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泰国勿洞华人社会具有一种地理空间上的文化生态。勿洞潮州籍华人的先辈从中国来到泰国后,因各种原因而再度迁移到勿洞。勿洞潮州籍华人早期有许多以种菜或种稻为业,后逐渐扩展到其他行业。勿洞潮州籍华人社团建立较早,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而潮州籍华人在建构当地华人社会的总部“勿洞慈善堂”中扮演着较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勿洞位于泰国最南端,隶属也拉府,被誉为泰国的广西村.在这里诞生了泰国第一个广西籍华人血缘社团和第一个地缘社团,而且该地也是目前泰国广西籍华人社团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勿洞广西籍华人社团的发展经历了从内部权力分化到矛盾中协助共生的过程.华人社团的成立提升了广西籍华人在当地的社会地位,伴随着发展延续的需要,广西籍华人社团具有团结乡谊、各属互助,慈善公益、圆融异族,联络原乡、开放交流等功能.  相似文献   

3.
在苏哈托统治时期,印尼各地的华人群体都遭受了不小的冲击,其中包括西加里曼丹的华人社会,特别是坤甸和三口洋等华人较密集的地区。华人群体受到政府压制,华人文化特征也被迫在公众场合消失。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华人的地位也开始发生变化。印尼政府对外改变了对中国政府的政策,对内则开始逐渐转变对华人的态度,特别是在有关华人族群文化方面采取较为宽容的政策。坤甸和山口洋的华人社会也开始重新活跃。通过实证表明,历史的传承以及种种有利于促进华人文化认同的客观环境的变化和推动,加之坤甸和山口洋华裔自身对华人身份认同感的保持和追求,共同促成了目前坤甸和山口洋华人大部分能够保持华人族群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60余年来,泰国华人教育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泰国华人教育在战后的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对泰国华人自身利益的实现及泰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且促进了中泰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加深了中泰人民的友谊。本文拟以二战后泰国华人教育为例,通过对华人教育所取得成绩的回顾,深入探讨泰国华人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5.
尽管几十年以来,中外学术界对泰国华侨华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目前学术界对泰国华侨华人研究仍然存在着被忽视和研究不够深人的环节,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本文试图对目前中外学界对泰国华侨华人研究的历史进行简要的回顾,并对之进行一些粗浅的评析。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泰国华人社团数量空前增多,活动内容也丰富多彩,一些政治性社团一度十分活跃,政见分明,且都不同程度卷入中国的意识形态斗争。本文选取二战后初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对泰国华人政治性社团的发展脉络进行初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泰国客家总会下辖六座神庙,分别为汉王庙、三奶夫人庙、关帝庙、本头公庙、吕帝庙和南海观音庙。曼谷客家族群的精英群体和普通大众均与这六座神庙有着深刻的关联。其精英群体通过神庙事务的作用与神庙产生互动关系,而普通大众则通过对神祗信仰的情感体验与神庙产生互惠关系。精英与神庙间的互动关系以书写文献的方式得到体现并形成集体记忆,大众与神庙间的互惠关系则以具体的行动实践表达族群认同。集体记忆与行动实践造成了族群认同方式上的差异,因此曼谷客家族群的认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精英为主体的,接近"工具论"的族群认同方式;一种是以大众为主体的,接近"根基论"的族群认同方式。前者通过神庙事务的具体事件,对族群认同施加影响;后者则通过既得的宗教情感,对族群认同和族群认同的边缘范围产生影响。故此,一个族群认同的方式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很可能通过两个或多个认同方式及渠道,达成一个族群整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华侨华人体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促进了祖国体育的发展,密切了华侨华人与祖国的联系.体育增强了华人的凝聚力,把全世界的华人团结到了一起。体育增强了华侨华人的民族自信心,强化了民族感情。体育加强了华侨华人之间交流,在华侨华人坚持华人认同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前,泰国经济呈现复苏态势。华人经济是泰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1世纪泰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泰国华人经济在吸取了沉痛的教训后,进行积极而深刻的变革,必将重新焕发活力,融入全球经济大潮中。  相似文献   

10.
泰国华人人口众多,在血统和文化上融入泰国社会的程度都很深,是世界上与当地主体民族关系最和谐的华人群体。20世纪以来泰国华人的语言使用、族际通婚、族际交往情况反映了华泰族群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泰国阿瑜陀耶王朝1350年建立,1767年灭亡,历时417年。这正是华人大量移民泰国并形成华人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由官方的朝贡贸易向私人大米贸易的转换,促进了中国明清政府的海禁开放和大量对外移民,是泰国得以形成华人社会的历史机遇;泰国地旷人稀,泰缅战争的破坏,急需大批人力,是泰国接纳移民的基础。身份自由的华人移民形成了泰国最早的商人阶层,催化了泰国封建领主经济内部商品经济的萌芽和发展。华人社会不仅对泰国经济做出很大贡献,同时也传播了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间的流逝,农民工更新换代.第一代农民工逐渐回乡,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悄然登场,已经开始并且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闻内担当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深入研究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有助于解决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困境.促进城市化、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刘双 《传承》2010,(9):44-45
随着时间的流逝,农民工更新换代,第一代农民工逐渐回乡,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悄然登场,己经开始并且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担当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深入研究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有助于解决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困境,促进城市化、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在泰国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泰华族群的文化身份认同也在发生嬗变和更替。他们在中华文化族群认同和泰国政治社会身份认同的钟摆间游走,于积极的自我调适中寻求寄望和归宿。在跨文化视域下,所在国的主导性文化与祖籍国的非主导性文化间早已摒弃博弈、争夺、胶着的竞争态势,狭隘单向的文化认同将得到扬弃。对于泰华族群身份认同度这一历史命题的探究,也应在跨文化语境中寻找相应的立足点和准确的角色定位,并从文化交融产生的双向、互补的基石中去理解、接纳,寻求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交流和共存,以期衍生出对国家、族群复杂架构下的崭新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5.
李洁 《八桂侨刊》2008,(1):62-65
东南亚华人在各国的生存问题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层面上,但由于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华侨政策不同,最终也导致了他们的政治与经济地位大有差异,本文以泰国和印尼作比较,探讨华人目前的政治经济地位,并且从历史传统、宗教文化、政府态度等几方面来简单分析造成华人政治经济地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问题近年来广受关注,他们与城市社会认同有内卷化的趋势。如果没有正确有效的解决途径,内卷化对于城市社会稳定发展的负面影响将会扩大。正因如此,城市政府和社会应给予这一特殊群体合理的地位和保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并建立起积极的城市社会认同观。  相似文献   

17.
易善武 《长白学刊》2011,(4):135-138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历史的必然,但其在融入城市的进程中出现身份、文化、制度、心理等多方面的认同危机,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不满、社会隔离、未来速茫、整体挫折感等不良社会后果.因此,常要从社会发展理念、社会支持系统和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等多角度来破解认同危机.化解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初泰国华侨华人数量大约为700万,华商企业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本文主要分析了近年来泰国华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总体实力、行业分布,以期对当前泰国华商的经济地位有一个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19.
在对安徽省新生代农民工访谈和调研的基础上,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维权保障在政治认同中的作用。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分野,使新生代农民工在身份定位上、权益保障上、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上遭遇众多尴尬、困惑和迷茫。为此,应高度重视对新生代农民工维权的保障,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从法律制度建设和政府行政效率提升入手,不断创新维权保障路径,增强安徽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身为北欧五国之一的瑞典,和西欧的其他国家相比,并未吸引太多华侨华人移民定居。华人移民瑞典始于清末民初,几十年间,在瑞华人数量从起初的几十人发展到如今的数万人。为了实现在瑞华人的广泛团结与联系,瑞典华人自1978年开始陆续成立华人社团。数十年来,瑞典华人社团类型逐渐丰富,在组织结构方面,瑞典华人社团大多形成了较为完善稳定的组织结构,功能也逐渐凸显,展现出鲜明的双重文化认同,并体现出混杂融合以及利益优先的特性。在这样双重文化认同特征的影响下,瑞典华人社团呈现出组织形态本土化、规范化而运行模式灵活化、中国化的特点。在功能模式方面,瑞典华人社团从政治和经济上适应住在国规则,体制化趋势明显,从社会和文教上满足华人切实需求,凸显实用性。总的来说,瑞典华人社团较好地适应和融入了当地社会,有力地促进了中瑞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