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喜爱读书。他写了一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 唐代文豪韩愈在一首读书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指出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一首留芳千古的《劝学》诗:  相似文献   

2.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熟悉的《劝学》诗,出自唐代的颜真卿之手,然而真正让他名动天下的并不是诗,而是书法。  相似文献   

3.
<正>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小清新,明白如话,读来朗朗上口,就连三岁孩童也能倒背如流。对这首诗的通常理解是: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远在他乡的诗人睡卧于床榻之上,一觉醒来,看到从窗外照射进来的明亮的月  相似文献   

4.
在去年澳门回归祖国一周年之际,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先生心潮澎湃、诗兴大发,一连写下四首诗词来讴歌澳门在推行“一国两制”之后所呈现的喜人景象。其中,他在一首《清平乐》的词中写道:“东风引领,茂盛濠江景。喜庆回归刚一载,  相似文献   

5.
【多读“无用之书”】李浴洋:陈老师,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很高兴可以就“读书”这个话题和您做一次访谈。关于“读书”,您先后写过《书里书外》《书生意气》《漫卷诗书》《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与《读书是件好玩的事》等。我注意到,从1990年代开始,差不多每年的“世界读书日”,您都会应邀撰文或发表演说来谈“读书”。  相似文献   

6.
徐秀丽 《同舟共进》2013,(11):75-75
《同舟共进》2013年第1期发表了冯锡刚先生的《一首“告废”诗——周恩来理性而睿智的选择》一文,对周恩来写于1958年“大跃进”期间的一首诗作了周密细致的考证,不但钩沉出这首诗的原文,还对就此诗周请陈毅批评一事作了叙述,并推论:“在敬重如师长的周恩来面前,陈毅绝不会‘班门弄斧’”,他的批评,无非“对个别韵脚或用字”之类提点意见。冯先生的考证颇见功力,但其推测则不成立。笔者近期正在从事“李敦白口述历史”访谈工作,碰巧获知了这件事的后半部分内容,而且事实比推测更为生动有趣,特加摘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读山海经》(其一)是陶渊明初归田园时阅读《山海经》图赞及《周王传》后。创作的组诗中的第一首。全诗层次分明,前四句描写了诗人温馨的田间家园,随后的八句描写了诗人幽静的读书环境,最后四句是点睛之笔,点出了诗人的“耕余读书之乐”。本诗物我情融,反映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和艺术造诣,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无比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8.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 ——《诗·大雅·绵》石头岩如虎踞,钟山龙盘走势来。 ——李白《金陵歌别送范宣》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  相似文献   

9.
“一身是骨,嶙峋,槎桠\亭亭如绿宝石\连一片叶子也不要\栽一株于阳台\谁都说像我的一首诗。”这是皖籍台湾著名诗人大荒刚刚出版的诗集《剪取富春半江水》中一首题为《绿珊瑚》的诗。他将绿珊瑚比作他的诗,而他此集的诗也确像这株绿珊瑚“一身是骨”。大荒,原名伍鸣皋,安徽无为人,1930年1月2日出生,曾就读芜湖中学,到台湾后,毕业于台湾师大国文科,任国民中学教师,1951年开始写作,参与“创世纪”诗社的筹建,创办《现代文艺》杂志。小说有《有影子的人》等,写普通人性,流露出反战情绪,是台湾党禁时代最早反省战争本质的力…  相似文献   

10.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别解——兼论《伐檀》的主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魏风·伐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但诗中“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一句,诸家解说各异。其中有两种说法最为流行:一是认为“不素餐兮”是反问句或反语。二是认为“素餐”为“素食”,“不素餐”即“不吃素食”。这两种说法不甚妥贴。现略述管见如下。 《诗经》中类似“不素餐兮”的句子凡十二例,均为否定性的陈述句,而非反言句式。如“不我活兮”,“不我信兮”(《邶风·击鼓》)《毛传》“不与我生活也”,《郑  相似文献   

11.
芊沛 《今日上海》2014,(6):16-19
六一节来了,让我们重读一首感人小诗:“你或幸运/发现宝藏/黄金成堆/珠宝满堂/你我比来/仍是我富/因有慈母/为我读书。”这是美国诗人史斯克兰·吉利兰所创作的。一句“因有慈母,为我读书”震颤人心,与世俗的财富相比,听妈妈读书何尝不是一种千金难买的幸福?  相似文献   

12.
《诗经·魏风·硕鼠》是东周时期即春秋中后期的作品。关于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有人认为,它表现了奴隶们对奴隶主的反抗。如何崇恩同志考释。三岁贯女”中的“贯”字是“奴隶”,则全句意思为“多年来作你的奴隶”(《湘潭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辞海》“硕鼠”条日:“现代研究者或认为,此诗是写奴隶的逃亡,表现了人民对奴隶主的  相似文献   

13.
<正> 晚唐杜牧的七言绝句《赤壁》,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咏史诗。千百年来,流传不衰。原诗如下: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樊川文集》第六十九页)然而,尽管人们喜欢这首诗,大量选本选了这首诗,但对诗中“赤壁”到底在哪里这一点上,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正确的解释,以致形成了一桩错判了的诗坛公案。搞  相似文献   

14.
李世顺 《政策》2004,(1):57-57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 食者生痰瘤。”人都需要吃饭,但吃些什么,怎么个吃法,却是 大有讲究的。同样道理,人都要读书,但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也值得认真思考。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 此,一般人往往简单地理解为读的书越多越好,其实不完全是 这个意思。清代的仇光鳌在《杜诗详注》一书中,对杜甫的这 句诗曾作过如下解释: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 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破也”;三曰“识破万卷之理”。这三说,集中反映了对“破”字的不同理 解,概括…  相似文献   

15.
①此诗及《清明》二首均作于杜甫大历三年春由衡阳重至长沙时 ,与之相关的其它三首诗的时地也应作相应的改变。②追求七律的变化是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的一个重要方面。③宋之问“题壁”诗应是《题鉴上人房》二首 ,唐道林寺建于乾符中 ,明毁 ,其遗址在今屈子祠残址及其以下一带 ,清道林寺别在一处  相似文献   

16.
诗人王维(摩诘)是盛唐诗坛上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本刊1991年4月号曾介绍过他的山水诗《山居秋暝》。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艺家,既能写诗,又擅书画,兼精音乐;既能写优美如画的山水田园诗,又能写充满英雄气概的边塞诗和真挚动人的送别诗。本刊今年4月号发表的《昔日阳关今安在》一文引用过的诗《送元二使安西》,就是王维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全诗云:  相似文献   

17.
灌阳古亭戒毒诗刘继元,王晓亚在灌阳县文市镇桂岩村一座凉亭的墙上.依稀可见一首题为《劝戒食洋烟》的诗。诗云:“劝君切勿食洋烟,一食洋烟累百年。日月伴随灯下过,功夫因为病来捐。消形落髓身先瘦,倾家荡产病久延。莫到子孙皆学样,始知流毒恨终天。”这首诗出自原...  相似文献   

18.
寻找回归路     
2003年春节,文国英写下了一首诗《水仙吟》:“冰心一颗为民殇,头颅虽短报国长。志士前程鞠躬尽,布衣人生又何妨。”我想,这或许是她19年来直面禁毒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人生和心境写照吧。  相似文献   

19.
王亚平 《政策》2006,(5):60-60
1954年仲春,被毛主席称为“会写自由诗”的陈毅元帅创作了组诗《感事书怀》,他在序言中说: “观宇宙之无穷,念人生之须臾,反复其言,以励晚节。”组诗之四是七古《手莫伸》,令人发聋振聩的著名警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就出自这首诗。这首诗语言流畅易懂,内容非常深刻,具有深  相似文献   

20.
此日中流自在行“为有源头活水来”,已是耳熟能详广为引用的名句;而对出自姐妹篇中异曲同工的“此日中流自在行”的哲言,也许有的同志会颇感陌生。为了给方兴未艾的“三讲”教育鸣锣开道,重温出自宋代哲学家、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笔下借用感性形象阐述理性认识——劝学的哲理诗《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圹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前首人所共知,毋庸赘述。后者借用“春水”代通过读书学习掌握的文化科学理论知识,巧取“艨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