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世界》2015,(1):32-35
<正>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秘书长尤建华:积极探索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的新模式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简称中促会)致力于广泛联系国际国内有关民间组织和人士,推动中国民间组织参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相似文献   

2.
<正>凝聚民间力量汇集民间智慧形成民间共识——专访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秘书长尤建华▲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简称中促会)致力于广泛联系国际国内有关民间组织和人士,推动中国民间组织参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问: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简称中促会)作为专门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民间组织联合体,积极带领中国民间组织参与联合国系统等重要国际活动,发出中国民间响亮的声音。请问中促会在2013年民间交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宣布"建设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简称合作网络),得到了沿线国家热烈响应,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300家中外方民间组织加入合作网络。为进一步落实高峰论坛成果和习近平主席的指示精神,2017年11月21—22日,作为合作网络发起者,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简称中促会)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丝绸之路沿线民间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国执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党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关系是现代社会关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妥善处理执政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扩大党的社会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势头强劲,数量和作用不断扩大。在提倡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的今天,我们应当研究和借鉴外国政党和政府处理与这类组织的关系的经验教训,使执政党与民间组织之间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加强新社会阶层整合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对新社会阶层的整合,符合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和增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党必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有针对性地加强新社会阶层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拓宽政治参与渠道,提高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程度和水平;切实加强对民间组织的领导,不断增强民间组织的吸引力,从而实现对新社会阶层的整合。  相似文献   

6.
改善我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改革开放以来,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正在中国迅速崛起,并且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日益深刻的影响。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政府的政策法规和行为措施得当,就容易使民间组织与政府合作,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反之,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就很困难,甚至会走到政府的对立面,危害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改革的重点应当是在深刻认识公民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对公民社会的态度,对其给以正确的定位和合理的分类,加紧修订和完善关于民间组织的法律、规章和政策,从审批、登记、注册、监管、经费、税收等方面,对民间组织既积极支持、热情帮助,又正确引导、合理规范,营造一个有利于公民社会健康成长的制度环境,防止民间组织成为政府的对立面,使其更好地与政府合作,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国外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借鉴与反思政党与民间组织[1]的关系,是现代政党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研究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社会利益多元化发展,民间组织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中体现出日益重要的功能优势,引起党与政府对民间组织相关工作的高度重视.当今,如何创建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有益环境,推进党群关系和谐化,巩固党的领导与执政地位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亟待探索与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总体把握国外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表现模式,具体分析一些国外政党回应民间组织的政治行为,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代世界》2014,(1):30-31
问: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简称中促会)作为专门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民间组织联合体,积极带领中国民间组织参与联合国系统等重要国际活动。发出中国民间响亮的声音。请问中促会在2013年民间交往工作中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和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政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是现代政党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研究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社会利益多元化发展,民间组织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中体现出日益重要的功能优势,引起党与政府对民间组织相关工作的高度重视。当今,如何创建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有益环境,推进党群关系和谐化,  相似文献   

10.
李淳风 《南风窗》2014,(9):63-65
<正>原本就缺乏"自组织"能力的民间组织,因权力、资本的介入,一切都变了。70岁的老头易厚庆,脾气不小。2014年4月11日,在武汉市黄陂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他飞起一脚,把一块高2.4米、宽0.8米的木牌子蹬出一个大窟窿。牌子上写着:黄陂区泥塑协会。这是他亲自发起成立的协会,作为黄陂泥塑最负盛名的老艺人之一,成立协会弘扬手艺,是他晚年的心愿。后来随着一些老干部和商人的卷入,事情开始一波三折。一群老头子,一个民间组织的筹  相似文献   

11.
她创建了中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妇女法律援助和研究的公益性民间组织——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她免费为妇女提供法律援助;在公益律师的路上,心怀理想10年走来,她和她的团体一步步推动和完善着中国妇女权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钮小雪 《南风窗》2012,(26):43-43
颁奖词:一次灾害的发生,带来的伤痛刻骨铭心。然而,责任产生行动,行动孕育合作。众多志愿者和民间组织的集体参与,让废墟生发出强大的社会建设力量。多方力量的参与,催生出专业化、组织化的志愿行动,共同推动着社会救援体系的建立和灾害管理的改进。  相似文献   

13.
社会     
《南风窗》2012,(8):28-28
民间组织NGO广东社会组织将可直接登记今年7月1日起,除了特别规定和特殊领域,广东省内成立的社会组织不用再找业务主管部门,可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同时,广东各级政府可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对社会组织实行"双重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4.
中俄两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从20世纪初起,在两国的交往中便出现了民间组织的身影,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中俄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中俄两国和两国人民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中俄两国民间组织的交往已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锤炼,在21世纪新型国际形势的要求下展开了宽领域、多层次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民间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在这一趋势下,开展各国民间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探讨和解决全球性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以及目前地区和全球安全形势的不确定,使得各国之间,特别是力量在不断上升的发展中国家之间有了更明确、更紧迫的合作议题。  相似文献   

16.
关于社区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治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基层社区治安管理模式开始由传统的政府治安管理机关(警察)主导下的纵向预防模式向社区治安治理的横向预防模式转变。社区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就是这样背景下的产物。社区民间组织作为以社区居民为主体,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自发形成的群众团体队伍或组织,通过信息的交流、融通,构建起了连接社区居民与社区自治组织和政府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5月12—13日,由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中促会)与苏丹全国组织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非民间论坛在苏丹共和国首都喀土穆举行。青白尼罗两河交汇,异色蔚奇观中非民间双剑合璧,同心谋发展苏丹共和国首都喀土穆,是一座  相似文献   

18.
徐海娜 《当代世界》2015,(10):31-33
<正>初秋的义乌,暑热渐褪,温和湿润。8月26日,由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中促会)和非洲联盟经济、社会和文化理事会联合主办,义乌市人民政府协办的第四届中非民间论坛在这个享有"世界第一大市场"美誉的浙中小城召开。来自中国、联合国及非洲近30个国家的200余名各界代表在这里相聚。嘉宾  相似文献   

19.
贾西津 《南风窗》2010,(26):37-37
颁奖辞逐渐取消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开放登记注册门槛,释放社会空间,是深圳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多年来创新努力的方向,也是在全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中在制度改革上迈步最大的实践。这一管理体制上的创新与在第一线实践的人们的创新意识和承担精神分不开。深圳民政局长刘润华说"为了慈善,我愿意担责任"。  相似文献   

20.
社会     
《南风窗》2012,(24):26-26
民间组织NGO自然体验11月10日和11日,云南高校10多所环保社团的近30名志愿者来到西山湿地公园进行"自然体验",通过各种游戏,比如蒙上眼走路,用嗅觉、味觉、触觉去感触自然,回归自然,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尊重、爱自然的心态,进而改变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推进自然生态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