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生态的魂,对政治生态稳定持久地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延安精神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化形态,对延安时期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从思想引领、行为规范和制度导向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新时代条件下用延安精神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充分汲取延安精神中所蕴含的党内精神文化精华、行为文化精华和制度文化精华。  相似文献   

2.
延安精神作为在延安时期形成的中国革命精神,是在一定历史语境下选择一定路径以一定形态而出场的。延安精神的出场逻辑表明新时代弘扬延安精神必须把握当代语境,回应时代问题;继承延安精神必须把握中国革命精神的内在统一性,厘清延安精神所创造和蕴含的“同一”价值。  相似文献   

3.
延安精神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取得革命胜利,争取民族独立而形成的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是党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下,基于中国的现状以敏锐的历史眼光,从实际出发所形成的科学理念。弘扬延安精神与新时代共产党人在价值理念上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主要体现为两者历史使命的一致性、价值导向的同一性、根本方法的契合性。新时代,延安精神具有引领作用,将延安精神融入党员思想和工作的现实活动中,以期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张本正  刘强 《求是》2012,(3):40-41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一、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弘扬延安精神不动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  相似文献   

5.
延安精神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特别是要进一步拓展延安精神的内涵,积极推动延安精神的时代性和创新性,探索新时期延安精神的实践基础与有效路径,使延安精神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新时期延安精神的实践基础与路径选择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旨在为更好的弘扬延安精神、推动我国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延安精神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和完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共领导核心对延安精神的培育、发展、丰富和弘扬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革命战争年代需要延安精神,和平建设时期仍然需要继承和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生态文明观的形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做出历史性回答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具体的建构,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生态观的形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建设人人幸福、家园宜居的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形势,新时代加强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就成了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为不断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必须坚持发挥党委的引导和管理作用、增强高校领导干部的文化自信、价值自信;提高高校领导干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开展多种方式再教育形式,培养高校领导干部与时俱进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应急管理社会参与力无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缓解现实巨大的应急管理压力的要求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提高应急管理社会参与力已成为当务之急、时代所需。为此,必须转变治理理念,优化社会参与协同体系;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提供政策支持;丰富社会参与经验、创新社会参与方式,提升社会参与技能;健全社会参与的法律法规,实现社会参与法治;发展应急产业,打好社会参与的产业基础;推进应急文化和志愿文化建设,奠定社会参与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0.
《奋斗》2017,(21)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什么是延安精神、为什么要弘扬延安精神、怎样弘扬延安精神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延安精神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延安精神的重要论述,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组成部分,对于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具有重要意  相似文献   

11.
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光辉篇章,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立足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实践,为践行初心使命提供了方向指引,为党的理论创新界定了基本原则,为党的行动价值奠定了根本基础,是推动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在要求。弘扬延安精神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发扬斗争精神,从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刘雁湖  张啸宇 《实事求是》2007,196(3):77-78
和谐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新风尚,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必须倡导和谐理念,培养和谐心态,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礼让宽容、积极向上的国民心态,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是人类创造历史过程中的积淀,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源流,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不可能抛弃它原有的积淀而从头开始。传统文化是客观存在,它为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与条件,同时又给新时代的发展予以制约和影响。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总书记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指示,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一、传统文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1月5日,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1]这为新时代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指明了方向。八一精神以其富有鲜明时代特点和  相似文献   

15.
袁克敏 《奋斗》2010,(10):23-24
<正>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总结和精神升华,是我们党思想理论宝库中的瑰宝。过去,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延安精神激励我们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今天,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需要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深刻认识弘扬延安精神是做好精神文明建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社会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及文化本身所具备的特征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创造出的红色文化以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创造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实践基础;在全社会宣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自信厚植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革命思想和作风。综观兵团的发展史,延安精神可以说是兵团半个多世纪屯垦戍边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动力,才使得兵团能够一如既往地成为新疆生产建设的突击队、生态建设的突击队、和谐社会建设的突击队。新时期兵团必须继承和发展延安精神,弘扬兵团精神,使兵团成为新疆稳定和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林先 《福州党校学报》2008,(4):38-39,53
延安精神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时代呼唤着延安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把延安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树立崇高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发扬延安精神的前提,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弘扬延安精神的关键,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弘扬延安精神的根本,立足本职、重在实践是弘扬延安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9.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只有弘扬延安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建设,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20.
延安精神和兵团精神的共同点是:二者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都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组成部分,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执政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革命精神。兵团精神继承和发展了延安精神中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继承和发展了延安精神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继承和发展了延安时期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展了延安精神中追求理想的境界。新时期,弘扬兵团精神,要做到"三个特别过硬";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做好对口援疆工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唱响兵团精神,认同兵团精神;增强"兵"的意识;积极推动兵团文化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