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忆大山     
贾大山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他去世以后,在他的家乡正定,在他曾默默耕耘了二十多个春秋的当代文坛,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昔日的I司事、朋友和所有认识他、了解他的善良的人们.无不在深切地怀念他,许多文学界的老朋友和他家乡的至交,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了一篇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纪念文章。一个虽然著名但并不算高产的作家,在身后能引起不问阶层人士如此强烈的反响,在文坛、在社会上能够得到如此丰厚的纪念文字,可见贾大山的人格和小说艺术是具有何等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忆洞庭     
魏勋 《福建乡土》2009,(1):38-39
湘北洞庭湖区岳阳是我的故乡。八百里烟波浩浩荡荡自我笔底奔涌,分不清哪束是它的清波,哪束是我的情愫。  相似文献   

3.
忆母     
母亲匆匆地走过60多个春秋,她来不及交待我一句话;甚至来不及留下一声叹息,便永远从我眼前消失了。  相似文献   

4.
忆张勤老人     
戴鸿发 《黄埔》2010,(2):26-27
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张勤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长者,自从1989年我到市同学会办公室工作开始就与他熟识。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身体一直很好,且比较注意保养,所以当2009年12月14日,他病逝的噩耗传来,我好久都没有缓过神来,记得他逝世前几天还与我通过电话,聊了许久,没想到短短的数天后,斯人已逝,相隔两重。  相似文献   

5.
弄堂碎忆     
这个季节,城市的夕阳总是那么凄美。 一个如血夕阳的傍晚,我来到了阔别三十多年的居住地——思善里。这么多年过去了,许多人与事早已烟消云散、一干二净,但有的就象马路对面的一些零零星星的老宅,至今还历历在目,永难忘却,构成我心灵史中的一个重要的篇章。  相似文献   

6.
在校忆往     
安毓淼 《黄埔》2012,(1):36-37
我们的队长 我们在学校,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一个队的队长。在军校接受教育和训练,队是“教育及行政单位”,负的责任很大。入伍时,队是负责百分之九十的“教育及训练单位”。一个队有八位军官,计:队长、副队长各一员,区队长三员,区队附三员。此外,还有特务长一员及五名业务士官和九名炊事士兵。  相似文献   

7.
王卫苍 《黄埔》2013,(2):33-33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军国主义者向我国大举进攻。蒋介石在国共合作下,实行全面抗战。日寇侵占平津和沪宁等地之后,企图夺取徐州,打通津浦线。于1938年3月派遣其精锐部队板垣、矶谷两个师团,向五战区的鲁南地区进攻。矶谷师团由青岛登陆,沿临青公路向临沂进攻。  相似文献   

8.
西藏画忆     
《人民公安》2007,(2):60-61
张骏,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创作研究员,北京中山书画社理事,公安部机关书画协会副会长,人民公安报社副刊部原主任,曾在西藏戍边15年。  相似文献   

9.
马祝忠 《黄埔》2012,(2):48-49
1925年间,当时主政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派人到广州黄埔军校参观学习,然后参照黄埔军校的办学模式和训练内容,于1926年5月在南宁东郊(今星湖路大板二区一带)开办南宁军校。1937年日军入侵南宁,南宁军校只得搬迁到桂林郊外的李家村,并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即黄埔军校六分校,开办了第十四期二十期。  相似文献   

10.
仰光忆事     
退休后,我从繁华的城里搬到闽侯上街的庄南村。这里是农村,但也是我的家乡,在这里我有一种恬静、安逸、回归的感觉。每当我坐在摇椅里似醒似梦时,缅甸仰光的旧事就会浮现在脑海里……  相似文献   

11.
我认识钱兴同志是在60多年前,即1936年9月,时间久远,但记忆犹新。9月的广州,天气还很闷热。那天是星期天,我一早起来,吃了一个菠萝面包,灌了一肚子水,便急匆匆赶路。好不容易越过人群,走过惠爱路,到了着东皋大道的巷口,已是一身大汗,好不容易找到老张的家,已经过了9点。在会客室里,老张陪着一位客人坐着。老张指指手表,说我迟到了。我解释说,昨晚失眠了。老张问我有什么心事?我说太兴奋了,他们两位都笑了。是的,今天是我参加“中青”(中国青年抗日同盟)的日子,领导要找我谈话。经老张介绍,得知他身边的这位客人就是…  相似文献   

12.
毛主席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的时候,我曾经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今天,我再讲几件有关主席的小事吧。  相似文献   

13.
琐忆宏村     
公元2001年,黟县的宏村与西递同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之一后,声名鹊起,游人如织。据有关部门介绍,高峰期最多一天游客近万人。身为家乡人,看到旅游点如此兴旺,不免心喜之至。其实,我的祖籍地在一个名为“下梓坑”的村庄,距宏村尚有5公里的山路,不过,从我的父辈起,就已移居宏村了。我兄姐3人,皆“生于斯长于斯启教于斯”,说宏村是我的故乡,想来并不十分牵强。  相似文献   

14.
春节忆母     
母亲的春节是忙碌的春节。 记得小时候刚刚记事时.便等着盼着过春节。因为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讲,春节就意味着能穿新衣服.还能吃上很多好东西,还能放鞭炮。殊不知,每年的春节都是母亲最忙碌的时候。  相似文献   

15.
忆迟宾     
谭舒绪 《春秋》2012,(5):22-23
时光荏苒.迟宾已离我而去十年了。在这十年中.也许是情思所致.他的音容笑貌还会时不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仿佛又看到他站在书案前.还是那么充满激情,那么全神贯注,挥动着他那如椽大笔,写出潇洒飘逸、苍劲有力的“真、善、美”三个大字。这如斗大字栩栩如生,笔笔生辉.闪现出迟宾一生不懈追求的品格和人生价值。同样,这三个大字也贯穿了...  相似文献   

16.
很幸运,30年代初期我在上海读书,毕业出来便认识了何香凝先生,当时我还不到30岁,她是比我大一辈的入。由于她的言行使我折服,我业余时间便自愿登门,断续跟着她作些我力所能及的工作。她对我们工作上的要求非常严格,但对我们的关心却似一位慈祥的老母。她那活生生的嫉恶如仇、与敌不共戴天、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性格,使我这个初出校门的人,受到学校所无的革命再教育。到了新中国,她负责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工作,我也在建国前夕自海外带着满腔创伤奔回北京,又幸运地被安排在她老人家身边。她毕生从事革命的伟大事迹,将来历史…  相似文献   

17.
忆老伴黎原     
梅林 《黄埔》2009,(6):18-20
老伴黎原耗费近十年心血,收集求证史料撰写的回忆录,终于和大家见面了,而他却在该书出版之前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该书是他留给我们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情感记忆。  相似文献   

18.
深情忆父亲     
刘晓华 《台声》2013,(12):81-81
我一直以为父亲能活到100岁。然而自去年父亲查出肾病综合征,与病魔抗争一年多以后,还是在8月22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2岁。  相似文献   

19.
人在一生中;总会同某个或某些地方特有缘分。我在成都工作和生活的时间,虽然前前后后加起来也不过半年光景,但是50年中,我进入这个城市的次数,仔细算来竟有29次之多,或者说我曾经28次回到她的怀抱,足见我和成都确有不解之缘。我在一部回忆进藏的作品中写到成都时,有过这样两段话:“我对她的芙蓉翠竹;夜雨柔声,茶酒小吃,川剧清音,怀有非常美好的印象。,,“正如每一种花都有它特殊的香味,每一座城市也有名特殊的气味。我对成都的气味是太熟悉了;我曾想:如果把我的眼睛蒙起来用降落伞把我空投到成都,问我是在什么地方,我也…  相似文献   

20.
探亲忆录     
我的先生蔡铭熹,土生土长的台湾人,20岁时在台湾报考了北京清华大学,来到祖国大陆后,跟着共产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由于两岸人为的隔绝,铭熹曾有近四十年与家人未通音信。自古忠孝难两全,铭熹投身革命至死义无反顾,但是想见一见生他养他的老母亲,尽一点作儿子的孝心,却是他几十年牵肠挂肚放心不下的最大心事。1987年12月初,铭熹的三弟通过在香港的亲戚与我们联系上了,问我们能不能到香港会面。铭熹十分高兴,我们迅速办好手续,于12月底启程赴港。傍晚时分,飞机降落在启德机场,铭熹的三弟和弟媳前来迎接。当初的翩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