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华盛顿专电 美国和苏联半年多来就第二次首脑会晤的日期和要讨论的问题争吵不休,甚至陷于僵局,但近来气氛有所和缓,似乎又有转机,吸引着人们注视年内举行会晤的可能性。 六月初,里根亲自写信给戈尔巴乔夫,建议七月举行为首脑会晤作准备的两国外长会议。这一会议原定在今年五月举行,后因美国轰炸利比亚,被苏联取消了。六月末,苏联驻美新大使尤里·杜比宁向里根转交了戈尔巴乔夫的复信。据透露,戈尔巴乔夫在信中  相似文献   

2.
莫斯科专电 7月2日至13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代表大会堂举行了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戈尔巴乔夫再次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大会通过了纲领性声明和新党章以及有关民族政策、经济改革、军事政策等十多项决议,并选举出新的中央领导机构。这是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以来召开的第二个代表大会,是苏联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和民族矛盾情况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  相似文献   

3.
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访问波兰期间,于7月11日提出了欧洲裁军新建议:一、如果北约同意不在意大利部署72架美国F—16战斗轰炸机,苏联就准备相应地从东欧的基地撤出类似的飞机;二、建立减少战争危险的欧洲中心,作为北约和华约之间进行合作的场所;三、举行全欧各国领导人会晤,讨论如何打破裁减常规军备方面的僵局并付诸行动。同时,戈尔巴乔夫再次提出分三步裁减欧洲常规兵力和武器装备的方案,其主要内容是:在弄清并消除两大军事  相似文献   

4.
今年以来,苏联向西欧发起了一连串的和平攻势,重弹“北欧无核区”的建议即其一。苏联摇晃这个橄榄枝,颇能迷惑一些人,因而在北欧引起了一些不同的反响。 其实,北欧国家目前并无核武器,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准备自己制造或引进核武器。从这层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5.
伦敦专电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6月7日起对苏联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访问。她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就德国统一、欧洲前途和裁军等重大国际问题和双边关系举行了会谈。这是撒切尔夫人和戈尔巴乔夫近5年来的第七次会晤。 撒切尔夫人这次苏联之行,是在苏美首脑会晤后不几天进行的。访问前夕,她和戈尔巴乔夫又分别参  相似文献   

6.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将于4月16日至19日访问日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日本首相曾四次访问过苏联,而苏联首脑却一次也没有访问日本。戈尔巴乔夫的东京之行,书是苏联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对日本的访问。 苏联和日本都非常重视戈尔巴乔夫这次历史性的访问。为了作好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7.
伦敦专电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4月7日结束了对英国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这是戈尔巴乔夫第三次英国之行,也是他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对英国的第一次正式访问。 戈尔巴乔夫此次英国之行受到欢迎的规格是空前的。分析家说,他这次访问的时间虽短,但访问目的则达到了。戈尔巴乔夫此行的目的很明显,为他由1988年12月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单方面裁军开始的“和平攻势”,打开欧洲突破口。 这次英国之行,是戈尔巴乔夫计划中今年对一系  相似文献   

8.
东京专电 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于9月4日至7日访问日本,与日本外相中山太郎举行第十次定期磋商。谢瓦尔德纳泽此行主要是为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访日作准备,因此,其成果如何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谢瓦尔德纳泽访日的最大成果是确定了戈尔巴乔夫明年4月中旬访问日本的日期。早在一年多前,苏联方面就透露,戈尔巴乔夫本人有意出访日本。由于  相似文献   

9.
对苏联演变原因和教训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中国应该怎样评价自己的历史以及今后的改革方向,如何分析苏联由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演变的前因后果,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和热烈讨论。苏联演变是好事还是坏事,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以及如何评价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等问题上,中国的学术界对此的认识和判断都截然不同。之所以如此,从根本上说,是缘于隐藏在价值判断中的阶级立场不同。全面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区分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运行机制两个层次。中国应该从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吸取教训,划清马克思主义改革观同资产阶级自由化改革观的界限,防止中国步苏联改革演变悲惨结局的后尘。  相似文献   

10.
导致苏联剧变和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和近因,也就是在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总书记以后那一段时间出了大问题,"问题出在苏联共产党党内"。戈尔巴乔夫通过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推行一系列错误的路线和政策,不但没有解决苏联历史遗留的矛盾和问题,反而使苏联出  相似文献   

11.
楠雅 《瞭望》1987,(52)
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之说,近来甚嚣尘上。苏联早就表示愿从阿富汗撤军,但一再讨价还价,拖延不走。阿富汗问题何时并将怎么了结,世界舆论十分关心。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这次在华盛顿同美国总统里根会谈时讨论了阿富汗问题。戈尔巴乔夫向里根表示愿意从阿富汗撤军,但拒绝确定开始撤军的日期,而里根则要求他提出一个明确的撤军时间表。戈尔巴乔夫在会谈后告诉记者,苏联可以在12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内从  相似文献   

12.
巴黎专电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0月28日和29日对法国进行了访问。在欧洲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和德国实现统一之时,苏联和法国这两个重要的欧洲国家全面加强合作关系,无疑将对今后欧洲新格局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在戈尔巴乔夫访问期间,苏法双方签订了为期10  相似文献   

13.
姚颖  安启念 《理论导刊》2008,3(5):34-38
审视苏联剧变的历史成因,应该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武.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代影响与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的戈尔巴乔夫的政治选择两个角度着眼.条分缕析地说明苏联解体之前的社会发展现实与苏联领导人的文化抉择,是十分复杂的历史命题,应当从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时代背景以及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价值理想等角度分别加以思考,使"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相似文献   

14.
莫斯科专电 10月5日晚上,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中央电视台发表声明,宣布苏联对美国总统布什9月27日提出的核裁军倡议将采取7个“对应步骤”。 这些步骤归纳起来可分为三个部分: 在战术核武器方面,苏联将销毁所有核炮弹、核地雷、战术导弹核弹头,拆除军舰和潜艇上的所有战术核武器。苏联并建议美国完全销毁海军战术核武器。  相似文献   

15.
伦敦专电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6国领导人7月5日和6日在伦敦举行了它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次首脑会议。会后发表的《伦敦宣言》提出了一系列调整战略的措施。会议还邀请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下次北约首脑会议上发表讲话。 宣言发表后仅仅几个小时,苏联立即表示欢迎。戈尔巴乔夫说:“我随时准备前往”。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发表声明说,北约首脑  相似文献   

16.
1988年10月8日至12日,苏联社会科学院的两位教授,符拉迪米尔和谢列平,应邀出席在上海樱花渡假村举行的第一届国际人力资源发展和评价中心学术会议。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利用会议空隙时间,就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的改革与他们广泛交换了意见。苏联学者的诚挚和坦率给我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现将对话(我方为甲,苏方为乙)记录整理如下,以供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的改革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华盛顿专电 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10月30日来华盛顿进行了闪电式访问,同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和总统里根举行了一天会谈。会谈后里根宣布,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将于12月7日访美。里根定于明年上半年访苏。历时两年的美苏首脑互访计划几经周折终将实现在即。 美苏就戈尔巴乔夫将访问美国发表的联合公报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会晤期间将签署一项彻底销毁两国的中程和中短程导弹的协议,并将全面  相似文献   

18.
檀雪菲 《理论探讨》2003,(5):115-116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由于政治改革方针政策的失误,导致多党制成为事实,戈尔巴乔夫和苏共没有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没能保护和坚持苏共的执政地位。苏联剧变与苏联多党制的产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戈尔巴乔夫4月9日至11日对捷克斯洛伐克进行的正式友好访问,是他自1985年3月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以来对这个华约盟国进行的第一次正式访问。在访问中,戈尔巴乔夫同捷共中央总书记、共和国总统胡萨克举行了三次会谈,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访问结束时发表的联合公报表明,双方对访问结果是满意的。 戈尔巴乔夫此行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发展和加强苏联同捷克斯洛伐克的双边关系。苏联近两年来所推行的改革对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在内的东欧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在盟国中引起的反应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20.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面对着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提出了许多带有自己特色的“政治新思维”。研究这些新的政治思维,可以使我们了解苏联外交的新动向,正确估计和认识整个国际形势的发展。 一、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新思维”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现就其有关外交方面的“新思维”列述三点。 第一,在关于世界两大体系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世界大家庭”的观点。 战后以来,苏联制定对外政策的出发点一直是“两极论”,即世界处于两大体系既斗争又统一的过程之中。根据这种论点,过去,苏联考虑的主要是对立方面,很少注意统一方面。现在,戈尔巴乔夫改变了这种片面性,他非常重视两大体系之间的统一和相互依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