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生命权的宪法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权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生命安全所享有的不受非法剥夺或威胁的基本权利。文章认为,生命权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的天赋的权利;生命权具有普遍性、母体性、目的性和不可转让性;我国现行宪法将生命权作为一项隐含权利对待,不利于从根本法上加强对生命权的保障;学界对生命权属性界定上的混乱,也不利于从根本法上加强对生命权的保障;我国目前仍存在对生命权不够珍惜、不够重视的现象,明文确立生命权在宪法中的地位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2.
生命权是人们对自己的生命安全所享有的不受非法剥夺的权利。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第一位人权,生命权应该由宪法予以确认和保护。生命权本身的重要性、基本权利的防御权功能、宪法的至上性以及我国生命权保护的严峻现实都要求生命权应当入宪。  相似文献   

3.
人的生命权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失去生命,人的一切将不复存在。生命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是一个人行使其他任何权利的前提。对于生命权的相关的问题进行宪法学思考意义重大,以期引导公民对生命权的正确理解与对待,使宪法充分维护和发展生命权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保障人的生命权是法律的根本任务之一。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人的生命权受到威胁和忽视人的生命权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健全生命权法律保障制度,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5.
生命权是人权的基本权利之一,具有不可剥夺性。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权保障的重视,军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命权保护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军人是穿着军服的公民,他们在生命权问题上具有理论的合理性,却不具有实际中的合法性。不论是从宪法、国防法还是纪律条令等法律规范中,都鲜见明确保护其生命权的字样。在军人生命权的保护中还存在一些困境,需要我们加以反思并改进。  相似文献   

6.
被害人承诺作为一种超法规的正当化事由源于现代刑法对个体意志自由的尊重;但被害人承诺的范围并非任意,对生命权的承诺就是一个例外。这归因于自由的真谛是做法律许可的事情,逾越了法律的藩篱,个体就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生命权是享有自由的载体,对其放弃的承诺是毁灭自由权主体本身,因而刑法禁止被害人对其生命权的承诺。生命权体现人类的尊严和价值,具有不可让渡性;但基于尊重生命尊严和保障生命质量的目的,安乐死或许是被害人承诺对生命权例外之例外。  相似文献   

7.
生命权是西方宪政制度中的基本人权之一。本文从分析生命权与生存权的产生演变过程入手 ,通过比较研究 ,澄清了这两种基本权利之间的关系 ,从而对生命权的涵义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对于作为公民最基本权利的生命权的刑法保护,除了应遵循一般的法律原则外,尤其应当强调生命至上原则与平等保护原则。前者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在观念层次上,立法应当体现出对生命权在权益阶梯中的至上性;其二则是在具体的罪刑设置中,切实实现对生命权尽可能完备的保护。对于生命权刑法保护的平等原则,问题更多存在于司法之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法学、生命伦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对人的生命权进行分析、论证生命权的内涵、生命价值的判断,生命质量和生命周期的价值权衡、生命权的可处分性以及处分的方式、对社会的负面影响,着重探讨了安乐死合法化的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传统民法理论将生命权归属于人身权的范畴,认为生命权侵权是精神损害赔偿的主要依据之一,然而,自然人生命权遭受侵害即为死亡,就不再具有民事主体地位,由此产生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依法由与受害人具有一定身份者享有,其基础只能是身份利益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鲜活的生命中充满着青春和活力,同时也承载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幸福。他们享有选择延续或放弃生命的权利,但是他们不应轻易行使放弃自己生命的权利,放弃生命就意味着逃避责任。正确的选择应是尊重并捍卫自己的生命权,让自己的生命丰富而精彩,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二审程序与死刑复核程序合并适用的问题直接影响程序正义的实现,影响审判的公信力。死刑核准权上收是尊重生命权的必然选择;二审程序与死刑复核程序分开是程序公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论民事权利保护的请求权体系及其内部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民事权利保护的请求权体系是民法请求权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害,以及对受到的侵害的及时救济。民事权利保护的请求权体系由原权请求权和次生请求权两个系统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部分竞合关系。确定这样的体系,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加强民事主体的权利保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人物形象的侵权已经拓展到网络游戏中。"六小龄童"认为游戏公司侵犯其表演者权、肖像权和商标权。就表演者权而言,"六小龄童"无法拿出足够证据证明"孙悟空"形象的唯一指向性,即普通民众看见"孙悟空"形象即认为是"六小龄童"。就肖像权而言,"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是非人形象,与其本人肖像相差太多。就商标权而言,如果游戏形象与商标相同或类似,则可以构成侵权。  相似文献   

15.
诉权是基本人权的救济手段,诉权又是救济性的基本人权。作为公权与私权之间的桥梁,程序与实体之间的纽带,诉权的宪法化和宪法性为诉权提供了司法救济和宪法救济两个渠道,救济也相应地分为两个相互连接的层次:权利的救济导引出诉权,作为一种救济权的诉权的救济导引出宪法诉讼。从保障诉权进而保障人权的角度出发,我们应顺应世界各国整体性的走向和趋势,建立中国的违宪审查和宪法诉讼制度,走宪法司法化之路。  相似文献   

16.
论死亡赔偿金与生命权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3]20号规定的死亡赔偿金性质是对间接受害人的财产损害赔偿,此规定采纳了“继承丧失说”,以及“差额赔偿说”和“定额赔偿说”结合的折衷说。由于死亡赔偿金的计算范围太小,体现不出对生命权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且由于实践中死亡赔偿金存在区域间和城乡间的巨大差距,不利于体现法律对生命权的平等保护。为此,建议立法做出对生命权本身的损害赔偿规定,并从立法上消除实际存在的死亡赔偿金在区域间和城乡间的巨大差额。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诉权理论是刑事诉讼法学的理论基础。其内涵表现为它是向国家审判机关请求的权利,是宪法性基本权利,是程序涵义和实体涵义的统一。其外延在程序上表现为公诉机关的公诉权、刑事自诉人的自诉权和被告人的应诉权,在实体上表现为控辩双方的期待胜诉权。其本质特征表现为它是由宪法保障、国民平等享有的权利,对审判权具有制约性,自身具有程序性。刑事诉权理论为当事人主义审判机制的存在和发展及侦查权的刑事诉权属性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具体权利的合理配置、公诉案件中被害人诉讼主体地位及一些新型刑事诉讼制度和原则的引进和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