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划清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界限,是专利法和技术合同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所讲的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是广义的,它既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中所称的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又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以下简称《技术合同法》)中所称的职务技术成果与非职务技术成果。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专利法颁布之前,对发明创造基本是采取全部归全民或集体所有的方式。我国专利法,则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规定了专利权在一定的情况下也可归个人所有。即在一定的条件下,职务发明的专利权归单位所有或持有;而非职务发明则归个人所有。因此,我们就需要了解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之间的界限,以确定发明创造所有权的归属。我国专利法是通过给职务发明下定义来区分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专利法第六条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也就是说,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  相似文献   

3.
正确区分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这对于维护国家、集体、个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发明创造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在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之间很难找到一条明显的分界线,但可以划出一条尽可能窄的分界带来。明显属于职务发明的情况,属于带的一侧。从来没有在全民或集体所有制研究或生产单位工作过的个人,主要依靠个人力量完成的发明创造属于带的另一侧。对于非此也非彼的情况,可以规定一个基本原则和解决若干种情况的办法。其原则  相似文献   

4.
我国专利法和技术合同法都在原则上将技术成果分为职务技术成果和非职务技术成果两类。职务技术成果是指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技术成果;非职务技术成果在有些国家又被称为“自由发明”成果或“业余发明”成果。它是指发明创造者在本单位内部工作之外,利用自已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技术成果。这一规定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一项发明创造申请专利前的首要任务之一是确定其权利归属问题,即是职务发明还是非职务发明,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只是处理好这个问题,科学地划分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界限,才能真正保护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人们创造发明的积极性。准确地判定发明创造的权属在产权保护过程中、专利管理中以及司法判案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技术合同法》对职务发明、技术成果和非职务发明、技术成果都有明  相似文献   

6.
划分我国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界限标准,尽管《专利法》,《技术合同法》及其《专利法实施细则》、《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有了这方面的法律规定,但对其界定仍然是很不明确,没有完全解决问题.近年来,就职务与非职务的专利申请权、专利权权属、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等纠纷缘此而起,不断增多.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有些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难以判断.笔者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就职务发明与非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技术合同纠纷案件不断增加。在司法实践中,特别是在审理技术转让合同纠纷案件时,如何正确区分职务技术成果和非职务技术成果,不仅对于确定技术合同的法律效力,而且对于正确解决技术合同纠纷案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职务技术成果和非职务技术成果的区别与判定,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在司法实践中,为了正确认定技术合同的法律效力,常常要对技术成果的归属进行确定。对职务技术成果和非职务技术成果的区分进行探讨,对正确处理技术合同纠纷案件具有很大意义。一、职务技术成果的法律概念及其特点技术合同法所称的技术成果是指利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和经验作出的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等技术方案。《技术合同法》第六条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技术成果是职务技术成果。职务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属于单位”,“非职务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属于完  相似文献   

9.
论职务发明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发明创造系指本职工作中的发明创造,非本职工作又利用单位未公开的技术资料的发明创造应记作混合发明创造;非本职工作但利用单位的物质条件作出的发明创造是非职务发明创造,可给单位以相应的价值补偿;离退休后一年内完成的发明创造之作为职务发明创造,应限于继续承担原单位的科研开发课题;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权宜实行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  相似文献   

10.
一、概论在外国,职务发明又称雇员发明,非职务发明又称自由发明。职务发明是各国专利法欲要解决的诸种问题之中难度较大的一个问题。尽管专利制度产生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但纵观国际工业产权发展史,各国对于职务发明问题一直有很多争议。最为典型的是法国。法国于1791年颁布第一部专利法,直到1978年修改《发明专利法》才把发明分为雇主的发明、雇员的发明和共同发明,1980年颁布《法国政府官员及公务人员发明条例》,其间的争议长达近两个世纪。在其它国家中,也都长期出现过不好协调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面对我国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职务技术成果与非职务技术成果并立的法律制度和职务与非职务有时盘根错节、藤牵枝连、扑朔迷离、错综繁复而“剪不断、理还乱”的现实情况,笔者尝试提出除了纯职务和纯非职务的发明创造或技术成果外,有没有可能存在着一种亦有职务成份同时亦有非职务成份,即职务与职务共有的发明创造或技术成果?有没有一些发明创造技术成果究其归属应该是由个人和单位根据他们在完成该发明创造或技术成果的过程中的各自实际贡献大小而“论功行赏”、按份共有?如果将职务发明或技术成果喻作白色,将非职务发明或技术成果喻作黑色,那么,在百分之一百的纯白色和百分之一百的纯黑色之间,是否存在着黑白交融,色彩叠合的灰色地带?有没有可能从理论到实践出现由白到黑的逐步呈现浅灰、中灰到深灰的过渡区域?“职务与非职务共有”观点的提倡者  相似文献   

12.
<正> 激励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激发科技人员技术开发的创造力,是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支持经济长足的基本对策之一。而改善发明创造的法律环境则是激发科技人员发明创造活力的基本措施。发明创造的法律环境,主要包括有关发明创造的立法、司法及普法,守法,尤其是关于"职务与非职务"的法律制度。狭义的发  相似文献   

13.
(四)职务发明的报酬1.各国都规定对职务发明给予报酬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在资本主义国家,职务发明的报酬都是一个十分敏感和重要的问题.各国一般都认为在职务发明中,支付给雇员的正常报酬(工资)实际是不可能使他们具有如此创造精神的,发明一般不是工作的必然结果,所以当作出发明的雇员对企业作出非常特殊的贡献时(完成了职务发明),他理应因此而获得除其正常薪金以外并高于该薪金的报酬,以便使雇员能够得到公正的补偿如挪威规定,雇员可以索取合理的报酬,“除非雇主所得权利的价值低于雇员在其受雇期间所取得的工资和其他任何利益”。按此规定,决定给雇员奖励的标准是,雇主从雇员的职务发明中获得的利益高于支付给雇员的工资和其他利益.英国法律并没有规定雇主就某一发明有必须申  相似文献   

14.
一、基本案情 N大学W系的王副教授于1985年初适龄退休。1986年9月,王副教授向N大学W系提出,他自发进行的“两用钠光谱管”教学仪器研制工作,希望得到该系和有关部门在经费、人员和使用仪器设备等方面的支持。该系经过研究,遂于1986年10月通过N大学科研处向国家教委教学仪器研究所正式提出研制“两用钠光谱管”的立题申请。国家教委教学仪器研究所对该立题申请项目组织了有关专家评审论证,于1987年12月同意将“两用钠光谱管”研制项目列入国家教委的有关计划。同期,N大学W系给王副教授配备了一位研究人员和一名技术工人协助研制,并从系科研发展基金中拨出1000元资助“两用钠光谱管”研制,还提供使用有关仪器  相似文献   

15.
<正>【裁判要旨】在涉及职务发明创造纠纷中,技术方案完成日是认定发明创造是否系员工离职后1年内作出的法定依据,但并非当然地以专利申请日为准。若当事人对以专利申请日作为认定技术方案完成日存在争议,且影响职务发明创造判定结论的,则需综合案件具体情况,进一步查明技术方案实际完成时间。对该事实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相关证据的,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法院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研发的周期性、延续性等因素,以专利申请日为基准向前倒推相应期间,进而推定发明创造是否在员工离职后1年内作出。  相似文献   

16.
17.
任进 《科技与法律》2001,(4):95-100
【案情简介】原告:清华大学被告:北京市专利管理局第三人:李世卿案由:确认专利权归属纠纷案号:(1998)一中知初字第43号1990年5月,第三人李世卿以自己通过不同弧面汽车后视镜的对比、复合试验而取得的后视镜面型技术方案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名为“车辆外置后视镜”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90206894.6,以下简称“90专利”),并于1991年4月3日获得授权,该专利权利要求书载明:“1.一种后视镜,其特征在于镜面由多个不同的曲率半径的面圆滑连接而成的复合曲面,从上至下曲率半径越来越小,上半部镜面曲…  相似文献   

18.
有身份者与无身份者共同职务身份犯罪的责任认定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均存在较大争论,在共同犯罪中,各共犯人责任认定和责任承担除了应当以犯罪总额包括犯罪参与总额为承担刑事责任的基础之外,还应该以其在共同犯罪中地位、角色和所起的作用作为决定其处罚轻重的因素。建议将犯罪总额作为定罪数额,将参与数额、分赃数额和平均数额作为量刑数额。  相似文献   

19.
职务过失犯罪是业务过失犯罪的一种 ,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的过程中严重不负责任 ,失职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 ,应当预见到自己的失职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而疏忽大意没有预见 ,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我国刑法规定的职务过失犯罪共有 1 1个罪名。本文对职务过失犯罪的概念、注意义务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对职务过失犯罪的处罚原则进行了立法思考。  相似文献   

20.
职务发明制度的内部关系调整的是单位与发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无论是"重雇主主义"、"重雇员主义"还是"折中主义"的制度安排都存在一定的弊端,不能妥善解决内部关系中的利益冲突.本文基于洛克的财产权劳动学说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分析指出,内部利益难以平衡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行职务发明制度以权利的天然归属关系掩盖合意转让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