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洲岛国毛里求斯有华侨华人近四万,占毛国总人口的3%。其中,老华侨华人三万多,广东梅县地区客家人约占90%,大多已入毛国籍。客家华人在毛国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享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毛岛客家人非常重视子弟的传统教育和传承发展客家文化,他们与当地其他族群人民友好相处,共同发展、繁荣、丰富毛国的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2.
海外华人作为一个移民群落,其自身的侨居模式和文化发展均有独特之处,这与中华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随着海外华人逐渐融入居住地的主流社会和身份认同的转变,其文化中的传统部分遭受冲击并发生变化,这一问题日益成为海外华文传媒关注的热点,这是华人文化焦虑的重要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3.
曹一宁 《前沿》2012,(14):95-96
融人问题与海外华人发展息息相关,海外华人商会在促进海外华人融入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融入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金融危机爆发后,海外许多国家政策发生变化,如何进一步发挥商会在促进融入方面的作用,成为摆在海外温州商会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以温州海外商会为例,从改变客人心态、维护自身权益人手,对海外商会与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之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台南六堆地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据民间族谱及访谈资料,其祖先称粤东梅县及蕉岭县是其原乡.当地集宗祠与民居为一体的建筑叫做伙房.其建构之文化要素与原乡的围龙屋文化无异.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围龙屋文化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变迁及原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河北省邢台市委统战部以姓氏文化为纽带,积极开展姓氏文化宗亲联谊工作,打造海外联谊新平台,不断增进海外华人的民族认同感,进而转化为服务家乡经济建设,取得了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发展的新成效。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面对殖民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的压制,发展道路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但依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至今已建立了从小学、中学、大专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它们是促进当地华文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以南洋大学的创立、独立大学的申办为例,分析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对当地华文教育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非洲华人的人数不断增多。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文化娱乐活动颇为丰富。非洲华人战后文化生活的特点因时代而不同,早期主要表现出一种激情和燥动,以及由于两岸关系带来的意识形态分歧。随着一些青年组织和文化中心的创建,华人文化活动表现出注重体育竞技和文艺演出等方面。华文教育有起有落。华人对当地文化的陌生和社会环境及习俗上的不同,致使他们处于各种文化困境之中,如种族隔离带来的体育竞技上的歧视现象以及语言隔阂带来的孤独与苦闷。文章最后剖析了华人文化生活中的一些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8.
华文教育随着中国经济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愈来愈受到海外华人华侨的重视。本文以温州大学为例,介绍了温州大学在华文教育方面的现状和主要模式,针对温州大学目前华文教育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温州大学华文教育发展的几点对策,希望能为地方高校更好地开展华文教育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民间信仰是海外华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宗教学、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等诸多学术领域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但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专门以某一国家华人的民间信仰作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仍不多见。2020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广西民族大学郑一省教授新作的《印度尼西亚华人民间信仰》一书,该书发轫于暨南大学石沧金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民间信仰海外传播图谱与功能研究”,也是作者十几年来田野调研和学术思考的综合性成果。作者从2008年开始即对印度尼西亚的华人进行田野调查,足迹遍布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等地。从田野经历上看,此书的田野调查历时久,调查范围广,包含了大量作者一手访谈资料和当地的华文报刊、社团出版物、古籍、碑刻等文献,内容客观充实;在视角上,作者以社会历史文化变迁为视角,着重分析印度尼西亚华人民间信仰的演变轨迹和发展现状,对于民间信仰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洋留守华裔"生活、学习在浙江省青田县等侨乡,凸显强化对他们华文教育的迫切性。对"洋留守华裔"开展华文教育,有就近施教的便利,还是联谊海外侨胞的重要渠道。只要围绕华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明确政府、家庭、学校各施教主体的职责,以语言习得为重点,以传统节庆活动为抓手,提升施教的手段方法,完善施教的内容,这定有助于构建对"洋留守华裔"华文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郑海燕 《前沿》2011,(4):135-138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闽粤赣客家地区文化底蕴丰厚、民俗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和市场具有相似性,旅游开发潜力大,应该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组成客家文化旅游大区,共打"客家文化"旅游牌,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50年代中叶之前,印尼2/3的中国移民及其后裔选择了中国国籍。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他们大力兴办华侨学校。一些中国名人以应邀为华侨学校纪念刊题词、撰写论文、发表劝学演说或到华侨学校任职任教等方式,热情鼓励和支持华侨办学。对华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起了良好影响,产生了巨大作用。华侨史资料很丰富,但大多散失在民间,应予以充分重视及做好搜集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凭借增长的经济与文化影响力,崛起的中国对全球华人尤其是海外新移民产生了一种辐射源的作用。中国的壮大唤起了海外新移民的族群意识,促使该群体在融入居住国主流社会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祖籍国中国的发展动态和国家形象。以留学生和技术移民为主要代表的华人新移民对中国国家形象总体上持一种积极的评价;同时,他们从跨国行为者的角度,借助现代媒体等渠道对中国的内政外交表达了自身的观点,鞭策中国塑造大国形象和民族尊严以满足其成就"主流精英"的心理诉求。华人新移民对崛起中国的国家形象认知,使之在维护和优化中国形象以及为中国的发展建言献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华侨华人儿童在国外知觉到的歧视较为明显,这在年龄较小、国外居住时间较短和第三代华侨华人儿童身上表现尤其突出;文化适应状况整体较好,儿童的年龄较大、国外居住时间较长,其文化适应得就越好;歧视知觉、文化适应与华侨华人儿童的性别、出生地无关;华裔儿童在歧视知觉与文化适应上没有比华侨儿童表现得更好;歧视知觉与文化适应之间存在负相关,个体知觉到的歧视越强,文化适应性越差。各方应积极关注华侨华人儿童健康成长,减少和消除歧视,提升该群体的文化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欧洲华文教育得到迅猛发展,但由于其基础差、底子薄,其供应能力弱与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以意大利华文教育为例,在对欧洲华文教育现状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客家女性有其特殊之处,她们的思想形态如婚恋、家庭及其承担的社会责任都有崇高的一面.客家文化从不同的角度与层次,较好地反映了她们的思想观念,深刻映射出客家地区的女性文化心理,以及客家民系的社会结构、社会分层、道德伦理风俗背后的深层构成.从这种视角出发,可以解读客家妇女社会的复杂关系及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7.
马来西亚华人虽面对国家机关实施之单元教育政策的深钜影响,但却能发展出一支独特且蕴含着韧力非凡的华文教育体系。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体系可谓是在中、港、台以外发展得最完善和肩负着薪传中华文化重任的体系。马来西亚的华文独立中学(独中)由于注重素质教育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因此得到华裔家长的支持。但21世纪全球化所带来的英语教育至上思潮冲击了马来西亚的独中。为了应此挑战,独中努力推广三语教学。  相似文献   

18.
李嘉郁 《八桂侨刊》2012,(2):69-72,76
与主流社会的教育制度接轨,是目前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明显趋势和必然选择。出于应对这种形势以及促进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国内传统的华文教育工作应进行方向性的调整。美国是世界范围内汉语教学和华文教育发展最为引人瞩目的地区之一,当地的华文教育已逐渐明确并走出了一条"融入主流"的道路。本文即以此为基点,探讨国内侨务部门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华文教育工作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华人文艺团体在美国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移民在美国构筑和维系族群文化生活及娱乐天地的集中体现。早期来自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华人移民自踏上美国国土,就搭起具有广府乡土特色的粤剧戏台,并组建起粤剧社自娱自乐。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粤剧社都是美国华人社区的主要文艺团体,有不少一直到今天仍然存在。196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美国新移民法的通过实施,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及中美建交一系列因素的推动,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赴美华人移民数量迅猛增长,其中有不少是文艺人才。以他们为主导,更具现代气息的各类华人文艺团体纷纷成立,其中具有大众普及特色的就是数量众多的合唱团。这些华人文艺团体发挥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筑族群文化空间,凝聚美国华社群的重要作用;同时它们与祖籍国同行密切往来,构建起跨国界的文化共同体。它们不仅在美国土生华裔青少年中间传延文化星星之火,而且积极向当地社会展现中华音乐,搭建起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刘娜 《青年论坛》2009,(5):91-93
文化作为旅游景区的灵魂和支柱,与旅游资源的关系密切。秀美河山、风情民俗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孕育着文化,文化也反哺旅游资源,二者相得益彰,相互成就。徽州地区作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地理文化单元,以其粉墙黛瓦、青山绿水的美景和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吸引着前来寻找精神家园的旅游者,而与藏文化、敦煌文化齐名的徽州文化,则是众多旅游者慕名而来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