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制度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其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方法论,以生产力理论和阶级理论为基础.在社会分析上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把阶级作为制度变迁的主要推动力量,坚持生产力是经济增长第一要素的观点,把揭示基本制度的演变规律作为研究的主要目的,从而科学地回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问题,并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健全良好的社会制度,是现代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西方现代制度理论,就社会制度的生成机理及方式、变迁原因与动力、变迁条件和过程等问题做了深刻阐释,对我国提高制度建设能力,完善社会制度,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很有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在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国家理论及制度变迁理论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采用整体主义方法对制度理论进行研究,认为公有产权比私有产权更有效率,认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种暴力工具。新制度经济学采用个体主义的研究方法,认为私有产权比公有产权的效率高,认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国家的主要作用是界定和行使产权。通过二者的对比,可以为中国经济改革提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收入分配制度的创新,缓解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冲突,推动了那里的经济发展。综合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创新理论同西方经济学中制度变迁理论的合理内核,可以构建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用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创新机制,为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5.
制度创新从变迁的方式来分,可以分为诱制性的制度变迁和强制性的制度变迁。以宁波市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中的案例为解读文本,运用事件——过程的分析方法,展开具体事件过程,从若干事件所构成的动态过程中,有助于揭示党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行为逻辑、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诺思的新古典经济学的比较静态的分析框架上,而忽视了他的制度变迁理论的新发展,有的甚至得出了一些错误的结论。实际上,诺思(1990)以后从修改新古典经济学的行为假设出发,重点讨论了个体选择和集体学习的认知心理和行为,进而考察了时间维度中认知对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的影响,由此逐渐提炼出他的制度变迁的演化理论。这种基于个体心理的制度分析试图整合了认知心理学、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和哈耶克等人的制度演化理论,可能形成一个前景看好的“行为制度理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民族和民族关系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创新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进程”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化发展的历史进程问题。本文试图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与时代主题及其社会意识形态基础的变迁为视角,对三代领导集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实践经验,从理论层面进行粗略的梳理研究,以便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具体内容的研究提供一个总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与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等学派有关制度变迁的解释不同,以奥菲、约翰逊等人为代表的部分新制度主义者在详细阐述后共产主义国家特殊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变迁的路径偶然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苏东剧变后产生的后共产主义国家,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完全是偶然的。这种偶然性表现在这些国家新掌权者偶然的政策选择上,偶然的政策选择在制度遗产、国家能力和政策顺序等因素的干预作用下,制度变迁以消极型制度设计或积极型制度设计的方式发生。路径偶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后共产主义国家制度变迁的方式,也反映了制度变迁研究方法的创新,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渐进式制度变迁是一个可以通过"广义达尔文主义"加以解释的进化过程。我们认为,人类高级的认知能力有助于其从进化的视角来理解制度变迁。在选择和复制机制运转的基础之上不断形成的新的变异中,认知能力、认知图式和观念成为理解人类制度建立及其进化速度和范围的核心。因此,进化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宽广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框架把认知能力、观念和决策等研究问题及其他集中研究制度变迁和人类进化的相关文献整合为一。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和制度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从历史唯物论的角度对制度变迁理论进行了若干新思考。  相似文献   

11.
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冲突”(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西方,由于主张从多元化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结果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存在着诸多分歧。在很多西方学者的视线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到处都充满着冲突。如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理论性质、分析方法和功能上,存在着“虚假与真实”、“科学与伦理”、“非社会学分析与社会阶级理论”、“批判与辩护”等“冲突”,等等。正确认识这些“冲突”的实质,不仅有助于分清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而且有助于借鉴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成果,从而更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理论,存在着研究对象、前提假设、逻辑起点、研究方法、制度理论、产权、制度和经济增长、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九个方面的差异。总体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制度分析与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的差异,既表现在理论观点方面,也表现在方法论和分析路径方面。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很多学者由于拒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不仅在自身的研究中偏好走极端,而且偏好用“断裂性”思维看待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的研究视域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到处都充满着冲突,从其概念特征、理论性质、到分析方法和功能上,都存在着“虚假与真实”、“科学与伦理”、“非社会学分析与社会阶级理论”、“批判与辩护”等“冲突”。正确认识这些“冲突”的实质,不仅有助于分清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而且有助于借鉴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成果,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政治制度变迁进程是由其内在规律支配的。政治制度作为社会的基础资源之一,它构结了各种社会资源运行的框架。本文着重从资源的角度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政治制度变迁的动力和资源基础。考察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变迁中西方理论、本土资源的影响。政治制度变迁是社会整体资源运动的结果。古德诺在指导西方政治理论在20世纪初中国实践中遭遇的难题说明单靠“先进”理论和制度的引进(单一资源变化)不能改变政治制度变迁的进程。综合考察政治制度的内外变量状态是理论借鉴和制度引进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话语作为一种政治分析和政治实践的方式,在本质上体现了政治理论、学说由思想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化的具体过程。90多年来党的话语的变迁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分析和解构党的话语的发展变迁,可以从一个侧面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作为西方最新的政治学理论流派之一,历史制度主义越来越成为政治学研究尤其是宏大的政治变革和制度变迁问题研究的主要流派.该理论属于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之一,主要特点是运用中观理论方法将研究视角对准了制度在历史过程中的变化,以及环境和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历史时间的要素成为历史制度主义的关键,从这一要素出发,形成了特殊的历史制度分析,这些方法包括时间序列和过程追踪分析、关键节点、偶然性和事件的时间分析以及世界时间的研究.这种方法解构了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动态路线和景观.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7.
新制度经济学将国家作为影响经济绩效和制度变迁的内生变量纳入分析框架,并运用经济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形成其独特的国家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的起源、特征与目的,国家与产权制度的形成,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意识形态与国家的相对稳定性等问题。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在开创以经济学理论研究国家的新的思路的同时,也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应包含内容与教育模式两个方面.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教育模式.时代的变迁、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不断地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同时推动了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从确立到坚持完善再到不断发展,始终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紧密相关。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奠定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与实践之基,改革开放以后新型政党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是马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关键时期,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与实践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阶级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解社会形态与历史变迁的钥匙。诚如列宁所指出的:"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只有借助阶级理论以及掌握运用该理论来思考、认识、分析、解决妇女问题的方法,才能透过历史与现实中种种看来迷离混沌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性别压迫与阶级压迫问题的同源类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