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恩来的童年是在两位母亲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他对她们始终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1907年夏天,生母万氏就病故了,9岁的周恩来既为生母贫病交加过早去世而悲痛,更为其因外婆阻挠不能及时入土为安而痛心入骨,寝食难安。1916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农历除夕回到四伯父家里,陪因伯父在东北而独自一人在家的四妈吃过年夜饭,听着室外家家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是位清官,就是没为他的家乡做任何实事。”这是现在淮安楚州人常说的一句话,其实这是“冤枉”了周恩来。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的亲生父亲周贻能,字懋臣,后更名劭纲,系云门公次子,在周家同辈兄弟中大排行七。他于清同治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1874年7月11日)生于江苏淮安府山阳县驸马巷周家。据他的堂兄周嵩尧的中举资料记载,他是“国学生”、“主事衔”。“国学生”是清政府规定的最高学位.“主事”则是官阶,正六品。但周贻能却只有学位、官阶而没有任到相应的职务。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字懋臣,后更名劭纲,系祖父云门公的次子,大排行七。他于清同治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1874年7月11日)生于江苏淮安。他考中秀才后即回原籍绍兴,拜亲戚鲁小和为师学习师爷。无奈他为人忠厚,虽多年学习而未果,家中自父亲云门公去世后,经济上更每况愈下。出于生计,他只能去给人家当幕僚,当家庭塾师或者做做文书、收发之类工作。据现有的资料记载,周贻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位时代的风流人物,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举世称道。在构成其伟大人格的诸要素中,他丰富的情感世界、浓郁的亲情观念、崇高的党性原则,把一个伟人的高尚情怀和一个凡人的至情至性都渲染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人们多因他珍爱亲情、慎待亲情、超越亲情而愈发崇敬他,而他又把这种完美的亲情观升华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境界,实为共产党人的一面明镜。  相似文献   

6.
王士琴,满族人,1914年4月18日生于吉林。据王士琴生前对笔者讲述,她的祖父是俄罗斯与中国交界处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个什么族她已记不清了(后据其女回忆应为赫哲族)。后来因为生活所迫祖父流落到黑龙江省,和当地一个满族姑娘结了婚。当时,中国是在满清政府统治之下,因此,王士琴的父亲便随母加入了满族。6岁左右时,王士琴随父亲迁居到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  相似文献   

7.
开国总理周恩来(1898—1976),9岁时生母病故,10岁时嗣母病亡,家里债台高筑,父亲在外谋生,10岁即挑起持家重担,12岁离家到东北,尝尽生活艰辛。青年时代辗转日本与欧洲,真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相似文献   

8.
每个人多少都会有一点故乡情结吧,有一个山遥水远的老家,是一件值得回味一生的事。那里的山川、道路、村舍,带着祖辈的生活气息,始终生长在记忆深处,虽然不必记起,也从不曾忘记。  相似文献   

9.
10.
乡情     
坳盘那个小山村,极小。几十户赵氏人家,错落在一个坝上.名日赵家坝。每家的屋梁,都被煤油灯熏得像包公的脸一样黑。没有矿,没有电,没有争斗与倾轧。人们年复一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互相帮扶,相安无事。一家杀年猪,全村人都要吃“转转”;一家娶媳妇,全村办喜事;一家发丧,满坝不冒烟;一家夜里有病人,所有的男丁壮妇来帮忙;  相似文献   

11.
乡情     
沃建平,江苏常熟人,现在交通银行常熟支行工作.其善于从生活细节中捕捉创作灵感和闪光点,作品多次入选市级以上摄影展览,并在诸多报刊上发表.乡情@张志远  相似文献   

12.
乡情     
正尘埃多情迷离眼,三世落居心依然。泪雨催,砾沙击;七色林处梦湖畔,忆念夕枫旧楼轩。那经久不退的情,在记忆的脑海里一直燃烧……有一种情,在你离开家乡之前,被动地存在潜意识里,一旦背起远走他乡的行囊,这种情就开始慢慢地萌发,如地球引力般存在,像酝酿已久的酒,在瓶口缝里透着淡淡的清香,慢慢渗透你的每一寸肌肤。这种情,就是乡情,只有远行的人,才会感觉得到。  相似文献   

13.
乡情     
《江淮》2010,(4)
<正>3月上旬的一天,市委组织部的同志陪同我前往宿州市夹沟镇的镇头村,考察一下农村基层村部的建设问题。做组织工作的,下基层考察是家常便饭,然而今天的考察对我却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意义,我心底不时激起阵阵涟漪——那里正是我几十年前曾经下放过的地方,是我流过青春汗水、留下生命足迹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乡情     
我总是疏忽大意远行时常把心遗失在家乡母亲总是那么细心每一回都一定把它裹进行装旅途竟是这般漫长我忽然发现一颗心又失落在家乡乡情@邵学东~~  相似文献   

15.
余玮 《党史纵览》2018,(2):14-17
正细细的缝衣线将谢觉哉缝进了王定国的人生在老红军王定国家的客厅里,悬挂着一幅"中堂",上面是一首王定国亲笔为丈夫谢觉哉70大寿写下的贺词:谢老:自从我们在一起,不觉已近20年,互相勉励共患难,喜今共享胜利年。今逢你七旬大寿,我无限的欢欣,正当可爱的春天,正值祖国的建设年。花长好,月长圆,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祝你万寿无疆,祝你青春长远  相似文献   

16.
我的堂兄三斗是个村干部,近日来京,看望打工的乡亲们,劝他们回去务农,说田地越来越金贵了。我说有多少人愿回,他摇摇头,只说大志有些心动。大志上过农校,有些本事,想当村主任,结果选上了三斗。大志怀疑三斗做了手脚,以后两人就结了怨。  相似文献   

17.
遥远的乡情     
总是在苍茫的暮色中,我出外读书或去远方工作;总是在这样的时刻,只要回过头来,只要在视线之内,总是能看见妈妈站在门前目送我的身影。这一幕,随着母亲的去世,成为我生命中的定格。曾几何时,伫立母亲的坟前,想到这一幕,我会静静抹去眼角的泪水,我想,在我今生今世的人生风景中,将永远不会再现了。  相似文献   

18.
1949年10月,开国大典刚过,毛泽东的堂弟、毛泽建烈士的胞弟毛泽连和表兄李轲就去北京中南海看望毛泽东。毛泽东重逢亲人,特别高兴,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认真听他们介绍老家情况,并亲自陪着吃饭。他发现毛泽连流泪不止,便关切地询问毛泽连患眼疾的原因,还派儿子毛岸英等送泽连去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眼疾。  相似文献   

19.
乡情永恒     
湘乡,是我的家乡,也是我的摇篮。我14岁在白田参加工作,3年后进县城,而立之年走出湘乡,不惑之年离开湘潭,在长沙“知天命”,如今人生之船又已过“花甲”,真是岁月如流。  相似文献   

20.
乡情永恒     
湘乡,是我的家乡,也是我的摇篮。我14岁在白田参加工作,3年后进县城,而立之年走出湘乡,不惑之年离开湘潭,在长沙“知天命”,如今人生之船又已过“花甲”,真是岁月如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