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周德新 《前沿》2011,(19):192-195
农村文化目前存在多元混乱的现象,农民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的同时,一些非主流文化比如宗教文化、宗族文化、博彩文化、封建迷信文化等也在农村流行。文化多元与混乱局面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文化整合是改变农村文化多元混乱现状,建设文化新农村的迫切要求;也是稳定农村社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我们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选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马克思主义文化作为整合农村多元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向性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在"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下,面对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的实际状况,构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谐阶级、阶层关系,首先要转变观念,发挥统一战线组织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优势,扩大和加强统战联盟的社会基础;其次要树立正确矛盾观,构建多元包容型阶级阶层合作机制,实现不同阶级阶层间多元利益整合;再次要正视阶级、阶层间的文化观念冲突,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多元文化整合。  相似文献   

3.
企业文化能否有效整合,是企业联合重组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企业文化整合的方式多种多样,关键是核心理念的融合、企业精神的整合。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和以往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不同,文化建设也面临着全新的形势.主要是:"多元一体"的经济格局彤成与多样化的文化诉求合法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趋势;日益扩大的对外开放中的文化安全问题突出.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果,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未来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适应的文化生产和供给制度、培育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多元文化相容并存的和谐文化,以及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邓玉函 《思想战线》2023,49(1):105-114
中华民族文化灿烂纷呈,在当前全球经济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现实环境里,各国文化多样性势必要求各民族积极互动。梳理中华民族文化从共生到共享的历史脉络,从文化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多元一体格局是当前亟需考虑的问题。本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理路进行梳理与讨论,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逻辑是从文化整合开始的,在文化整合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核心因素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形成的价值与理念,在实践中又表征为文化共享。各民族共生共享的多元文化只有在欣赏与竞生的过程中互守尊严、相倚为强,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延续民族文化之血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跨国并购中,并购企业所处国家的文化差异对企业并购后的业绩有很大的关系,在跨国并购失败的所有原因中,关于文化冲突、文化差别、文化不兼容以及关键人员的流失等原因成为最常被引用的原因。因此,在企业并购时,对企业文化的整合是影响并购成败的重要因素。从企业文化的差异性与刚性两个维度对企业重组文化整合进行分析,认为企业并购文化整合有四种类型:“冲突型”、“融合型”、“可塑型”、“摩擦型”。  相似文献   

7.
杨春桃 《人民论坛》2012,(23):86-87
跨国并购能否成功,关键因素在于企业文化的整合与转换。在跨国并购中,为了寻求文化差异中的融合点,必须先承认并认识到各层次的文化差异。文章在介绍了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一般模式后,引入了后发型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博弈模型和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和谐思想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文化整合融和理论。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文化传播的互动时代,有关多元文化的思考,不能仅是尊重差异,还要看到这些不同差异间不均等的权力关系。以文化诠释、文化批判和文化实践的三大层次作为主轴来反思文化,可为多元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和谐发展与重新整合提供契机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王泓 《前沿》2011,(10)
重庆作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将加速城乡文化的整合,城乡文化整合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前提,对重庆乡村文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面前,乡村文化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乡村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积极应对城乡文化的整合,通过文化的提升增强自己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宋振文 《湖湘论坛》2009,22(3):109-111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其不同时期不同领域都存在着文化博弈。电视作为一种现代文化现象,也同样存在各种样式的文化博弈。主导文化与媚俗文化、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博弈是我国当前电视文化中最基本的博弈格局。加强影视文化制度建设、创新影视文化管理体制、提高影视文化工作者的文化自觉性,有助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电视文化。  相似文献   

11.
文化理想、文化批判、文化创造与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与人相伴而生、相和而成、相随而行,是人特有的一种生存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觉就是人本身的自觉,亦即人对人的本质力量和实践活动的"自知之明".文化自觉既是一种现实情态,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生成和存在于文化创造之中并通过文化理想和文化批判表现出来.马克思对私有制和异化劳动进行了历史考察与批判,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描绘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图景,开启了20世纪文化批判的序幕.  相似文献   

12.
Culture is a very big concept, big enough almost to comprise all the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results caused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世界已进入了一种新的文明构架,即文化主导的时代.文化在民族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出.面对这样的文化时代,尤其是面对中国现代化的实际,需要我们建构起一种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主权与文化安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前,文化主权与文化安全问题已经日益突出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个事关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一 文化主权是一个与文化霸权相对应的概念。所谓文化霸权,是指霸权国家从本国的利益和战略目标出发,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强势地位向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落后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张,迫使别国接受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以达到制约、影响世界事务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过程目的的一种国际霸权行为。二战结束特别是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特别是超级大国美国进一步将文化当作谋求世界霸权的重…  相似文献   

15.
张帆 《思想战线》2007,33(3):94-98
文化产品是文化认同的载体,文化认同是文化产品得以存在的先决条件。文化贸易,其实质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文化认同的达成与接受,文化贸易的出超和逆超背后是文化认同资源的争夺。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文化贸易平衡的出路在于主动参与国际间的文化竞争,由被动的参与者逐渐成为贸易规则的制定者,改变不利的贸易条件,从而有效地捍卫自己的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16.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主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睿 《长江论坛》2002,(6):57-59
全球化浪潮正以波涛汹涌之势迅猛发展,对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全球化进程的主线是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扩大和频繁,必然带来国际间政治、文化的交往,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全球化趋势。文化全球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是文化的国际化、世界化、多样化,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激荡、融合的过程。它包括:第一,在平等交流条件下不同文化传统之  相似文献   

17.
文化力与文化生产力:文化经济发展的立足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丹增 《思想战线》2007,33(3):86-93
只有当文化力融入生产消费过程之中,文化力才具备了生产力的特质。文化力经过与经济力、科技力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才形成了具有崭新功能的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就是经济和文化及其相互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化产品生产中的智力投入和物质投入,具备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是对文化相对主义所误导的“文化对立”姿态的一种超越。但“文化自觉”概念并无法消解依旧存在的“文化冲突”;且容易衍生为以“文化复旧”为表现形式的“民族的自我中心主义”。位于文化对立与文化自觉之间,或许是当前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文化时间与文化空间:文化环境的本体论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环境是人的存在和社会发展赖以依托的各种文化条件的总和,是由人创造的、与人发生效应的人的境遇.从文化哲学角度看,时间与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它更是人的生命和文化的展开方式.时空观念的演变直接反映人类文化的历史变迁和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境遇,文化时间和文化空间是构成文化环境的本体论维度.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文化在当今世界已日益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应对入世挑战、反对文化霸权和保卫国家文化安全的迫切需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又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