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分层理论以马克斯.韦伯的“财富—声望—权力”三位一体分层理论最具有影响力。本文在吸纳韦伯分层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下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社会的现实背景,提出了适合中西部农村本土性的社会分层框架,并据此对中西部农村地区的阶层结构及其特点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2.
涂小雨 《学习论坛》2009,25(8):63-66
当前社会分层领域中的理论流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韦伯主义与新韦伯主义、涂尔干主义与新涂尔干主义.认真梳理当前社会分层领域中的主要理论流派,正确认识和把握其特点和理论取向,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以及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是社会分层理论的一种。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结合,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关于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的系统理论。这套理论在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和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进行了一些调整,仍然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由于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农村原来的各阶层都成了集体经济的成员,毛泽东对农村社会分层问题的认识应该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但毛泽东继续沿用革命时代的农村社会分层理论,强调农村各阶层的斗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消灭了长期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被打倒,贫雇农翻身得解放。社会主义改造中,富农阶级被消灭,贫下中农成为农村社会的主导力量,地富等专政对象成为公社集体化时期的社会底层,比较稳定的村落社会分层结构建立起来。"四清"和"文革"这两大政治运动,对农村社会分层结构造成了极大冲击。改革以来,农村社会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新型的社会分层结构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5.
曾鹏 《求实》2003,1(2):18-20
通过对毛泽东解放前后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分析 ,毛泽东社会分层的理论依据是从经济分层趋向政治分层、从客观分层趋向主观分层、从弹性分层趋向刚性分层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社会分层的研究视角探究维吾尔农村的社会结构,选取新疆喀什地区一个维吾尔农村为个案,以职业、土地及收入以及受教育程度为分层标准,描述其社会分层结构的现状,并与陆学艺在全国范围内的社会阶层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本文认为,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该村的社会分层结构并不稳定,职业分化是其发展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7.
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合理流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确定推进思路。为此,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发展规划或专项规划;改革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并探索建立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维权组织;进一步实现中西部地区政府职能转变,深化相应的配套改革;积极探索为农村女性流动人口提供社会保障的具体形式;进一步提高农村女性流动人口自身素质的同时,社会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教育始终是社会分层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影响社会分层,也受到社会分层各方面的制约.文章通过揭示教育消费结构的现状,探讨社会分层各因素对教育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厦门市家庭教育消费支出负担较重,内部结构不合理,且在不同受教育层次差异较大.家庭收入对子女教育消费有正面的影响,父母亲的教育程度与子女教育消费有正相关,城乡地区对子女教育消费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2010—2017年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统计年鉴数据,结合实地调研,试图在全国性人口负增长到来之前,就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负增长现状及其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展开讨论,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此期间省级层面人口负增长现象较少,但地市州层面人口负增长现象较为普遍;第二,目前中西部地区的人口负增长多为局部型、间断型、迁移型的常住人口负增长,主要表现为农村常住人口的减少;第三,人口负增长会减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缴费人数、增加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加剧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发放的紧张程度。文章还就应如何看待人口负增长现象和全国性人口负增长到来之时影响的地区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中产阶级的兴起和壮大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现象.而如何界定和划分中产阶级则是中产阶级研究一个重要的方面.从马克思主义的分层理论到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再到以布迪厄为代表的、以生活方式为主要标志的分层理论的演变表明,随着人类逐渐进入波德利亚所谓的"消费社会",对于中产阶级的界定也经历了一个从经济识别到文化标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福利分层:一个多维结构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种程度上讲,福利分层实质上是社会分层的催生物,也必将成为社会地位的又一象征符号。我国社会的福利分层在宏观上表现为城乡之间的二元福利分层、城市之间的差序福利分层和同城中的部门分割福利分层,在微观上表现为不同阶层的差别福利分层、同一阶层的等级福利分层以及公务员的“超国民待遇”。这种福利分层强化了相对弱势个体的心理不平衡,阻碍劳动力的合理布局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加剧了社会极化,违背福利之本质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为了实现社会福利分层呈现“逆社会分层”格局,需要实行福利社会化,打破行业垄断,合理分配社会福利资源和继续推进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精英缺失、社会控制的弱化以及贫富差距等问题都成为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稳定的隐忧。因此,怎样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引导构建农村社会合理分层结构,发挥农村精英等在农村社会控制方面的作用,对于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该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日益阶层化后出现的不同利益的社 会新生群体,从党建理论、经济学和结构学的视角对社会分层形势下党建工作进行了思 考,提出了社会分层形势下党建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西部大开发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为什么要加速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如何推进这种开发,本文作者从开发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入手,结合中西部地区农村实际,重点阐述了开发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八五”期间,在国民经济总体区域发展差异扩大的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总量及农民收入水平的差异也在扩大。1.东部与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根据统计资料表明,“八五”期间,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呈现依次递减的格局。1994年,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农村社会总产值分别占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3.8%、24.6%和11.6%。与1991年的情况相比,除东部地区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外,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西部地区的下降幅度大于  相似文献   

16.
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已形成共识。在农村城市化模式选择上,虽然意见不尽统一,但是走小城镇发展道路的理论在目前似乎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理论也普遍引导着各地决策者的实践行为,并且已经在经济活跃的沿海地区取得成功。中西部地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也发展了一大批小城镇,但其效果远不如东部地区明显,对城市化的推动也不太大。我个人认为,在中西部地区简单模仿东部地区,走“遍地开花”地发展小城镇的分散城市化道路,不太符合实际;根据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人口素质不太高、城镇体系发育不全的实际,走以中小城市为中心的集中城市化道路,则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7.
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是目标纲要,从发展国民经济的大局出发,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一条重要的方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制定了特殊政策和措施。决定从“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国农村实现小康,重点要加快中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国家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调整加工业布局,优先安排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这些重大决策,为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展示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当前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社会分层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基础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层理论的发展,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对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及其变化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当代中国阶层变化的客观实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阶层理论。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与邓小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是密不可分的:首先,邓小平关于知识分子和阶级斗争的新理论,突破了传统的阶级阶层分析方法,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依靠力量;其次,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促进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和流动,大大增加了我国社会结构的弹性和社会活力;再次,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为协调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矛盾提供了科学指导,有力地维护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突出地表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上,而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则主要是农村工业的发展不平衡.找出地区农村工业的差异,分析中西部农村工业落后的原因,培植中西部农村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缩少地区农村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一、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