡土文化创新性发展、乡土人才教育培训、乡土文化与人才培养制度保障等方面重点发力,让乡土人才成为乡土文化传承建设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2.
路遥的《人生》以主人公高加林的个人主义奋斗为中心,揭示了1980年代初期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系列新的变化。以高加林返、离、再返乡村的人生道路及其在巧珍与亚萍间进退失据的爱情选择为线索进行探讨发现,“城乡交叉地带”的知识男性身上隐喻了转折时代乡土中国现代/性的欲望与挫折,以及“乡土中国何去何从”这一历史症结,对解读转折时代乡土中国的现代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将乡土关育资源引入学校课程开发,对乡土文化和学校美育本身都是一项双赢的决策。乡土文化丰富了美育的内容,给学生最直观的生活材料,而学校教育的系统性给乡土文化以有序传承。本文正是以内江为例,探讨了乡土美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意义与原则。  相似文献   

4.
从一元走向多元是当今中国乡土精英身份变迁的主要特点之一,由此催生出身份多元化的"乡土法人"。乡土法人的权威类型出现多元化,维持地方秩序的手段也呈现出多样化。"乡土法人"通过选择不同的权威类型,从而灵活地处理地方纠纷。权威与秩序贯穿于习惯法的实践之中,"乡土法人"适用习惯法的过程就是习惯法的成长过程。人生史叙事是描述习惯法成长过程的方法论,不仅从空间维度上的"自我"与"他者"转变为时间维度上的"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而且将习惯法的研究视角从静态的制度层面转变为动态的习惯法传承与实践层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的国情之下,单纯依靠现代司法途径使国家法硬性“嵌入”乡土社会是不明智的。国家法进入乡土社会并平稳运行,需要从内容到形式作多重转变,经过转变之后的国家法,能够更好地与乡土社会相契合,并发挥其调节与规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乡土司法理论在中国司法进路的选择上始终处于一种微观竞胜的位置。传统乡土司法理论研究形成了以"纠纷解决"、"地方性知识"、"案结事了、息事宁人"、"裁剪事实"为关键词的理论脉络。观照到中国现代社会变迁所来的阶层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主体多元化等因素的日益显见,以及司法公信力普遍不高的司法现状,文章以文献梳理与评判为线索,对中国乡土司法理论研究的理论派别及其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力图展现中国乡土司法理论研究的概貌,为中国司法进路之选取提供一定的反思性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反复思考,我选择了乡村社会的秩序生成模式作为研究对象,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研究,以期为乡土社会研究的一次新尝试。这一研究拟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着重理论分析,重在对乡土社会系统的深层问题进行探讨,建构研究模型,辅之以明清乡土社会例证,  相似文献   

8.
乡土社会中法律的地方特色已为众多学者所提及,以乡土社会中大量存在的“私了”现象为解读文本具有实践价值。以国家——社会作为叙事平台,需要对“私了”的概念从实质上进行重新厘定;从哲学上的优先逻辑理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对冲及传统文化中的“厌颂”观念进行理性考量,可以显见“私了”在乡土社会根深蒂固的社会条件和心理文化基础。对“私了”现象进行国家法改良的可行性路径包括:形而上的观念的转变;形而下的司法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实现乡土化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障碍。可通过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待遇、扶持创业、实施“大学生回乡计划”等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大学生村官的乡土化。  相似文献   

10.
从城乡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空心村是一个难以在短期内消除的客观现象。空心村的出现加剧了乡土文化的衰落,在此背景下,重建乡土文化需把握以下几点:培育乡土文化重建的主体,重塑农民的乡土文化认同,树立农民的乡土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乡土中国涵盖的的内容比较广泛,就其涉及的礼治与法治加以阐述,试图从乡土的传统结构中探析,礼治与法治在乡土社会中的关系,结合当下的社会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王松毅 《工会论坛》2010,16(2):157-158
乡土说是文学创作领域中的主要流派,诗化乡土小说虽然不是乡土小说的主流,但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人们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人际隔膜的批判和对理想精神家园的渴求以及充满了强烈感情色彩的浓厚的抒情性表现风格,给今天的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感受。沈从文和萧丽红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虽然两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并不相同,但在他们对于田园牧歌般的乡土风貌的描写与讴歌中,在对于重建自然人性美、传统美的理想化社会的执着追求中,同样展现出了诗化乡土小说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郧西县着力推进乡土人才素质和技能建设,提升新形势下乡土人才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农村中学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后备人才资源,对农村中学生进行乡土情怀培育,是促进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形成、引导高素质人才向乡村回流的重要措施。针对当前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不深、农村中学乡土情怀培育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可从城乡地位观念的平等化、教育内容的革新、教师队伍的整顿、培育标准的多元化发展等方面着手,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合力,以此促进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将乡土美育资源引入学校课程开发,对乡土文化和学校美育本身都是一项双赢的决策。乡土文化丰富了美育的内容,给学生最直观的生活材料,而学校教育的系统性给乡土文化以有序传承。本文正是以内江为例,探讨了乡土美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意义与原则。  相似文献   

16.
由于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乡土社会信任关系仍然具有血缘、地缘色彩,这不仅使市场经济秩 序在全国的均衡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和难题,而且也对中国乡土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法治进程产生了某种 "瓶颈"制约,因而要重建当代中国乡土社会的信任关系,推进中国乡土社会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对费孝通的乡村研究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其中贯穿着一条关于重建"中国式社会团结"的线索。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是一种工农互补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纽带、社会分工是通过儒家伦理与亲属关系共同维系的,呈现出一种基于"熟人社会"的有机团结。这是理解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划分社会类型的关键。面对乡土社会的社会解组,费孝通认为现代工业下乡是拯救乡土社会的关键。但随着乡镇企业转制,费孝通进行了自我反思,逐渐从社会结构转向个人心态。  相似文献   

18.
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过程体现出乡土社会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的交涉,大众话语和精英话语的对话。通过国家与社会范式对乡土社会纠纷解决的分析,可以发现,乡土社会法律多元的实质是多元权力的交涉和互动,并由此可以进一步揭示乡土社会纠纷解决的法治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乡土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性力量。湖南省贫困山区因自然环境的先天不足和经济发展的后天失调,乡土人才呈现量少、质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特征,已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前,要破解贫困山区人才瓶颈,亟需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乡土人才的战略意义;二是建章立制,积极做好乡土人才的管理评价;三是投入保障,切实提高乡土人才的扶持力度;四是夯实培训,着力保证乡土人才的技能提升。  相似文献   

20.
乡土社会是对中国基层农村社会的本质特征所作的一种概括.乡土社会中的法治结构是国家法与民间法并存的法治二元结构.在现代化法治建设中,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乡土社会的现实状况,在法治二元结构中研究国家法与民间法的相互关系,在重视国家立法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民间法的法治意义,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