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1996年,甘肃省家畜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表明,部分县牛的布鲁氏菌病特别是牦牛的布鲁氏菌病阳性率明显回升。据调查,现用的布鲁氏菌M5号菌苗免疫期短,需每年免疫一次,耗资大,且对牛的免疫效果差。据资料介绍,布鲁氏菌S19号菌苗对牛的免疫期可达6...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新巴尔虎右旗全面开展了畜间布鲁氏菌病免疫 ,为考核免疫效果 ,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免疫羊不同时间和未免疫羔羊血清抗体检测 ,综合分析表明 ,近年全旗开展的布鲁氏菌病免疫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1 布鲁氏菌病的免疫情况前些年新巴尔虎右旗一直对当年羔羊、犊牛用布鲁氏菌S2菌苗进行饮水免疫 ,由于免疫密度低 ,保护率较差 ,布鲁氏菌病仍有散发流行。近几年在全旗全面开展布鲁氏菌病畜间免疫 ,对全旗牛、羊改用布鲁氏菌M 5活菌苗注射和布鲁氏菌 (S2株 )活菌苗口服免疫 ,1997-1999年累计免疫牛、羊 30 5 .6万头 (只、次 ) ,免疫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应用布氏杆菌羊型五号菌苗和猪型二号菌苗预防家畜布氏杆菌病基本控制了羊牛布氏杆菌病的流行。但对牦牛布病免疫进展不大,报道甚少。为此,我们开展了牦牛布病免疫途径的研究,用中国兽药监察所培养的布氏杆菌二号弱毒菌苗,对牦牛进行气雾、注射和口服三种不同途径的免疫效力观察。  相似文献   

4.
布鲁氏菌M-111菌苗是近几年来由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选用羊种布氏菌研制成功的一种新菌苗,本菌苗的最大特点是无凝集原性。1990年5月至6月我们应用该菌苗对金塔县耕牛、绵羊进行了免疫试验,其中免疫牛1750头,免疫羊101739只,免疫面达金塔县牛、羊饲养总量的65.25%。  相似文献   

5.
用 2批含硒型牛副伤寒活疫苗 (2 0 0 10 1,2 0 0 2 0 1)分别免疫牦牛 ,在免疫后第 7、30、6 0和90d采血 ,进行了血硒含量及血清抗体的检测。结果显示 ,这 2批疫苗免疫牦牛后 ,血硒浓度在0 .0 5 μg/mL以上可维持 90d ,第 7d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应答。在免疫后 6个月和 13个月攻毒 ,均产生 10 0 %的保护。试验表明 ,含硒型牛副伤寒活疫苗对牦牛的免疫保护持续期至少为 12个月。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对布鲁氏菌病临床流产材料及其它病理材料中的布鲁氏菌检查、疫情监测方面,尚无一快速、敏感、实用的方法。为此,本文建立了3种免疫酶组化法(直接法,间接法和SPA法)对5个种14个生物型布鲁氏菌进行了检测,并探讨了这3种免疫酶组化法的应用价值。(一)材料和方法1.实验动物:①家兔,2.5~3kg,布鲁氏菌血清学检查阴性;②怀孕30~35天的豚鼠,布鲁氏菌血清学检查阴性;③小白鼠,18~22g。2.菌种:①布鲁氏菌:5个种不同型别的布鲁氏菌共17株,来源于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②对照菌:共50株,其中大肠杆菌11株,变形杆菌3株,波氏杆菌1株,羊流产沙门氏菌,牛流产沙  相似文献   

7.
应用目前国内的布氏菌猪二号苗和羊五号苗接种山羊后,机体虽能产生抗感染免疫,但同时也产生常规血清学诊断抗体,特别是多次用苗后其血清抗体长期不消失,使得常规血清学诊断方法不能区分畜群中的自然感染病羊与菌苗接种羊,由此给布病的检疫、淘汰病畜造成困难。中国兽药监察所等单位于1982年开始研制布鲁氏菌无凝集原性菌苗,所筛选的制苗菌羊布鲁氏菌粗糙型M-111菌株具有免疫原性好、遗传性稳定、毒力稳定等特性;接种绵羊后保护率达到83.85%~100%(包括口服和肌肉注射免疫);接种动物不产生常规血清学诊断抗体(包括SAT、RBPT,CFT抗体);稳定性和血清学特性明显优于国外的  相似文献   

8.
我所研制成功的牛肺疫兔化藏系绵羊化弱毒菌苗,多年来在农牧区使用,证明安全有效,对黄牛采用尾端皮下注射,不安全反应率仅为十万分之五;最小免疫量为1:1000铝苗,尾端皮下注射1毫升;免疫期达一年以上;冻于苗在0~6℃可保存两年以上。1975年经农业部兽医药品监察所鉴定合格后,已由各地兽医生物药品厂正式投入生产。但由于牧区大群放牧的黄牛、牦牛性情粗野,采用臀肌或尾端皮下免疫注射困难较大,故进行本试验,以期提供一种对牧区黄牛、牦牛较理想的免疫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高效、快速和准确检测布鲁氏菌病原的免疫磁珠qPCR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已经发表的布鲁氏菌流产株BRS 19 ku外膜蛋白(Omp19)基因组序列来设计qPCR方法所需要的引物和探针,利用免疫磁珠富集浓缩样品中少量的布鲁氏菌病原,建立了布鲁氏菌免疫磁珠qPCR检测方法。采用qPCR方法对免疫磁珠分离的布鲁氏菌的敏感性、特异性、稳定性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免疫磁珠qPCR方法检测布鲁氏菌的最低检测限为1×10~3CFU/mL。该方法可以扩增不同种型布鲁氏菌,对其他细菌没有发生交叉反应。该方法的批内和批间的变异系数均低于10%,具有较高稳定性。免疫磁珠qPCR方法与常规qPCR的符合率为94.74%,具有良好的吻合性。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免疫磁珠qPCR方法检测布鲁氏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为布鲁氏菌病的准确诊断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用环磷酰胺 (Cy)制造小鼠免疫功能抑制模型 ,以口服扶正女贞素片的小鼠为阳性对照组 ,试验组小鼠连续口服牦牛血清IgG ,10d后测定小鼠免疫水平的变化。结果 ,口服牦牛血清IgG的小鼠 ,抗Cy引起的免疫器官萎缩效果极显著(P <0 .0 1) ,抗Cy引起的小鼠血清IgG含量降低 (P <0 .0 5 ) ,能提高小鼠血清IgG水平 (P <0 .0 5 ) ;牦牛血清IgG对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属无毒级。证明口服牦牛血清IgG能显著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为考核我区经多年的布氏羊型5号菌苗气雾免疫后的效果,我们曾在酒泉、金塔、玉门、安西、敦煌等5个县(市)开展布氏菌病检菌工作,共收集牛、羊、猪可检材料1557份,其中:流产胎羔582份,在酒泉、安西检出可疑布氏菌8株。对这些可疑菌株进行了菌型鉴定和毒力测定,其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布氏菌多价诊断血清:为兰州生物制品所生产,批号:9001,效价1:3200。2.M_(104)冻干菌苗:为兰州生药厂生产。3.S_2冻干菌苗::为兰州生药厂生产。4.M_5冻干菌苗:为兰州生药厂生产。5.单因子诊断血清:ARM,系北京流行病研究所生产。6.牛型噬菌体:由北京流行病研究所生产。  相似文献   

12.
兰州生物药厂研制的牛产气荚膜梭菌三价浓缩灭活苗 ,经免疫动物血清抗体测定及本动物试验 ,效果良好。为了解血清抗体水平与攻毒耐受力间的关系及对本动物的免疫持续期 ,特进行了本试验。1 试验材料1.1 疫苗 牛产气荚膜梭菌三价浓缩灭活苗 ,共 3批 ,即960 2、960 6和 9610批。1.2 毒素 产气荚膜梭菌A、C、D型毒素 ,小白鼠静脉测定毒价分别为 5 0 0、3 3 3和 2 0 0 0MLD/mL。1.3 试验牛 免疫效力试验用 1岁以内黄牛 ,体重 80kg左右 ,性别、毛色不限 ,购自甘肃省临洮县 ;免疫持续期试验用临洮县农户所养的乳牛。2 方法与结…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藏北高原的牦牛中流行着一种疾病,当地牧民称为“苏中”(藏语),意即四肢关节病,也称“奶牛病”,因其多发生于奶牛。本病死亡率很高,加之近年来病势不断蔓延,严重地影响牧民生活与集体经济的发展。为了查明病因,提出有效的防制措施,早日控制本病,我们于1974年在那曲地区安多、聂荣两县部分社队,对本病进行研究,经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诊断,以及免疫试验等,说明本病为C型肉毒中毒,肉毒梭菌(C型)菌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玛多县是我省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牦牛饲养量在全县家畜总数中占较大比例。但历年来由于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流行,牦牛发病死亡很多,如在1958~1959年,1978~1979年,1981~1982年间,全县累计死亡牦牛3814头,加之布氏杆菌病的感染(阳性率达13.1%),给该县养牛业造成了严重损失。为了尽早制止牛出败与布病在牦牛群中的流行,特进行了以下试验。(一)材料与方法1.试脸动物:1983年6~7月,在位于平均海拔4200m以上的玛多县花石峡乡,对其4个生产队的39群牦牛共3100头,进行气雾免疫试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研制成功的牛环形泰勒焦虫裂殖体胶冻细胞苗,用其作为抗原物质,注射易感牛体后,可刺激有机体产生抗环形泰勒焦虫病的保护性抗体,并能有效地预防牛环形泰勒焦虫病。这已经通过试验和在生产中大批推广应用后,取得明显免疫效果而证实,然而这种具有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和保护效能,仅在预防环形泰勒焦虫病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对于免疫泰勒属中的其他种(牛瑟氏泰勒焦虫)能否起到良好的安全保护作用,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因此我们考虑在家畜原虫学的免疫中,在同属异种中通过一种虫苗,能在同  相似文献   

16.
1998— 1999年湖北省武汉、孝感、潜江市等地免疫鸭肝炎 (DH)疫苗的雏鸭发生以肝出血为特征的传染病。通过对病死鸭病理剖检及病原分离 ,确诊为DH ;对部分鸭群用DH超免蛋黄液进行预防性治疗 ,获得理想效果。1 发病情况病鸭多为免疫DH疫苗的 7— 14日龄雏鸭 ,无品种间差异 ;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 ,病鸭呆滞、腹泻 ,死前出现运动失调、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在调查的 9群雏鸭中 ,其中 1群于 7日龄发病 ,死亡率为 70 .0 % (35 0 /5 0 0 ) ;鸭群出现病鸭后一般3— 5d全群鸭即被感染 ,免疫过DH疫苗鸭群多在 3— 7d发病 ,死亡率为…  相似文献   

17.
20 0 0年 8— 11月份 ,甘肃省玛曲县采日玛乡的部分牦牛群发生以拉稀、血便、鼻孔流淡黄色液体为主要特征的疫病 ,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实验室检验 ,诊断为牛病毒性腹泻 粘膜病 ,其中部分牛合并感染巴氏杆菌。通过抗菌、抗病毒、调节胃肠功能、调节酸中毒等综合治疗及免疫预防 ,使疫情得到控制。1 发病情况玛曲县部分地区的牦牛从 2 0 0 0年在夏季牧场 (沼泽牧场 )发病。据统计 ,从 9月 18日至 10月 2 8日 ,新昌、上乃玛村 5 3户牧民饲养的 90 0 0多头牦牛发病 70 0余头 ,死亡 5 2 3头。该病主要通过动物接触感染 ,通过草场上污染物…  相似文献   

18.
用布氏猪型二号菌苗(下称二号苗)免疫乳牛的工作,国内有些单位业已进行,但迄今未见正式测定保护力的报导。为了考查二号苗对乳牛的免疫效果,我们对二号苗口服免疫的30头3~5岁的健康黑白花乳牛,于免疫后不同时间,对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效应指标进行了测定,以间接观察其免疫效力。同时进行了服苗安全性检查。均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牛的传染性疾病。它传染快、危害大 ,造成的死亡率高 ,特别是对舍饲圈养的牛群 ,危害更严重 ,往往造成牛群大面积发病 ,不但使牛的健康受到影响 ,同时也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从而影响和阻碍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它还可传染人 ,危害人体健康。  2 0 0 1年 7月 ,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申藏乡的2 6头牦牛发病 ,死亡 8头 ,致死率为 30 .8%。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解变化及实验室检验 ,确诊为牛巴氏杆菌病。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2 0 0 1年 7月卓尼县申藏乡某牧民家饲养的 4 8头牦牛中有 11头发病 ,表…  相似文献   

20.
牛副伤寒在我州及全省流行很广,危害严重,不仅造成犊牛的大批死亡,而且成年牛也发病、死亡。其病原以病牛沙门氏菌为主,也有都柏林、肠炎、圣保罗等沙门氏菌。目前试用的氢氧化铝灭活菌苗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它与弱毒菌苗相比较,还有不足之处,如没有明显的交互免疫能力,免疫期较短,而且只能进行注射免疫。为了延长菌苗的免疫期,发挥活菌苗交互免疫的特性,扩大气雾免疫应用范围,我们在1977年11月7日开始了弱毒菌株的培育试验。现已培育738代,菌株毒力下降了99%,免疫性能尚好。气雾免疫试验安全有效,注射免疫在不加氢氧化铝胶的情况下还不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