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与科技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聂锦芳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于1977至1979年自告奋勇主管科技教育工作,通过一系列谈话、批示、文章、报告、决策,集中而系统地表达了他对科技教育问题的深层思考,并花大量的精力着重进行了这一方面的拨乱反正工...  相似文献   

2.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F0002-F0002
第一阶段:拨乱反正,确立教育现代化的任务(1977-1985年)。1976年之后,国家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发展路线。1977年复出后的邓小平自告奋勇主管科技和教育,直接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位放眼世界的战略家,邓小平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在军队建设方面,他特别注意军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这是军队强大、国家富强的根本保证。然而,“文革”十年动乱,中国的教育体制非但没有改好,反倒变得更糟糕了。1975年1月,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后,下决心抓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然而,要从整个教育系统开始并非那么容易,于是他想从他熟悉的军队院校、从他熟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72程学院(简称“军工学院”,因校址设在哈尔滨,故又称“哈军工”)开始。他指示国防科委,抓紧处理“哈军工”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一直重视、支持教育事业。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恢复邓小平党、政、军领导职务。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主动要求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得到中央同意。复出不久的邓小平通过果断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首先胜利地领导了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它率先破除“两个凡是”、“两个估计”,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声。它不仅为此后中国的改革开放选拔积累了一大批知识精英,而且在制度层面上,重新开启了起点公平的渠道。  相似文献   

5.
<正>1977年8月召开的科教工作座谈会,是邓小平复出后主持的第一个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不仅对于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是恢复高考的一次重要会议。邓小平自告奋勇分管科教工作1977年3月中旬,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总结粉碎"四人帮"以来5个月的工作和政治形势,部署1977年的工作任务。陈云在向上海代表团提交的书面发言中,率先提出让邓小平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并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王震等人  相似文献   

6.
1978年4月27日至6月6日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是邓小平在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文化大革命”以后领导拨乱反正.特别是整顿军队的重要步骤。这次会议从1975年提出到1978年召开,历时3年半。其间,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经历了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历史转变.也贯穿了邓小平政治生涯的第三次“跌落”和复出。回顾36年前这次会议召开的前前后后,对今天学习领会习近平于2014年10月底在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纪念古田会议召开85周年,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1977年7月,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恢复了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复出后便自告奋勇分管科学教育工作。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毅然决定中止用群众推荐办法上大学的做法,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从而改变了文革十年造成的人才奇缺、后继乏人的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8.
向永红 《世纪桥》2008,(5):40-41
1977年7月,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恢复了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复出后便自告奋勇分管科学教育工作。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毅然决定中止用群众推荐办法上大学的做法,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从而改变了文革十年造成的人才奇缺、后继乏人的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9.
我(于光远)最早认识华国锋是1961年在长沙。而我对他有印象是从1975年邓小平复出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以后的这些年。  相似文献   

10.
"文化大革命"10年的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演绎出了无数悲欢离合、政治浮沉的故事.30年前的1973年2月,邓小平从羁旅之地江西奉召回京,重返政治舞台,便是最耐人寻味的故事之一."文革"后期邓小平的复出,有复杂而微妙的历史背景.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多次评说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林彪叛逃事件的发生为邓小平的复出提供了历史机遇;周恩来、王震、叶剑英等积极为邓小平复出牵线搭桥;邓小平也主动抓住了复出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1.
钱江 《党史博览》2016,(4):21-23
正"文革"后邓小平复出,主动要求抓科学和教育工作。在一年时间内,他走出教育改革的三步棋:第一步是1977年12月恢复高考招收本科和大专学生,第二步是1978年5月恢复研究生考试,第三步就是1978年9月举行出国留学生公开考试,从中选拔3000名公派留学生。  相似文献   

12.
战争年代,邓小平与山西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来过山西几次?还是个问号.笔者去年曾在<党史文汇>上发了一篇文章,叙述小平同志1957年、1973年、1975年三次来山西的情况.最近因筹办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活动,发现小平同志曾在20世纪60年代去过大同,但确切时间和内容不详,职业习惯使我踏上了调查采访的旅程.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一生中和许多世界风云人物有过政治交往,有的甚至结下了深厚的个人情谊,金日成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因为共同的信仰和事业,金日成和包括邓小平在内的中国老一辈革命家有着密切的交往,结下深厚的友谊,携手谱写了中朝友谊的辉煌篇章。毛泽东十分坚定地向金日成介绍邓小平:"我们要他!今后有事,你就找小平谈。"邓小平第一次和金日成会见是在1975年4月,金日成应邀访问中国。这是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错误打倒并流放江西复出之后。3个月前,毛泽东提名邓小平  相似文献   

14.
李静萍 《党史文汇》2003,(11):39-40
邓小平同志一直在密切关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文革”后期,他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次复出就大声疾呼:“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①提出要大力整顿教育。“文革”结束,他再次复出后,又亲手抓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以推翻“两个估计”为突破口,给广大知识分子恢复名誉,迎来了教育发展的春天。关于中小学教育,他更为关切,亲自抓教材建设,突出抓目标建设,坚持抓体制改革,有力地推动了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亲自抓中小学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生接受科学理论、提高文化水平和陶冶道德情操的基…  相似文献   

15.
1978年9月18日,是鞍钢炼铁厂原厂长夏云志终生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邓小平同志第五次来鞍钢视察工作。鞍钢作为全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一直备受邓小平的关怀与支持,他曾先后于1955年11月、1958年9月、1964年7月、1975年和1978年来鞍钢视察。1978年,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便来到鞍钢视察工作,对恢复鞍山钢铁公司原有建制,使鞍钢重新获得正常的生产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秦昊扬 《求实》2006,3(Z3):7-8
从政治上来说,邓小平与毛泽东有着源远流长的深厚关系。应该说毛泽东对邓小平一直都是比较赏识的,邓小平的第二次复出更是毛泽东一手促成,但同时邓小平的再次被打倒也是出于毛泽东的授意。所有这一切都围绕文化大革命展开。因为要整治文化大革命的乱摊子,邓小平复出了;因为不愿违心地对文革予以肯定,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历史的机缘,政治合力的作用,虽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邓小平的命运,但其中更为重要的非人的因素一一毛泽东莫属。邓小平的复出与再次被打倒都与毛泽东密不可分。如何对待毛泽东的知遇之恩?如何进行拨乱反正?邓小平以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实事求是的态度给出了满意的答案。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领导的1975年整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试验,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和起点.  相似文献   

18.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一公布,不啻响起一声春雷,使全国上下一片欢腾。成千上万的知青们终于有了圆大学梦的机会。大家都知道恢复高考是邓小平复出后拨乱反正的一个重大举措,但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为何能如此快恢复高考制度?这其中有何内幕?查全性又是何许人?他是如何当面向邓小平谏言并深深打动邓小平的?本文作者查阅刚刚解密的部分高层领导人档案撰写此文,为你揭开个中内幕。  相似文献   

19.
5 邓小平首次公开介入香港问题,是在1974年.5月25日,第二次复出的邓小平参加了毛泽东、周恩来与希思的会见.当天晚上,邓小平在欢迎希思的宴会上发表讲话,代表中国政府声明:香港问题作为中英两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将在“适当时候予以解决”.邓小平说:“尽管中英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在我们两国之间还存在着在适当时候予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交朋友,发展关系.”1975年、1977年,邓小平会见第二次、第三次访华的希思,在谈到香港问题时,也都重申了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  相似文献   

20.
《党的文献》2004,(4):8-22
编者按: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冷溶、汪作玲主编的<邓小平年谱(1975-1997)>即将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本刊征得编者同意,特选载其中有关1975年整顿的部分条目,以飨读者.限于篇幅,本刊选载时对部分条目作了删节.标题是本刊编者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