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之所以发展滞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理论的缺失。社会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具体人文社会科学衔接的中介,历史唯物主义需要通过社会理论,才能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精华,从而进行创新发展。从方法论、具体内涵,以及思想史和实践意义的层面来看,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与古典社会理论具有同构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支持来自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独特的社会理论意义,其方法论核心是社会历史结构分析。因此,当代历史唯物主义创新的突破点在于,要以社会结构“解剖”为逻辑中轴,建构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石弘 《桂海论丛》2009,25(2):75-79
西方近代不少思想家立足于唯心史观探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确立了其截然不同的研究历史规律性的方法论:历史规律性是根植于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之中的,应当到那里去寻求历史规律.许多研究者把马克思早期根据西欧历史而概括出的"五形态"理论,错误地当作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而没有看到马克思晚年在这个问题上所发生的看法的改变.真正可以代表马克思历史规律思想的,是"三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3.
李璀 《长江论坛》2014,(4):18-22
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表征了哲学的一种基本关注。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早已自觉到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当今学术界对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所出现的物役性问题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马克思的自然主义是人本主义,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探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困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将系统论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及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关的对人类主体现实生存状况的关注和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
<正> 张奎良同志的《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一文,(载《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长期以来为学术界关注甚少的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特点及其发展道路的理论,读后颇受启发。但是,对张文关于对马克思理论中生产力尺度与道德尺度的论述和评价则不敢苟同,现谈几点看法,以就教于张奎良同志。一道德标准或人道主义标准在马克思的西方社会理论和东方社会理论中的地位是张文论及的中心问题之一。马克思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以《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  相似文献   

5.
人大动态     
广东 立法普及社会科学 目前,广东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审议《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草案)》。省人大常委会希望通过社会科学普及立法,进一步明确政府及社会在提升公民基本素质过程中的职责和任务,为促进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提供法律支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殖民与东方道路关系进行了考察。由"双重使命"到对殖民的否定,由主张外部资本刺激到从公社内部寻找东方社会新的因素增长点,东方社会在世界历史中完成了由被动从属到主动构建的角色转换。在马克思那里,这一角色转换背后所涉及的是东方社会如何在以资本所主导的世界历史中实现自身发展、并以最高形态完成对世界历史构建的问题。马克思的考察论证了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的非连续性与非目的性的复杂特征,为落后国家实现真正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也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丰富了世界历史理论向度。  相似文献   

7.
<正>《广东行政学院学报》系广东行政学院主管和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以探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理论刊物。《广东行政学院学报》原名《行政管理研究》,由广东省人事厅主管,广东行政学院、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广东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联合主办。于1989年5月创刊。1993年1月,《行政管理研究》更名为《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8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广东行政学院学报》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历史科学主要是一种基于唯物史观的统一的科学研究原则、方法及结论原理。其所蕴含的唯物实践论的原则、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和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在理论、现实和价值上完成了对"历史科学"的重建。马克思历史科学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中的历史观点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在吐故纳新中彰显马克思历史科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9.
现实生活、社会分工、历史构成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现实生活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基本前提的奠基,界定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现实维度;社会分工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基本路径的透析,界定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的理论维度;历史构成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基本架构的确证,界定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历史维度。  相似文献   

10.
在很长一个时期,国内学界对于马克思空间思想的探讨多停留于空间的自然观层面,而马克思的社会空间思想则少有人问津.20世纪90代初,有学者开始关注"社会空间"问题,引起这一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契机是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空间转向",以及促成这种转向的新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1.
詹洪波 《前沿》2009,(13):6-8
从马克思思想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其世界历史思想是对前人思想的吸收和批判中形成的。恩格斯说过:"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同样,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理论的探索除了一定时代背景所规定外,又有其重要的思想来源。本文认为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他的世界历史的理论和方法,是研究全球化问题的基本原则,而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状况及实现形式,则是思考上述问题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社会资本思想是对社会资本辩证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它深刻把握了无产阶级社会资本的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社会资本与资产阶级社会资本的斗争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理论,马克思社会资本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都是马克思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重要理论,两者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理论联系。马克思社会资本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实现和丰富发展的重要理论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研究东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东方社会形态演进的理论。其中 ,马克思关于东方落后的农业大国可以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就” ,使自己在发展进程中避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 ,从而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 ,是其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本文从马克思系统考察东方社会的历史轨迹出发 ,试图揭示东方社会理论的内核。一众所周知 ,跨越“卡夫丁峡谷”就是跨越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一切苦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马克思为什么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 ?这一理论是否与马克思关于…  相似文献   

14.
伯恩施坦对马克思理论的"修正"主要是基于当时德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中间阶级的兴起这一历史背景。当时德国并没有出现马克思所预言的两大阶级对立的状况,而是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基于这一历史背景,伯恩施坦修正了马克思的理论并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中产阶级理论。伯恩施坦一方面在阶级地位的定义上,反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演绎法,主张历史学派的归纳统计方法;另一方面在阶级意识问题上,反对统一的、客观的阶级意识,主张阶级意识是个体心理状态组成的集合。伯恩施坦的中产阶级理论与方法,对社会民主党的政策甚至后来的历史走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一生思考和关注的中心。这一中心构成了马克思理论的主线,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种关于个人与社会发展问题的学说。马克思发展学说的理论基础则是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立足于主体实践立场。揭示了现实生活世界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依据,把个人与社会的历史发展归之为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生成与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刘亚伟 《人民论坛》2012,(20):212-213
马克思公平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它是对西方哲学体系公平理论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理论精华等批判继承的结果。马克思公平观是具体的、历史的,它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并由特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所决定。马克思公平观对推进现阶段社会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帝荣 《求索》2010,(8):104-106
人的解放理论是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马克思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科学分析和批判基础上,为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争取自由和解放指明了一条现实道路和光明前景。即人的解放所依靠的物质力量是无产阶级,所必备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和交往的大发展。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这一理论的现实性和科学性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不同于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自由主义从有产者的利益出发,以历史倒错和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来论证市民社会是个利益和谐的自然社会,试图通过政治解放来解放市民社会。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批判:以市民社会的现实矛盾和问题消解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想,实现对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批判;以唯物史观取代自然法实现对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方法论批判;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解析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理论产生的现实和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中,马克思以分工与所有制发展状况的不同将整个人类历史分为五种所有制时期,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此之后,随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研究的深入和对东方社会探讨,马克思又提出了资本主义之前的三种所有制形式,对其早期提出的所有制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前后两种资本主义之前的所有制形式所指的具体时期略有不同,但都是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研究的具体的体现,是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两种所有制理论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交相呼应,共同成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0.
关于社会形态问题,马克思晚年的研究发生了明显的空间转向。马克思早期主要剖析以英国为"样本"的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侧重于在静态分工和所有制的角度下解读社会形态结构,在动态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视野下把握社会形态演进,初步形成了分析社会形态的理论框架。马克思晚年着重考察东方社会农村公社存在的普遍性、内在的二重性及其未来的发展命运,在宏观上完善对原初社会形态的认识,考察社会形态的不同演进路径,在微观上分析东方社会落后国家独特的历史境遇及其新的发展道路,形成了有关社会形态问题的新认识。正确理解马克思晚年关于社会形态问题的空间转向,明确割裂马克思思想整体性的理论本质,阐明马克思晚年在社会结构、动力和发展道路方面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是把握马克思思想整体性和连贯性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