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华 《中国减灾》2008,(4):58-58
30多年前,一场举世震惊的大地震将唐山夷为废墟;30多年后,新城崛起.废墟不再。对更多的人来说.“唐山大地震”已成为一段冰冷的历史。有关这场灾难.究竟留给今天的人们多少清晰的图像.难忘的瞬间和震撼人心的细节?  相似文献   

2.
张闳 《中国减灾》2011,(22):50-52
西方叙事:以生命激情穿透一切灾难最早的灾难叙事,应该是关于史前大洪水的记忆。远古时代的巨大灾难以神话的方式深深地刻印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之中,经历灾难的痛苦经验穿越时空,在后世的文献里不断地复现。在古代人看来,灾难,主要是自然灾害和大规模突发性的致死疾病,  相似文献   

3.
子荷 《中国减灾》2010,(5):54-55
火灾、空难、地震、海啸、火山爆发……人生中充满变数,你永远不知道你将会于何时何地陷入何种灾难中。如果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与灾难狭路相逢,又应当如何去面对呢?如果,你能多看几部灾难电影的话,那么,到了关键时候,你也许就会掌握灾难电影中孕育的逃生之术。  相似文献   

4.
火灾、空难、地震、海啸、火山爆发……人生中充满变数,你永远不知道你将会于何时何地陷入何种灾难中。如果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与灾难狭路相逢,又应当如何去面对呢?如果,你能多看几部灾难电影的话,那么,到了关键时候,你也许就会掌握灾难电影中孕育的逃生之术。  相似文献   

5.
作为人类的灰色记忆,灾难记忆体现为创伤性与修复性、断裂性与连续性、脆弱性与再生性等的统一,具有群体认同、奋发行动、批判反思、理解和解力量,其所面临的记忆“危机”尤其令人堪忧。作为对遗忘的抗拒,灾难记忆的纪念以史料、文学、空间、仪式等为“记忆之场”,实现公共记忆到共享记忆的转化。“理解”成为达成灾难记忆活化、传承、建构的重要路径与旨归。由此原点出发,档案部门需承担相应的灾难记忆再生产责任,包括记录责任以构筑理解之基、叙事责任以贯通理解之途、共享责任以达成理解之旨、伦理责任以厘定理解之界,最终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记忆2010     
2010年,世界在悲喜交融中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地震、热浪、洪水、火山爆发、超强台风、暴风)、泥石流、干旱……各种自然灾害贯穿2010年,使其已"名正言顺"地成为人们眼中的"灾害年"根据瑞士再保险集团的数据,截至2010年11月30日,全年全世界因为自然灾害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已超过26万人,是数十年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而2009年只有15000人显然,  相似文献   

7.
《中国减灾》2014,(4):1-1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阂家,自强不息的古人以刚毅之笔写下“殷忧启圣,多难兴邦”,至今仍激励着我们。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4,(9):3-3
<正>"就像是火山爆发一样""太恐怖了",目击市民说,三多、凯旋路当时就扬起数米高的落尘,根本看不到路,等视线清楚了,才知道路都开花了,树倒了、汽车四脚朝天、摩托车也被炸到数米外,就像是战场,伤者被陆续送往医院……"我到医院寻找妻子,医院四处躺满黑乎乎的‘炭人’,他们的衣服被烧光,分辨不出男女,绝大多数人无法说话,因为喉管被割开,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七尺高的男儿唐鹏一边挨个挨个地找一边泪水禁不住流……  相似文献   

9.
康熙在位的61年,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重最频繁的时期,仅8级以上的地震就发生过3次。康熙和他的皇子们,都从紫禁城的宫殿里搬了出来,和他的京师臣民一样,住进了帐篷。这一年是康熙十八年(1679年)。  相似文献   

10.
远离灾难     
苑迪 《中国减灾》2008,(10):F0003-F0003
金秋十月,本应是收获的季节,但在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却不断发生: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山林大火,也门等地连日来遭到洪灾泥石流侵袭,  相似文献   

11.
365个日日夜夜在忙碌中悄然逝去,春夏秋冬在眨眼间交替而过。站在新年的门槛,我们有太多的感慨,或骄傲,或遗憾,或开心,或忧伤,这一切都将随着新年的礼炮声成为历史。2010年,环顾世界,海地强震、冰岛火山喷发、巴基斯坦洪水肆虐、日本等国遭遇罕见高温、俄罗斯大火……自然灾害,已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韩国的灾难管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灾难事件是不可避免的,韩国也不例外。韩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主要灾害是暴风雪、洪水、干旱和霜冻等,因此,韩国的应急管理在传  相似文献   

13.
在汶川地震周年纪念的浓重氛围里.各种各样的灾难教育正在中国大地上铺开。但是,仔细观察还是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自强不息的古人以刚毅之笔写下"殷忧启圣,多难兴邦",至今仍激励着我们。纷扰的灾难,可能是一种提醒:也许,人类发展的长河注定  相似文献   

15.
灾难应急社会总动员框架足一个多维的概念。在美国,许多法律、政策和实践都影响到该领域。例如,慈善组织、慈善机构和志愿者在美国政府的《国家廊急框架(National Response Framework)》中都有所阐述,该框架旨在全国范围内指导应对自然灾害、恐怖分子攻击以及其他破坏性的事件;  相似文献   

16.
从"5.12"到"4.14",从汶川到玉树,从苦难到苦难。灾难只能是生者的叙事,然而这仅有的生者叙事往往是被"遮蔽"的,悲剧被形形色色的主体宏大叙事消解了,同时悲剧感也被淡化了。自然与人的冲突被带进统一价值观的尺度,于是被赋予一种大善的底色。笔者认为后悲剧时代的灾难艺术叙事具有见证、记忆与责任的三重属性,需要转向"创伤书写"的尺度,并发挥其发展受众道德想象力,唤醒受众悲剧感、灾难意识的作用,文章的目的就在于基于这一向度,从汶川大地震的灾难艺术叙事切入,分析其存在的诸多问题,然后依据海德格尔艺术思想的启示,就灾难艺术叙事如何实现突破以及"后悲剧时代,艺术何为?"进行一些反省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赵辉 《中国减灾》2004,(7):56-57
美国灾难大片《后天》近期在北京各大影院热映。让我们震撼不已的绝不仅仅是这部影片恢宏的画面、庞大的气势,而是影片所提出的深刻主题: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全球灾难频仍,媒体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过曾引起广泛讨论。但是在心理卫生层面,媒体(特别是新闻节目)的潜在杀伤力却往往被忽视。  相似文献   

19.
今年以来,云南省大关县经历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在严重的灾害面前,大关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勇斗灾魔,演绎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