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红卫兵运动的兴起,极为荒唐的破"四旧"运动开始了.所谓的"四旧",指的是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和旧习惯.由于当时对于"新"和"旧"的概念没有科学的标准和正确的态度,加之红卫兵的盲目和无知,在江青、林彪一伙人别有用心的煽动下,破"四旧"变成了砸文物、打人、抄家的同义词,造成了严重的恶果.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文革”风暴,破“四旧”运动兴起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陈伯达炮制的《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彻底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相似文献   

3.
震江 《党史博览》2014,(8):29-29
“文革”初期.全国到处都在破“四旧”。1966年8月的一天,西门警卫报告:“门外来了一队红卫兵,要进中南海砸‘四旧’。”那时,是造反有理的时期,我无权答复他们,便请他们稍等,然后将情况报告领导。领导经过反复商量,最后告诉我答复内容:  相似文献   

4.
江飞 《党史文苑》2003,(3):36-37
毛泽东检阅红卫兵 没有红卫兵运动,就不会有延绵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离开了毛泽东的支持,就不会有一度“如火如荼”的红卫兵运动。 1966年5月29日,清华附中的学生秘密成立了一个名叫“红卫兵”的组织,寓意为保卫红色政权的卫兵。六七月间,清华附中的红卫兵先后张贴出一论二论三论“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万岁”等三张大字报,表示“造反有理”,要一反到底。8月1日,毛泽东写信支持清华附中红卫兵。从8月18日到11月26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先后八次检阅红卫兵达1100万人次。检阅中,天安门广场人海如潮,红卫兵小将们狂热无比。人人都双手举过头顶,向着毛主席欢呼着,跳跃着,许多人把手掌都  相似文献   

5.
"文化大革命"后期,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批林批孔运动."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阴谋的需要,借机在美术界掀起了所谓的批"黑画"运动,声称要反击所谓"美术领域黑线回潮的复辟逆流".这些批判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歪曲篡改,十分荒唐可笑.  相似文献   

6.
7.
何蜀 《廉政瞭望》2012,(3):72-73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不久拍摄的故事片《戴手铐的旅客》中有这样一个颇有趣味的细节:一个戴红袖童的红卫兵姑娘在水果摊上东挑西拣地选大苹果,售货员大嫂不耐烦地对她喊:“要斗私批修!”红袖章姑娘则回敬她一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相似文献   

8.
曲阜的破四旧运动始于1966年8月,止于1967年初。运动之初,当地干部组织群众努力把破四旧运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力保三孔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免遭破坏。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升级和北师大井冈山战斗团等外地红卫兵组织的介入,破四旧最终演变成一场造孔家店的反的灾难性破坏运动。曲阜破四旧运动的开展,不仅未能移风易俗、改变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反而严重地破坏了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给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等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其经验教训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9.
霞飞 《党史纵横》2004,(2):20-23
红卫兵组织是在毛泽东支持之下发展起来的。这个组织在当代人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但是,人们只知道红卫兵在“文化大革命”中就自然消失了,却不知道,这正与毛泽东对红卫兵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有直接关系。一、毛泽东曾经认为,搞“文化大革命”的依靠力量是青年学生,因此他支持青年学生的组织———红卫兵从1963年起,毛泽东就认为中国存在一个官僚资产阶级,并且已经掌握了基层一大部分权力。到1964年,他认为,搞“四清”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要寻找新的解决办法。1965年下半年到1966年初,毛泽东对中国国内政治形势作了极为严重的估计。…  相似文献   

10.
孟红 《广东党史》2009,(3):42-45
提起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许多中国人曾身临其境、深受其害而终生难忘、反思不已,也大都知道那是中国人自己非常岁月的非常事。鲜为人知的是,当时竟然有不少外国人也亲自参与“文革”,数位美国专家还写出过“造反大字报”,与当时的中国人尤其是红卫兵闯将一样搞过免费“大串连”,更不可思议的是“文革”的滔天风浪还波及到海外……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红卫兵运动的兴起,极为荒唐的破“四旧”运动开始了。所谓的“四旧”,指的是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和旧习惯。由于当时对于“新”和“旧”的概念没有科学的标准和正确的态度,加之红卫兵的盲目和无知,在江青、林彪一伙人别有用心的煽动下,破“四旧”变成了砸文物、打人、抄家的同义词,造成了严重的恶果。伴随着“文革”风暴的出现,破“四旧”运动兴起破“四旧”运动是随着“文革”的开始和红卫兵运动的出现才得以蔓延开来的。1966年5月29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红卫兵组织——清华附中红卫兵。8月1日…  相似文献   

12.
1966年“文革”爆发后,红卫兵全国大串联开始,各省、市、自治区党政机关普遍处于瘫痪状态。军队院校的造反派闻风而动,扯起造反大旗。当他们被各级组织制止时,便向林彪当面告状,说军队院校“镇压群众”,“限制太多”。于是,林彪随即提出:发一个紧急指示,军队机关、院校和文体单位的“文化大革命”完全按地方一样搞。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作出“三支两军”这一决定的最主要动因是支持“革命左派”全面夺权。在当时的情况下,军队一方面以自己的权威和力量,在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另一方面,也对军队自身建设和军政、军民关系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不宜完全用解放军的“三大任务”、“三队”思想来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5.
几个高中学生谈得很投机,决定办一份铅印小报,<中学文革报>问世了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青少年中首先发起了红卫兵运动.红卫兵最早于1966年6月出现于北京.8月1日,毛泽东写信给清华大学附中的红卫兵,认为他们的行动说明"对反动派造反有理",向他们表示"热烈的支持",同时要求他们"注意争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们".从此,红卫兵运动遍及全国.  相似文献   

16.
王勇忠 《党史文汇》2007,(11):54-56
关于毛泽东于1966年8月至11月间八次检阅红卫兵的人数,现有的许多著作中有不同的说法。徐友渔所著《直面历史》中说:“毛泽东从1966年8月18日到11月26日,共八次检阅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多万红卫兵。”金春明编著的《“文化大革命”史稿》中的表述为:  相似文献   

17.
霞飞 《党史纵横》2004,(3):12-14
三、毛泽东第四次接见红卫兵时,发生了“拦车事件”,使毛泽东对红卫兵的行为产生了怀疑,同时,毛泽东也从要打倒刘少奇、邓小平转向要“保”刘、邓“过关”1966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周年纪念日。这时,外地来北京串联的红卫兵越来越多,他们仍然要见毛主席。考虑到这一情况,毛泽东决定把庆祝建国17周年大会和接见红卫兵合并进行,因此这次被接见的红卫兵比以前要多,有150万人。这一天,天安门广场一早就被装扮一新,警卫工作也做得格外细致,关于支持“文化大革命”的标语十分醒目。许多红卫兵半夜就守候在天安门广场等待毛泽东接见。…  相似文献   

18.
孟远 《世纪风采》2007,(2):27-31
“文化大革命”末期,“评《水浒》运动”曾名噪一时。不过,这场运动并非出于有所酝酿、有所准备,而是因偶然的一件小事被“四人帮”加以歪曲利用并发起的。这场运动很快就消亡了,可谓昙花一现,但它却留给人们许多耐人寻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大革命”中北京高校造反派中的“天派”、“地派”并没有各自的统一组织;它们关于“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与实践并没有实质性的分歧;“天派”、“地派”都是中央文革小组的工具,它们都争做中央文革小组的“铁拳头”;“天派”、“地派”之间始终保持了力量的基本平衡;“天派”、“地派”两大阵营始终存在着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今年适逢“文化大革命”结束30周年。那一段长达十年的动乱岁月,留给党和人民深刻的历史教训。科学地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巨性,有利于深入贯彻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此,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市中共党史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思想路线与对形势的判断——‘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的教训”座谈会。来自首都地区的一些专家学者在会上踊跃发言。本刊将他们的发言要点进行整理后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