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法律的秩序、自由、效益等价值在一些领域处于缺位状态,德治应以其本身的价值导向、独特的自治机制与作用方式指引法律价值的实现。我们必须从人类以道德为基础的价值理性上来认识德治之位,以法制化的社会主义新型道德为依据来把握德治之道,把发展生产力、富而思教作为立德之本,树立“以德治党”、“以德治政”的德治典范,并提升国民的道德品质以奠定德治之基,使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
论法治与德治的相辅相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德关系问题,是政治家、哲学家、法家和伦理学家一向关注的永恒主题。江泽民提出的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论断,在法、德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在什么是德、法 治、并举,应该如何兼治、并举等方面提出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王元仁 《前沿》2001,(10):88-91
治国既要靠法治也要靠德治 ,这是由法治和德治的互补性决定的 ,而法治与德治的互补性又是客观存在的 ,它是由治国历史证明了的 ,是由法律和道德的异同性以及相互间的作用所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实现法治和德治互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德治是中国的历史传统,确切地说是儒家的治国方针,其特点不外注重道德教化,主张爱人惠民。它有助于改良封建政治,改善国计民生。作为传统,它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
法治与德治,二者既不能割裂和相互对立,也不能相互取代,它们在功能、内容、目的上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在内涵、形式及实施手段上也有着不可混淆的区别,应立足本国实际,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制度和模式。  相似文献   

6.
论孟子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平 《求索》2007,(8):151-152
本文从政治哲学角度考察孟子德治思想的产生渊源、理论基础、主体构架与基本精神,并开掘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当前,全球问题并发,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国际法裁决,也需要辅以道德伦理来化解。本文论述了全球伦理概念的由来及内涵,首次提出现代德治观的概念,对现代德治观与传统德治观作了详细区分。率先倡导国际社会以现代德治观来思考全球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全面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是回答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问题,即是实行专制政治还是民主政治的治国方略问题。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是回答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两种手段和方法之间的关系问题。德治与法治的重点都是治权、治官。  相似文献   

9.
法治与德治之间是有机互动的辩证关系:法治需要思想道德建设先行 ,法治的运行需要道德支撑 ,法治的完善离不开道德制约 ;法治对于德治具有规范、导向、参照和促进作用 ,道德建设法制化是德治的必然要求 ,法治与德治并举是全面论 ,而法治更带有根本性。  相似文献   

10.
秦绪才 《理论月刊》2002,2(3):37-38
本文通过对人的异化现象的综合分析,从法治与德治的互动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法与道德的不解之缘.法无论是在其静态的法律体系之中,还是在其动态的法律运作机制和过程之中,都是在追求和实现人类社会某些普遍认同的社会公德.理想道德是现代法治最深厚的根基,缺乏这一根基,法治就会失去其本来应有的价值底蕴而变形成为一种专横的工具.只有将调整人们内心活动的道德和调整人们外部行为的法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创造一个和谐而美满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行政价值取向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加以探讨:一是在行政系统上,“民无信不立”的价值取向;二是在行政主体上,“子帅以正”的价值取向。在这种分析梳理的基础上,对其所涉及的范畴和思想所进行尝试性的现代转换,对中国行政价值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健美 《传承》2010,(33):158-159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与德治思想,吸收和借鉴其精华,扬弃和剔除其糟粕,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与法治思想,力图结合当今中国社会的治国理念说明其现代意义,以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治与德治的选择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曾有过大量的论述 ,他们的观点虽见仁见智 ,但都表明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 ,法律与道德已成为社会调控机制中的两大法宝 ,德治法治并举是正确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4.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国的法制建设已经较之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对于"尊重和保障"这个社会的法治环境却不容乐观。"有法可依"已经不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成为一些群体事件和重大安全生产事件的主要原因。在法治社会建设的过程中,管理者的执行因素在法律法规完善以后就变得十分重要。而政府官员的腐败问题和相关行业监管人员不作为的背后是道德的缺失。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伊建新 《理论月刊》2001,(11):68-69
法治与德治是治国的基本问题.寻找二者的结合点,要以三个方面入手找准切入点一是在法制建设中,把立法、执法、普法融入道德建设内容.二是在道德建设中,把建构道德体系、道德教育融入法制建设内容.三是加强党对法制建设、道德建设的领导,使党员领导干部成为法治与德治的有力推动者.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社会正为道德滑坡所困惑,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也为道德滑坡所拖累,因为法治实现需要伦理精神的支撑和道德力量的维系。当代中国道德滑坡与几千年德治理念的衰落有着直接的关系。扬弃中国传统的德治理念,实现儒家德治理念的现代化是中国法治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法治教育、德治教育的理念;探讨了德治教育是法治教育基础,德治教育为法治教育提供的社会心理基础、社会思想基础、社会风气基础;分析了法治教育是德治教育的起点,法治教育是德治教育由外在要求向内在需要、由硬性教育向软性教育、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起点;得出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之间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建立和谐社会是我国传统德治与法治的共同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霞 《前沿》2005,(9):218-220
和谐社会是当前人们研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实,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早有相关论述,建立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国传统德治与法治的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19.
法治是人类特定时空文化条件下的治道活动,文化是法治的深层土壤,道德是法治的源头活水。现代治理既是德治与法治的结合、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的统一,也是在文化认同、文化共识之上的规则之治和良法之治。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两者紧密结合方能达至善治。法律与道德都是民族历史文化精神的产物,法治既是对恶念恶行的约束和禁止,更是对人性本善的维护与倡导,是全社会对契约精神的崇尚和对诚信原则的恪守。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也是道德的屏障。从文化层面而言,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与法律相对分离、法治与德治主次有序,但最终只有获得更高层次的复归,才能形成良法善治的统一体,而这一"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寓于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必然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20.
张云英 《湖湘论坛》2003,16(1):75-76
荀子基本上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但也吸收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主张礼法并施 ,王霸兼用。荀子的德治思想 ,在儒家的治国理想由德治走向法治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