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俊 《时事报告》2012,(3):8-17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今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同步,薄弱环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时期,我区克服重大自然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等多重影响,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  相似文献   

3.
林辉 《中国发展》2014,(3):67-71
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进一步促进城乡发展加快融合,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是中国各方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该文以广西定江村定典屯为例,提出以土地流转为核心,企业与村屯携手共建发展平台的“金穗模式”,即依托产业带动,村屯以土地流转形式帮助企业解决用地问题,企业帮助完善村屯基础设施,解决农民的就业出路,实现村屯变美、农民致富、企业发展的“三赢”局面。  相似文献   

4.
杨国华 《传承》2008,(6):84-85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首先在于农业现代化。中国近代的自然灾害使本来就已经薄弱的防灾抗灾能力更加萎缩,造成大量的人口伤亡、生产生活资料的损失和大量的土地的荒芜,严重的影响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首先在于农业现代化.中国近代的自然灾害使本来就已经薄弱的防灾抗灾能力更加萎缩,造成大量的人口伤亡、生产生活资料的损失和大量的土地的荒芜,严重的影响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史济锡 《政策瞭望》2012,(10):26-28
近年来,全省各地坚定不移地走农业创新发展的路子,大力推进发展理念、经营机制、产业结构、科技服务等创新,高效生态农业取得实质性进展.具体实践中,各地遵循“三化”同步战略思想,统筹工业、城镇和农业三者发展关系,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关注和支持“三农”工作,逐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建设.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定了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给予了农户最大程度上的生产自主权和产品支配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农户生产规模受限于自然人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联系起来的家庭规模,存在生产技术水平低、专业分工水平低和社会化程度较低的“三低”状况,为了克服这一矛盾,80年代中期以后,广大农民群众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兴办了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根据我们对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典型调查研究认为,要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二要以农民为本,让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三要有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能人和大户当领头人;四要立足于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打造特色产品和品牌价值;五要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生产基地创办现代农业企业;六要各级政府全面组织、指导、扶植农民。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多种力量——规划的引力、农民的动力、政府的财力、科技的撑力、干部的能力、市场的活力、部门的合力等等。在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授看来,企业的角色同样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9.
路明 《辽宁人大》2006,(7):44-45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委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任路明受辽宁省人大常委会邀请,7月28日在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后作了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专题讲座。他作为一名辽宁人,曾经对辽宁的新农村建设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本文是根据他这次的讲座整理的。  相似文献   

10.
《江西政报》2015,(3):14-20
(2015年1月23日)201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我省农业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必须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把握新机遇、增添新动力、采取新举措,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障碍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禹 《湖湘论坛》2009,22(1):83-84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现代化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结中国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走自己独有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具体而言,就是要从我国农业资源严重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较大的背景出发,以提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资源利用率和农民增收为战略目标。以加强土地管理、农民经营能力、政府支持体系和农业科技装备水平为战略措施,推进我国农业走进世界农业发展的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12.
《现代领导》2014,(3):F0004-F0004
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珠镶玉嵌的版图,在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上,有一个占国土面积干分之一的现代化大农业垦区,东临乌苏里江,西至倭肯河畔,南靠完达山,北涉松花江、挠力河.东西长330公里、南北宽170公里。她就是黑龙江农垦总局红兴隆管理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成效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永田 《电子政务》2012,(Z1):99-106
十一五期间,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业务应用深入发展,物联网技术逐步推广,信息化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农业农村信息化还存在着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不够、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应用水平依然较低等困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在发展环境、保障政策、基础条件、技术支撑等方面将面临着更加有利的新形势,农业农村信息化将呈现出基础网络向全区域延伸、应用主体向普通民众普及、建设主体向多元化演进、信息技术向全行业渗透、业务应用向纵深化发展、服务内容向全方位扩展等新趋势。  相似文献   

14.
冯耀明 《前进》2000,(5):17-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农业生产经历了由人民公社的大锅饭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农业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大成绩,现代科技正在推进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同时,农民素质的不适应,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乃至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势在必行.一、大力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三中全会缺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  相似文献   

15.
吴沛良 《群众》2008,(9):12-14
在最近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上.梁保华书记深刻阐述了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对加快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梁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张波 《前进论坛》2016,(4):63-64
正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快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和信息进村入户工作试点工作中,发现存在诸多瓶颈制约,需要进一步探索与突破。主要表现在:1.顶层设计缺失,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协同服务困难。农业互联网平台和业务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发现顶层设计缺失,农业信息服务大多仍以在线查询为主,资源共享协同服务困难。以浙江为例,农民信箱、现代农业地理信息、万村联网等农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全国亮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记者 《群众》2011,(9):16-18
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江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久前,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在全省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近日,本刊记者就此问题专访黄莉新副省长。  相似文献   

18.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改变农业落后的生产方式,形成农业生产产业化和特色农业,是山区农民脱贫治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然而,目前农村的现状是:有知识的青年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带领农民实现农业生产产业化的管理人才奇缺。一位村支书感叹地说,“剩下来那些青年农民,大字不识几个,有的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起,他们怎么能挑得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最近,重庆市部分农村对破解这道难题进行了探索,有一些新思考和新做法,我们特地选出两篇刊发,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15,(2):21-24
近期召开的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再次深度聚焦农业农村改革,本刊选取改革的几个重点问题,邀请江苏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的专家进行深入剖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刘静 《观察与思考》2008,(20):22-25
2007年11月2日,在紧张筹备了将近半年之后,浙江大学和湖州市共建的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终于迎来了自己气氛热烈的成立大会,来自浙大、湖州的专家学者和湖州的龙头企业代表、专业科技合作社负责人济济一堂,共同庆祝浙大和湖州进行新农村建设合作以来的一项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