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所谓犯罪,就是统治阶级以法律规定的,危害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而应处以刑罚的行为.犯罪并不是历来就有的、永恒存在的社会现象.犯罪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私有制的确立,社会划分为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维持其统治地位,总是以国家的名义,把一切危害其阶级利益的行为宣布为犯罪,并以严厉的刑罚方法予以处罚.可见,犯罪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犯罪概念是刑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无论对剥削者国家刑法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刑  相似文献   

2.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就产生了犯罪这种社会现象。历来的统治阶级,总要通过法律,把一切危害本阶级利益和秩序而应处以刑罚的行为宣布为犯罪。为了预防和减少犯罪,需要惩罚和改造犯罪分子。然而,无论是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由于他们没有真理和正义,只能靠酷刑和压服来惩罚犯罪,而不可能有效地实施改造和转化。现代资产阶级法学家标榜的“矫正”、“感化”,其实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在惩罚犯罪的同时实施改造,这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治病救人。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刑法?     
刑法就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根据本阶级意志,规定某些危害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的行为为犯罪,并用刑罚力法给以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刑法是法律的一个部门,它和其他法律一样,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国家的形成而出现的,也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先后出现了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四种类型的刑法。  相似文献   

4.
(一)应该承认,在对犯罪问题的研究成果中,几乎都有犯罪客观论这个问题,其主要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论点:斗争论。即阶级斗争是犯罪的根源。这样理解是不怎么恰当的。阶级斗争和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阶级斗争是个政治概念,不属犯罪的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问题。而犯罪是个法定的概念,即统治阶级以法律规定的、危害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而应处以刑罚的行为。因此,不能笼统地将阶级斗争归结为犯罪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喻传蔚 《法制与社会》2012,(22):284-286
本文旨在基于精神病人的特质,探讨精神病人犯罪后精神病人及其被害人的保护问题,力求平衡精神病犯罪人和被害人的利益,明确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分担,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荷兰的托管令是一项针对犯罪精神病人的保安措施,其宗旨一方面在于保护社会免受犯罪精神病人的进一步侵害,另一方面则通过对犯罪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使其摆脱精神疾病,复归社会.由于托管令不是刑罚,它不具有刑罚的报复性和惩罚性.出于防卫社会的要求,托管令的期限是根据他人或公众人身财产安全的需要来确定的.  相似文献   

7.
<正> 一刑事责任是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法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与犯罪和刑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刑法体系中具有独立的地位.首先,不应把犯罪和刑事责任混为一谈.统治阶级基于维护统治秩序和利益的需要,通过国家规定某些危害社会的行为为犯罪,如果行为人触犯了刑法的规定而构成犯罪,就要追究其刑事责任.由于各种不同的犯罪对社会危害程度不同,因而犯罪人承担的刑事责任程度也不相同,罪重责重,罪轻责轻.可见,犯罪是刑  相似文献   

8.
俞燕 《犯罪研究》2010,(1):96-103
2009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以下称修正案(七)),对刑法中涉及贪污贿赂犯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侵犯公民权利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危害国防利益犯罪的一些条文作了修改,并增加了一些新的犯罪。其中一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修改即是将“老鼠仓”行为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自产生犯罪现象以来,统治阶级就没有停止同这种反社会现象作斗争。其中是维护属于统治地位的统治关系和秩序。统治阶级在同犯罪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本阶级的代  相似文献   

10.
犯罪的本质是什么?在我国刑法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1.“犯罪这一概念是有阶级性的”。2.“犯罪是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以后的社会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具有强烈阶级性的法律概念”。3.“犯罪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而且最终也必将随着阶级、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虽然我国主要的刑法教科书正确指出:“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11.
<正>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光辉著作中指出:“犯罪一一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相反地,犯罪和现行的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379页)马克思关于犯罪的精辟论述,彻底摆脱了旧法学的桎梏,实现了刑法理论的根本变革。首先,马克思给犯罪概括的这个科学概念,深刻揭露了犯罪的阶级本质。什么是犯罪?犯罪是一种“反对统治关系”的行为。所谓“统治关系”,是指一种阶级压迫关系,即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而建立或者认可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表现,它是维护统治阶级政治经济利益的一种社会状态的权利义务关系。权利义务关  相似文献   

12.
精神病人刑事强制医疗程序是针对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社会危害性已经达到犯罪程度,但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如果仍然存在人身危险性,则对其进行强制医疗的刑事特别程序.本文将通过三大部分的论述,对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贪污贿赂犯罪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是剥削阶级、剥削制度的产物.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贪污贿赂犯罪呈现不断蔓延扩展的趋势,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涌现,尤显对其相关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关于犯罪的根源,大量论著都认为,犯罪是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以后产生的现象,是阶级对抗社会特有的现象,只有阶级消灭的时候犯罪才会消灭。那末,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犯罪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重大理论问题。当然,犯罪最主要、最本质的还是阶级根源。在我国,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那些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反革命分子、特务间谍分子,显然是属于敌我性质的问题。一部分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秩序的刑事犯罪,包括严重的经济犯罪,带有直接反社会主义的性质,也是阶级斗争的反映,但这几类案件,在全部犯罪案件中只占少数。至于为数较多的其他普通刑事犯罪,单从阶级根源来解释,是与客观实际不完全相符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现实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已经经历了三  相似文献   

15.
类推制度,源远流长。古今中外,有许多人想废除它,但未能如愿以偿。原因何在? 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何种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以及危害大小,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从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发予以认定的。  相似文献   

16.
历代统治阶级对犯罪问题都非常重视。为了维护统治秩序,他们经常探索犯罪产生的原因,分析犯罪的表现形式,寻求防范犯罪的措施。儒、法学派的思想理论(包括他们的犯罪学说)最能体现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且不说儒家思想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就是法家学派的学说,也同样是统治阶级的重要思想武器。所以研究儒法两家的犯罪学说,实际上就是研究二千多年来封建阶级维护社会秩序的实践、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荷兰的托管令是一项针对犯罪精神病人的保安措施,其宗旨一方面在于保护社会免受犯罪精神病人的进一步侵害,另一方面则通过对犯罪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使其摆脱精神疾病,复归社会。由于托管令不是刑罚,它不具有刑罚的报复性和惩罚性。出于防卫社会的要求,托管令的期限是根据他人或公众人身财产安全的需要来确定的。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文明社会中,精神病人严重危害社会的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由于精神病人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具有与正常人犯罪不同的特点,其主观上不具有罪过,因此各国的刑法无一例外地规定免除精神病患者的刑事责任。但对这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又不能熟视无睹。约在一个世纪以前西方国家率先在法律中确立了强制性医疗措施,并规定了一系列的程序和制度,这种程序和制度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公民的权益不受非法侵害而针对精  相似文献   

19.
鉴于当前一些老流氓、惯犯、教唆犯猖狂地传授犯罪方法,教唆青少年犯罪,对社会危害极大,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下简称《决定》)中规定了一个新的犯罪——传授犯罪方法罪.本文试图对传授犯罪方法罪的特征作一探讨.传授犯罪方法罪,是指故意传授犯罪方法的行为.根据立法本意,我们认为它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传授犯罪方法罪所侵害的客体主要是社会管理秩序.所谓社会管理秩序是指国家对整个社会公共生活进行管理活动的正常状态.社会管理秩序不仅仅指公共场所的秩序,同时也指在有关的公共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的法律规则.传授犯罪方法这种行为本身往往并不直接侵害这种  相似文献   

20.
所谓精神病人的危害行为,是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状态处于不正常的情况下,对某些事物缺乏理解力,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控制能力和没有辨认自己行为及后果的能力,不能遵守一般正常人必须遵守的各项法律规则而出现的危害国家、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行为.这种行为在司法实践中较多见为暴力攻击所致他人身体上损害.一个人患了精神病,由于病种及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其症状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错觉、幻觉、妄想、痴呆以及思维破裂、情感倒错等等.但无论症状如何,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人的精神活动发生了障碍.而精神病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正是由于这种精神活动上的障碍,导致出现了与精神活动正常人犯罪时所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从不同角度客观地反映出危害行为实施时行为人的精神、心理状态.在此,根据精神病学的理论,结合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对精神病人危害行为的特点做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