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青年问题是一个较为敏感的社会问题,因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当代青年道德观念淡化问题正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我们的认识。一、道德、道德观念和日趋淡化所谓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们对于这类行为规范的评价,便是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的淡化,是指逐渐淡漠、减弱这样一种量的渐变过程。所谓“日趋”,表明量的积累现在还是一个未了过程,它还将延续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2.
自古湘西穷。如今,在湘西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兴起了一场革命,240多万土家苗汉人民意气风发地向贫困开战。这场以开放改革为动力、以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换为特征的治穷脱贫的伟大的实践,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化社会的重大步骤,是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变迁,进行自我调节、逐渐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过程。这一急剧的社会变革,使千百年遗留下来的传统道德受到猛烈冲击,它突出表现在当代湘西民族青年的道德观念发生了令人瞠目的崭新变化,同时又明显地显示出了当代湘西民族青年道德观念行为的困惑迷失。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三年七月,我们按好、中、差抽样调查的原则,在四川省丘多山少的江北县张关、沙坪、茨足三个公社,通过填问卷、个别谈心和召开小型座谈会等形式,对一千多名青年进行了全面调查,着重调查了当前农村青年的恋爱婚姻问题。我们发现,随着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农村青年在恋爱婚姻方面的情况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 一、重视婚姻的感情基础当地大多数农村青年能认识到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在和不同公社的三十二人座谈中,有二十六人认为爱情应成为婚姻、家庭的支柱,约占82%。在三个公社的150份抽样问卷中,有34人认为爱情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之一,占抽样总数的22.1%。不少青年认为:感情是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生活方式是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乡村经济改革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以后,也必然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决定生产方式变革的是生产力,而在乡村生产力发展中起骨干作用的是占乡村总劳力48.2%①的青年人。他们年轻,精力旺盛、有文化,物质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村青年婚恋观念变化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我们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对广西的防城、田东、玉林、宜州、宁明、巴马等县(市)农村青年的婚恋观念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720份,回收率占82%,研究对象均为未婚青年,其中男413人,女307人。我们从调查分析中感受到,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也促使了素来恪守中国传统婚恋观念的农民,尤其是这其中的青年人的婚恋观念发生了悄悄的,而且是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到左云县就农村青年恋爱,婚姻观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一、青年恋爱、婚姻观发生了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左云县经济逐年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去年人均收入达八百一十多元。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存在决定意识。研究农村青年现状及青年工作改革,应当首先着眼于农村青年赖以生活和实践的社会环境条件,着眼于时代和历史的巨大变化和对青年的直接影响,把握当代农村青年在历史进程中所肩负的使命和发挥的作用。我们不能孤立地就青年研究青年,而应当从整个时代发展趋势出发,透过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客观存在,考察青年问题,探索青年工作规律。  相似文献   

8.
农村青年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八一年《青年研究》第五期刊登了共青团安徽省委刘奇葆同志《论当代农民青年的基本特征》一文。文章开头明确指出:“研究当代青年,不可不研究当代农民青年。不了解当代农民青年,谈不上对当代青年的了解”。我感到这个观点提得好,它合乎我国的实际情况,反映了从事农村青年工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们到衡南、衡阳、望城三县,就农村青年的状况作了十五天的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十分高兴地看到,各地农村呈现一派“致富道情”的新景象,广大农村青年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那种固有的“突击队”作用,在发展商品经济中日益显示出来。同时,为着珍惜生机盎然的青春,他们也真诚地向党、团组织和社会发出了呼唤。  相似文献   

10.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青年愈来愈多地追求精神生活。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无论是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都远远地超过了他们的父辈。由于旧社会给他们的父辈带来了文化水平低、文盲多的状况,限制了他们对精神生活的更大需求,实现形式也较简单。或在一起聊天下棋,或在一起谈些民间故事、传说,较高一些的艺术享受是偶尔听听艺人说书,或看几场社戏,这便使他们感到其乐无穷,心满意足。新一代青年农民则不然。由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成长和受教育,文化水平大有提高,通讯、交通、文化事业的发达和城乡联系的日益增多,使得他们在精神生活方面有了高层次的需求。表现在他们喜欢看电影、戏剧,喜欢参加文体活动和爱好文学、音乐、美术、科学实  相似文献   

11.
农村青年的职业流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调查缘起与调查的基本情况 关于职业结构与职业流动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学关注的主要领域之一。透过职业结构与职业流动,社会学家可以发现社会结构形成的基本原则和运转的基本机制。 七十年代末以来,随着家庭成为基本的生产单位、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城乡分离格局的打破,农村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中国农民也开始出现职业上的分化。据统计,截止到1993年底,按所持户籍划分,“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9%左右;按居住地划分,“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1%左右;而按职业性质划分,农业劳动者只占总从业人数的57%左右。过去我们使用的“农民”概念包括所有不吃国家商品粮、持农业户口的“农业人口”,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在改革和商品经济的推动和刺激下,农村青年身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其中自主性表现比较突出,成为新时期农村青年较为典型的特征之一。研究农村青年自主性的表现以及产生的原因,对于我们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和发挥广大青年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按理论界划分,成了家的青年属于青年期的后期。这一时期的青年经过前期的“立志”和中期的“创业”,已经基本达到“成型”,即将结束青年向成年期的过渡。据调查统计,在农村,成家青年占青年总数的40%以上。随着新的家庭诞生,他们既是家庭中经济来源的主要支柱,又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生力军。了解成家青年心理特点,做好成家青年工作,对农村团的组织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农村成家青年在社会、家庭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如  相似文献   

14.
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已经三年多了,农村劳力特别是农村青年劳力状况如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今年6月上、中旬,我们组织24名团干部分赴城郊、陈巷、关庙、蔡河等四区所属9乡27村,对我县农村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召开有关基层干部座谈会60多次,座谈570多人次;选定100名各种行业的青年填写5种表格,1种答卷,累计600份;收到分组调查报告9份。调查情况表明,农村青年的闲暇时间发生了很大变化,青年劳力剩余的现象比较突出,越来越多的青年劳力从传统的农业中转移出来,走向更加广阔的生产领域。  相似文献   

15.
社会生活正发生着令人眩目的变化,这不能不首先引起敏感的青年一代心理上、观念上的急剧变化。有些久受崇敬的观念因其不合时宜而被怀疑和抛弃,有的则经受了生活的检验而保持其价值。新的观念正经历着临产前的阵痛。这是一个紧张探索的时代,也是一个痛苦然而又大有希望的时代。饱经忧患而渐趋成熟的青年一代在价值观念上的变化,首先是价值标准(尺度)发生了  相似文献   

16.
经济是基础。经济不仅是人们思想观念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发展变化的基础。温州市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活跃,个体工商业的发展尤为迅猛,可以说温州是以发展个体经济(近来有联营、股份制经济的发展)为主要特色的地区。与十年前相比,温州的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的收入大幅度的上升,人们尤其是青年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战略问题是研究“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战略任务当然也是依据全局的规律,为实现四化目标所提出来的任务。从服从于、服务于党的工作全局来看农村共青团工作的战略任务,当然可以说是带领青年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奋斗。但这毕竟太概括,我们还应该说得更  相似文献   

18.
当代农村青年的政治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荣 《青年研究》2001,(2):18-20
市场经济的实践引发农村青年政治心理的变迁 ,这种变迁呈现出社会转型期的许多特点 ,本文依据理论和相关数据对此作了粗略描述。  相似文献   

19.
农村改革的大潮,冲击着千山万水,波及到千家万户。它所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专业户发展,集市繁荣,乡办企业勃兴,而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发生在人们心灵深处的观念变化。搞了几千年传统农业、自然经济的农民一旦进入商品经济的、趋于现代的生产、生活之地,其固有观念所承受的冲击是可以想见的。具体情形怎样,我们以山西为基点进行了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展开伊始,面对广袤的农村大地,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群体——青年。占农村人口1/3强的青年,不仅是农村政治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更代表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和未来。农村青年是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他们的认识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认识?我们应怎样有的放矢地对农村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这无疑是这次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们运用问卷、座谈、走访方式进行了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