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1995年,亚太地区继续保持稳定和发展的势头,主要表现:一、东盟扩大合作范围今年7月,在文莱举行的第28届东盟外长会议上,越南被接纳为这个组织的第七个成员国.这是东盟迈出的重要一步.此举说明,东盟已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向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并存的集团发展.在接纳越南之后,东盟可能将在不长的时间内接受柬埔寨、老挝和缅甸为成员,从而成为真正政治意义上和地缘意义上的东南亚国家联盟.  相似文献   

2.
东盟七国首脑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签署的一系列文件强调在政治、安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合作,以加速东南亚一体化进程.第五次东盟首脑会议是1995年12月14日至15日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的,是在越南于1995年7月正式加入东盟后东盟7国政府首脑第一次聚会,柬埔寨、老挝、缅甸的政府首脑也应邀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也是东南亚所有10国政府首脑的首次聚会.  相似文献   

3.
朱镕基总理在2000年出席 “东盟和中、日、韩”(“10+ 3”)政府首脑会议时,提出要研究中国与东盟发展自由贸易的可行性问题,与会各方极为重视,东盟也给予积极响应。会后,中国和东盟成立了由政府职能部门的官员和学术机构的专家组成的联合专家组,就中国与东盟之间发展自由贸易关系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东盟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联合研究。现在,专家组已经完成了研究报告,并对中国与东盟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专电 为期两天的第四次东盟首脑会议1月28日在新加坡圆满结束。与会6国首脑签署的《1992年新加坡宣言》和《东盟加强经济合作协定》以及经济部长们签署的为实现东盟自由贸易区铺路的《有效普惠关税协定》,标志着东盟面对世界格局变化进入了政治经济合作的新阶段。 在东盟首脑会议之前,东盟高级外交官员和高级经济官员从1月17日开始进行了近一周的筹备会议。东盟外长和经济部长1月23日和24日又分别开会,对高级官员级会议提交的文件进行了最后磋商与修改,  相似文献   

5.
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首脑11月28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了第三次非正式会议,认真讨论了东盟当前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保护和地区安全等方面面临的一系列紧迫问题。这次会议虽然简短,但议题十分重要,因此对东盟在21世纪的崛起和应付新的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区域性组织,东盟自1967年成立以来,政治和经济影响不断增强,已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力量。特别是今年4月柬埔寨加入东盟后,10国大东盟的最终实现将使东盟今后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但是应当看到,1997年7月爆发的…  相似文献   

6.
7月21日东盟七国外长举行了为期两天的会议,会上接受了柬埔寨、老挝提出的1997年加入东盟的正式申请,并让缅甸享有观察国地位。会议欢迎中国、印度和俄罗斯成为东盟新的对话伙伴国,并希望扩大与这三个新对话伙伴国之间的合作,这对推进亚太地区的全方位对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反映东盟在维护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国务院部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这次参加东盟与对话伙伴国会议,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关系由此进入了一个在更高层次上发展的新阶段。 东盟国家是中国南方近邻,并且同属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7.
执政刚刚一个月的印度尼西亚总统梅加瓦蒂8月21日至28日风尘仆仆对菲律宾、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文莱、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9国进行了旋风式访问。这是梅加瓦蒂上台后的首次出访,是印尼新领导人向外界展示治国信心以及决心巩固和加强东盟团结的一次重要外交行动,因此,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按照惯例,每当东盟成员国新  相似文献   

8.
析印度"东进"东盟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学者对印度"东进"东盟对中国影响的研究结论主要集中在负面影响方面.诚然,印度东进东盟、与东盟发展战略关系意欲"联合抑中"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中国对东盟与印度的成功外交,互信的加深,中国在东盟地区的影响并未降低、外交空间并未缩小、安全威胁并未增大.因此,客观地评估印度东进东盟带来的影响才能对理解中、印、东盟三方关系的互动与发展趋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崔秋灏 《理论导刊》2008,(4):120-122
中国需要东盟,东盟也需要中国.中国与东盟各自非常重视发展相互间的友好关系,这既是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区安全使然,也是国家根本利益之所在.只有不断加强了解和沟通,发展友好合作,求同存异,减少麻烦,才能构建新型睦邻关系,实现互利双赢.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于2002年正式启动,这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一次飞跃,也是东亚经济整合的重要举措,而其发展状况令人关注.中国与东盟贸易扩大是来源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还是来源于产业内贸易,值得我们研究.引入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细致地分析,并通过产业内贸易的相关原理进行研究发现,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应积极开拓东盟市场.  相似文献   

11.
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经济合作问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进程的推进,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的合作前景将更加广阔,但目前泛珠三角与东盟的合作面临许多障碍,在竞争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背景下,泛珠三角区域要积极调整对东盟的经济合作战略.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3,(34)
东盟共同体建设2003年后驶入快车道,如今东盟经济共同体初现雏形,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也在抓紧建设。东盟共同体建设对中国与东盟关系既有政治、经济、安全、社会文化方面的积极影响,也有这些方面的消极影响。中国可采取对策,削弱乃至消除东盟共同体建设对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戈登 《侨园》2003,(2):18-19
去年12月是中国正式加入WT0整整一周年。入世前后,国人对加入世贸组织的利弊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总体而言,官方的意见是有机遇也有挑战,有利也有弊但利大于弊。一年来的运行,基本上跳不过这个框框。不过,在中国总理朱镕基去年11月初出席东亚领导人有关会议和访问柬埔寨之后,一些专家认为,建立中国与东盟自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战略背景下,中国意识形态在东盟赢得了前所未有的美誉度与话语权,同时也面临挑战。对此,要完整准确理解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战略中的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深入分析提升中国意识形态在东盟影响力面临挑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实现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战略下提升中国对东盟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广西沿海、广东雷州半岛、海南西部和越南的北部,构成了环北部湾地区。而中国环北部湾的三个区段,正逐渐形成环北部湾经济圈。随着越南加入东盟及东盟贸易自由化的加速,中国区段经济发展水平优于越南的现状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专家预计,今后10年,越南在吸引外资、增强实力、拓展市场等方面都将获得对中国区段的比较优势。面对这种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以广大西南地区为腹地的中国北部湾地区,能否顺利实现其跨世纪的构想?请看本刊这一期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16.
东盟的“大国平衡”作用●唐天日今年是东盟成立30周年。这对东盟来说又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东盟正式接纳缅甸、老挝为东盟成员,向实现东盟创始人建立东南亚10国联盟的目标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作为一支新兴力量,东盟在地区事务中、特别是在平衡地区大国关系中,发...  相似文献   

17.
雅加达专电 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第29届外长会议、第三次东盟地区论坛会议和东盟与对话国会议7月25日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闭幕。此间舆论认为,这次会议有三个明显特点:东盟影响不断扩大;东盟更加团结、坚持原则,用一个声音讲话;东盟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日益加强和扩大。 东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区域性合作组织之一。近年来,随着世界多极化和区域化的发展,东盟的组织和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在这次东盟三会上,中国、俄罗斯与印度这三个对本地区和平与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大国,被接纳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使对话伙伴国由7个(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日本、韩国)发展到10个。它们成为东盟对话伙伴国后,无疑将  相似文献   

18.
《瞭望》2006,(44)
2006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又是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年。10月30日至31日,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在广西南宁举行。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了正式对话进程;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2003年,双方决定建立面向和平与繁  相似文献   

19.
6月16日至19日,第36届东盟外长系列年会 (包括外长会议、东盟—中日韩(10+3)外长 会议、第10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和东盟与对话伙伴国会)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本次东盟外长系列年会,有三个特点。 ——着眼长远,寻求共同发展。第36届东盟外长会议的主题是“迈向东盟经济共同体——相互合作,面向世界”。因此如何切实解决成员国间经济发展不平  相似文献   

20.
从经济实力上来看,东北亚这一块要强于东南亚,但从地区合作进程上来看是南边要好于北边东盟系列峰会日前在菲律宾宿务成功举行,达成许多共识,取得多项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东亚地区的合作。难得的四大成果首先是第十二届东盟峰会决定提前5年,即在2015年建成东盟共同体,东盟为此将加快东盟宪章制定进程,使东盟由松散机制向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区域性组织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