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斌 《世纪桥》2023,(11):63-65
构建“大思政课”是新时代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新举措,以“大思政课”为主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增强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科学内涵,拓宽了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路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理解新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思政课改革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原则,必须基于“大思政课”视域,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价值维度和场域维度把握教育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实际的开展中主要存在四大问题:教学内容安排针对性不强;教学对象认识充分性不足;教学资源配置合理性不够;教学阶段衔接延伸性不足。要破解上述四大问题,必须从理念、机制、队伍三个维度入手,积极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围绕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团队一体化、教学方法项目化三个方面,积极推进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实际的开展中主要存在四大问题:教学内容安排针对性不强;教学对象认识充分性不足;教学资源配置合理性不够;教学阶段衔接延伸性不足。要破解上述四大问题,必须从理念、机制、队伍三个维度入手,积极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围绕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团队一体化、教学方法项目化三个方面,积极推进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音乐德育模式是在音乐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根据音乐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主体及客体的需要所形成的有利于提高客体音乐艺术素养和道德水平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一种音乐艺术教育的新理念,一种德育教育的新视角,更是高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一条新路径。文章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视域下,论证了高校构建音乐德育模式的可行性和意义,阐明了高校音乐德育模式的构建策略与方法,以期为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提供新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5.
音乐德育模式是在音乐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根据音乐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主体及客体的需要所形成的有利于提高客体音乐艺术素养和道德水平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一种音乐艺术教育的新理念,一种德育教育的新视角,更是高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一条新路径。文章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视域下,论证了高校构建音乐德育模式的可行性和意义,阐明了高校音乐德育模式的构建策略与方法,以期为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提供新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6.
“大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新发展阶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必经阶段,倡导充分发挥协同式育人团队合力,强调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相互联动,注重多种教学载体的配合与优化。在“大思政课”理念指导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课)实践教学效果明显,不仅打破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固有认知,而且对于把思政课打造成有温度、有深度的课堂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从充分运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统筹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合理安排校内外实践教学时间,持续优化实践育人体系等方面,继续深化、落实“大思政课”理念,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曹晓玉  刘琪 《世纪桥》2023,(9):64-66
高校的教育教学宗旨不仅在于“育人”,更在于“树人”,在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辅助下促使当代大学生端正价值观、强化世界观、深耕人生观,这是推进学生走向社会、立足岗位的坚实基础,亦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体现,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育的重要保障。要在“大思政”格局下持续提升高校思政课程的时效性,扩大高校思政课程影响范围,应紧跟“大思政”格局下的新要求,把握其中内涵意蕴,正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以大格局为契机、以大担当为导向、以大视野为视角、以大变革为突破的课程体系构建,在改革中融合创新,在实施中驱动发展,为高校启智育人奠定基础,为社会人才输送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8.
李文 《世纪桥》2023,(1):44-46
“大思政”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在全面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背景下,筑牢“大思政”教育理念,是建设“立德树人”教育阵地的根本性要求。大思政的核心在于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旨在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类主体、各门课程、各种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为进一步实现高校“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形成,对“大思政”格局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分析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对策,从而打造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建思政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对标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精神,提出了新时代的党建思政工作要着力强化方向引领,在总揽全局上突出"导";要注重久久为功,在工作举措上突出"实";要强化感召力,在工作方式创新上突出"活"。  相似文献   

10.
顾娟娟 《世纪桥》2024,(2):51-53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教学,高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培育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法治意识、发展学生政治认同。文章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资源引入思政课堂入手,尝试在真实情境中合作探究,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思政课育人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廖茂怡 《世纪桥》2023,(8):44-46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要善用之”,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大思政课”与讲好中国故事在时代化、现实性方面有着高度契合性,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提高思政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追求。民办高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但由于自身办学特性导致在讲好中国故事中还存在办学模式“功利化”、教师能力不足、内容与实践脱轨等问题,削弱了讲好中国故事的育人效果。因此,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对讲好中国故事工作建设的组织领导、优化民办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加强故事内容与实践相结合等途径来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2.
余义平 《世纪桥》2023,(3):11-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大使命。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通过培训学习、整合教材内容、创新传播载体、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对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丰富、主题明确、思想深邃,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是最生动的思政课教学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师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学中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属性的内在要求,也是青年大学生所处历史地位的政治要求。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集体备课,组织实践教学,运用新媒体技术,切实提高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效能,对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年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海南高校美育与课程思政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课程思政与美育融合的价值与意义,并进一步阐述海南区域高校美育思政的整体情况,提出在“大思政课”视角下的海南高校美育与思政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探析区域课程思政元素融合美育课程的发展路径,从而以“大思政课”视角推动区域高校人才的全面培养。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讲,"中国梦"增强了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赋予了高校教师更高的职责和使命,我们必须继续更好地发挥思想引领、立德树人的基本职责,深入研究中国道路与中国精神,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解决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从而让自己真正地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6.
当前大学生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普遍缺少创新能力和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而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将课堂学习、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结合在一起,合理地处理大学生教育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主动创新的能力,缩短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认知、发展、实现自己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将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实需要。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需要解决好理念、方法、途径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并需要从改革课堂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形成合力,增强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进课堂、进头脑的实效。  相似文献   

18.
解决当前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需要师生共同认清“思政课”的双重属性及与学科专业课的作用关系。在明辨“思政课”的思想政治和基础理论属性的基础上,让学生全面发展,将有利亍实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9.
高校党建融入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主课堂教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实现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在要求。在两者深度融合的核心要点上,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机制保障,坚持精准细实、抓好思政元素,深入研究学情、顺应学生需求。在实践路径上应注重强化师资建设,建强党员教师“排头兵”;抓好施教过程,守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课程建设,筑牢教育教学“主阵地”。  相似文献   

20.
《世纪桥》2014,(1)
高校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生产和交汇的重要阵地,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既意义重大,又任重道远。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背景和迅速网络化的传播格局中,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并加强高校主要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需要新时期的思政课教师做些思考和改进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