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琼 《学理论》2010,(19):185-185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佛画也随之传入中国。佛教绘画随佛教的民族化和世俗化,也逐渐民族化和世俗化了。随着佛画的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四家样,而其中吴家样是一种更为成熟的宗教画样武。吴道子以“莼菜描”、“吴带当风”,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佛教绘画的新样式,“吴家样”代表了中国自己的佛教美术,它几乎贯穿了宋、元、明、清整个佛教绘画的创作。在吴道子仅存的画中体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宗教的融合,佛画到吴道子时已成为纯粹的中国佛教绘画。  相似文献   

2.
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之所以如此,既与其独特的有机宇宙观密不可分,也与其阴阳和实生物思想直接相关,而由此形成的有机辩证精神更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宇宙在中华文化中不是机械的物理结构,而是生机勃勃、意趣盎然的生命场所.阴阳和合互相作用产生了宇宙万物,基于此种认识,中华文化形成了有机的辩证思想.这种辩证思想是有对精神、时中取向和发展创新品质的统一,它们共同作用塑造了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3.
贾玲 《学理论》2009,(7):76-77
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新型战略课题。文化的竞争已成为当今国际竞争新的角力场,是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体现。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有利于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有利于在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吸引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4.
《侨园》2019,(11)
<正>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文化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如何传承、弘扬、保护、发展中医药文化,使其焕发新光彩和新魅力,是一项事关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课题。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中医药文化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而中医药企业则成为了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药都"辽宁本溪,辽宁上药好护士药  相似文献   

5.
正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这一地域上,生活于斯的各时代、各地域、各民族的人群,其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复杂多样、丰富多彩。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族群、各文化与宗教,在这里不断碰撞冲突,交叉整合,多样统一,和而不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从上古先民至今,中华文化虽历经曲折变化,不断改易,然顽强地一以贯之地延续了下来,没有被外来文化的冲击所中断,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在人类文明史上,尚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具有如此的柔韧性、连续性。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内在自我的独特  相似文献   

6.
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党中央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和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现实需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学作品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髓,在教学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可使其在开展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赵长青 《理论视野》2012,(11):82-84,8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迫切。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石,在国家文化战略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大力提升对书法文化战略的认识,充分发挥书法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成为提高人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支撑,成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一)中国书法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质的文化符号,已成为代表中华文化的标识伴随着汉字的演变书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是  相似文献   

8.
对中华文化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之间存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逻辑关系。思想认同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价值认同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根本目的,情感认同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固化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中华文化在价值层面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价值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中华文化影响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途径,也是加强人们对中华文化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党政论坛》2013,(24):1-1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住哪里?必须从中华文化中去找。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中凝聚、积淀、总结了许许多多优秀、精辟、独特的思想精华,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所敬仰、认知、学习、传承。比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灭下”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0.
付筱娜 《侨园》2007,(6):26-27
在世界各地,有一批华裔文学人士,他们以独特的视角、亲身的感受,撰写出文学书籍,从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释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创立佛教学说并使之流传发展千年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奥妙在何处?原始佛教如何在婆罗门教控制下的印度一路走来,即使脱离创始地依旧能在世界各地立根发展。"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学说的创立的思想渊源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指向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试通过对佛传的解读结合历史研究资料多角度对释迦创教的原因和佛教发展。必然性做出分析力图使佛教的产生脱离神话色彩从而证明原始佛教思想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3,(35)
文化外交在国际交往和竞争中越来越有独特作用。开展文化外交是我国综合国力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确保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之举。我国开展文化外交的战略思维应立足传播中华文化精髓,优化国家形象,加大文化传播力度,注重文化外交策略,结合政治外交与经济外交工作重点和需要统筹布局。运用文化手段减少"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和国家外向发展的阻力;为政治外交和经济外交提供文化推动力量;带动对外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3.
杨凤仙 《学理论》2010,(21):92-93
老子,中国古代思想界的一位伟人。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千百年来的世人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荦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虽然历史已跨越千年,但老子的思想和精神由于早已融入中国式的生存、生活活动里而至今犹有极强的穿透力。  相似文献   

14.
曹勤 《学理论》2014,(7):125-126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让与担保作为一种非典型债权担保,在我国经济生活中也日益凸显其独特的社会作用。虽然,让与担保未曾出现在我国的成文法中,但是,对让与担保相关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学术前沿。成文法规则的规制局限,提出了如何完善让与担保规制模式的要求,而公序良俗、诚实信用等法律原则的补充规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任学礼 《理论导刊》2006,(11):118-119
汉字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是开启中华文化巍巍大厦的金钥匙。中华文化之根在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永不磨灭的金光灿灿的身份证。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炎黄子孙,应当为创造并承载了五千年文明的汉字而自豪,而欣慰。没有汉字,也就没有中华民族,也就不会有浩如烟海的记载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典籍。《参考消息》2004年10月18日登载的俄罗斯经济学院弗拉基米尔·波波夫教授的文章说:“历史学家们认为,中国文明在三个方面是独一无二的。第一,是象形文字。令人惊叹的不是来自图形的象形文字,几乎所有古文字都来源于图形文字,令人…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是中国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以生命哲学为研究视角,现代新儒家在三种维度上考察了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在历史维度上,中华文化的优越性以自身合理性确认为前提,以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依托;在现实维度上,中华文化内含的创造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精神,完美地体现了生命所固有的圆融智慧;在未来维度上,中华文化优越性则表现为中华文化自身发展的自觉保证,并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愿景参照。现代新儒家对中华文化优越性的辩护,不仅回应了近代国人对自身文化的忧思,对新时代文化事业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它铸就了一个民族的特定存在方式,形成了民族文化特质。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中华文化已深深地融进我们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支配人们思想行为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四大战略部署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毋庸讳言,因为改革开放是对以前的思想、观念、体制、行为习惯等进行“大手术”,所以当代中国经历社会文化学所谓的“文化变迁过程”就在所难免。佛教在中国是第一大宗教。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不能忽视或轻视佛教信徒这特殊的群体。自佛教及其文化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通俗化的衍变过程,它已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成为中国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9.
胡志方 《学理论》2014,(20):148-149
萨满教作为原始宗教,与佛道等成熟的宗教一样,都存在"神通"现象。但萨满教对待神通的态度,与佛教、道教都有很大的区别。主要在于,萨满力图求取和运用神通。佛教对神通持存而不求,知而不用的淡泊态度。道教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也曾非常重视神通的获取和运用,但随着内丹派及丹法成为道教主流,其对待神通的态度逐渐与佛教趋同。从本质上讲,萨满与佛道都在追求"通天彻地",而神通,则是萨满与佛道接通天地万灵的神秘渠道。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化以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下,饱含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中华文化日益焕发着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