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这条完整的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力量,保证了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为建立、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作出了不朽的历史功勋。探索、研究毛泽东领导广大根据地群众进行土地革命斗争的实践活动,总结其制定土地革命路线的成功的经验,对今天我党解决三农问题仍然具有现实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共产国际依据列宁有关殖民地问题理论指导中国革命,从一开始便以农民运动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并试图制定中国革命的土地纲领。虽然1923年5月制定了在中国实行土地革命的基本策略,但共产国际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最基本的主张是没收大土地占有者即地主的土地,而中共将大土地占有者翻译为大地主。由此不仅导致双方所称"地主"名同实异,在土地革命基本要求上更存在分持没收大地主土地、没收地主土地主张的矛盾。中共中央也因此长期在理论分析上混杂以"地主"、"大地主"作为与农民敌对的阶层,在策略制定上却仅针对大地主。  相似文献   

3.
在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要得到农民真正的拥护,就必须抓住他们世世代代对土地的渴望,提出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领。只有在土地革命的旗帜下,才能将中国几万万贫苦农民汇聚成埋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巨大洪流。作为大革命时期中国农民运动的主要发动者和领导者,毛泽东1927年在武汉对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精力,在土地革命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方面,都留下了执着而坚实的足迹。  相似文献   

4.
广州起义的筹划和发动,分为南昌起义军南下失败前后两个阶段,其波及区域遍布广东省城乡多地;广州起义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密切配合,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实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土地革命总方针的重要举措,是其通盘方案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峰;广州起义被赋予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和为社会主义革命开辟道路的双重使命,兼具两重性质;广州起义是遵循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进行的一次勇敢尝试,并蒙受"左"倾盲动错误的影响,但在其发动过程中和失败之后,无论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从多个方面对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中共和共产国际围绕广州起义意义和失败教训的思辨与反思,系统总结了由大革命失败向土地革命转变时期,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近半年来的经验与教训,为中共六大制定以民主革命十大纲领为主要内容的革命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以广州起义失败为标志,中国革命进入以土地革命和苏维埃运动为中心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在领导创立和建设井冈山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坚决贯彻中央土地革命思想的总方针,深入开展根据地土地革命,初步提出了一条基本上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为其他革命根据地及后来中央苏区大规模的土地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我们党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的形成奠定了开创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王旭宽 《党史文苑》2005,(11):14-16
在领导创立和建设井冈山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坚决贯彻中央土地革命思想的总方针,深入开展根据地土地革命,初步提出了一条基本上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为其他革命根据地及后来中央苏区大规模的土地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我们党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的形成奠定了开创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万建强 《世纪桥》2008,(17):10-13
中共六大对土地和农民问题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原则规定,使党在探索土地革命政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使土地革命运动在中央苏区更健康、广泛地开展起来。六大制定的土地革命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在中央苏区得到了贯彻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开展土地革命过程中,既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六大决议,自觉纠正过去在土地革命中的缺点错误,又依据新的实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上的创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了六大制定的土地革命政策。  相似文献   

8.
郭谦贵 《湘潮》2015,(7):134-137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农民的核心利益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地区后,就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桂东5个县进行了多次打倒豪绅、发动群众的游击革命活动。1927年10月至1928年2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在边界各县进行的打土豪分浮财的游击革命活动,为边界土地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随着早期现代化因素由城市向乡村的深入,近代中国城乡关系呈现出两极化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城乡之间的联系性加强;另一方面它们的对抗性矛盾加剧。1928年的永定暴动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在暴动中,农民要求攻打县城,并错误地提出了杀尽城里人的口号,中共永定县委对此强烈反对;在攻城失败后,县委把农民暴动引向了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斗争,农民因敌我力量悬殊转而被迫向敌人妥协求和,遭到中共党组织的反对,并导致了部分求和代表被暗杀。1928年永定农民暴动反映了近代城乡关系发展和变化,也是中共推动革命发展的生动例证,它体现了中共和农民在革命方式选择上的不一致性及中共农村革命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知识分子以救国初衷引入马克思主义,由此形成"天然"的精英立场。农民以其国民主要组成部分和人多力量大的逻辑为革命所需,并与工人合而为一成为阶级革命的主要动力。随着建立民主联合战线进行反帝反封建军阀的国民革命这一要求出现,农民阶级地位逐渐清晰并成为联合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阀和帝国主义随之成为农民革命的基本目标。在共产国际反对地主的一贯要求和进行土地革命的政策指导下,中共逐渐对农民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在农民革命问题上提出了反对地主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土地革命的基本路径、形成了耕地农有的基本目标,初步完成了农民革命的理论建构,在革命话语中也实现了由革命需要农民到农民需要革命的逻辑转变。  相似文献   

11.
1928年3月8日,在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和中共平和临时县委的领导下,平和县农民武装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八七会议所制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永定和广东饶平、大埔等地农民武装的配合下,高举武装暴动的大旗,一举攻占县城九峰镇,演出了"福建农民自动夺取政权的第一幕",点燃了"土地革命在福建开始的信号".  相似文献   

12.
<正>江西是土地革命斗争的中心,毛泽东率先在这块红土地上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一个重要起点就是他十分注重对农村经济、社会的调查,掌握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为此制定出相应的革命方针和斗争策略。调查中制定土地革命政策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军上了井冈山,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发动农民,取得农民的支持,建  相似文献   

13.
《人物》一九八五年第六期刊登的《土地革命时期著名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人简介(下)》中,介绍郭慕亮的条目说: “郭慕亮(?——1928)福建上杭人。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中共上杭县委书记,积极领导农民运动,组织农民自卫军。1928年6月25日,组织蛟洋地区的农民暴动。暴动武装被迫撤退后,带一部分农民武装参加了永定农民暴动。同年7月任中共闽西特委书记,10月于永定太平里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牺牲。”  相似文献   

14.
闽西苏区是实行土地革命较早的地区,也是我国十年内战中坚持始终的少数几个地区之一。因此可以说,闽西苏区土地革命是中国土地革命的一个缩影。在这一时期,特别是在红军撤离苏区举行长征之前的七年中,闽西党组织领导苏区人民积极开展土地革命,总结了宝贵的经验,有些经验在我国土地革命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由于这是一次自古未有的革命运动,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难免因为经验不足或各种错误认识而遭受挫折。  相似文献   

15.
一、承认近代朝鲜移民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主张对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从1927年起中国共产党便把居住在东北的朝鲜民族当作中国的少数民族,并主张对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是年10月召开的中共满洲省临委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我们在满洲的政纲》,指出:对于“满洲”的朝鲜人,同国内其他民族一样“同等对待”。大会通过的《满洲农民运动决议案》指出:“由山东、直隶、朝鲜来的难民,一律享有土地所有权”①。1928年2月29日,中共满洲省临委指出:满洲的朝鲜移民“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死敌,而且是中国土地革命的一支生力的农军”,“中国农民与朝鲜(民…  相似文献   

16.
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问题的探索 ,起步于土地革命时期。其时 ,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路线、政策的制定经历了一个修正、补充、丰富和完善的演变过程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中央苏区土地政策的制定和演变土地革命时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以井冈山土地革命斗争的实践为依据 ,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土地分配政策 ,这是一个伟大的起点 ,它为日后我党成功解决土地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间 ,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  相似文献   

17.
罗其芳 《党史文苑》2004,4(2):35-37
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能否得到正确解决,关系到民主革命的成败。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认识到中国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认为解决中国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成败的关键,农民是中国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基本和决定因素,并将解决中国农民问题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开展农民运动,制定土地革命路线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革命被迫转入农村的环境下,瞿秋白作为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十分关注土地革命的中心问题,阐述了土地革命的核心要素,制定了土地纲领和文献,推动土地革命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梳理瞿秋白的土地革命理论及实践对当前农村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瞿秋白是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在中国革命被迫转入农村的环境下,他的土地革命理论和实践值得关注.瞿秋白关注土地革命的中心问题,阐述了土地革命的核心要素,制定了土地纲领和文献,推动土地革命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梳理瞿秋白的土地革命理论及实践对当前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向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是中共早期杰出的领导人之一,也是党内早期研究农民问题的领导人之一。在1925—1927年的大革命中,随着革命形势日益高涨,革命所及地区,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瞿秋白发表一系列文章予以鼓励和支持。遗憾的是,革命形势在1927年4月骤转低潮,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在农民运动的策略中明显体现,农民运动严重受挫。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对农民运动的策略做出了深刻反思,并结合历史背景和革命现实对农民运动做出了进一步认识,为党开展土地革命和领导农民运动提供了新的策略和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