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征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城郊土地被征用。在当前城市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基本的生存和养老保障。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合理补偿和妥善安置,使农民既失地又失业,就会引发严重的失地农民问题,从而影响城乡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解决农村征地问题的关键是要改革现行的农村征地制度。  相似文献   

2.
土地是农村特殊的 ,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问题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村的基本问题。对农民问题的成功解决 ,不仅对新民主主义革命 ,而且对今天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都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农民问题与土地问题紧密相联 ,在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中 ,因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而衍发出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农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与农民负担问题、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不相吻合的问题等 ,因此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对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 ,具有重…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农民问题实质上是土地问题.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农村土地制度的运转出现了一些问题,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本文紧扣此背景,评述了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各种代表性观点,并从土地产权制度、土地使用权评估制度、征地补偿机制以及土地流转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深化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对策和路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劳动是财富之父 ,土地是财富之母。”[1 ] 土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2 ] 土地制度的优劣足以影响到一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社会政治的稳定。我国农村目前实行的土地制度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亟待改革。  相似文献   

5.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其产出效能的发挥决定于土地制度的设计与安排;现行农地制度即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提高了农民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进了新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效能,并为其它产业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为我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充裕的人力资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变迁,其缺陷越来越多,负作用也越来越大;为了克服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和减少现行土地制度的负作用,本文提出了通过土地证券化和一些配套政策措施予以化解。  相似文献   

6.
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情况下,土地不仅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由此决定了耕地配置的公平原则必然高于效率原则。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相联系的农用土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过程,应当是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成果的过程,我国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应当体现赋予农民的土地保障功能。土地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种特殊的保障形态。为了促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客观上要求必须逐步地用社会保障取代土地保障。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基本的生产资料和重要的生存保障,保护土地权利就是保护农民最根本的利益。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的规模不断扩大,被征地农民数量急剧增长。海南存在同样的问题,2000年以来海南省耕地平均每年减少4527公顷。土地征收会导致农民土地及土地上的各种权利的消灭,成为目前影响农民土地权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的征地制度是国家垄断一级土地市场,这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也损害了农民应有权益,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矛盾,阻碍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前改革现行的征地制度、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流转的条件基本成熟,应转变观念,加快立法,切实推进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转为城市居民是必然并且有益的。但是由于中国城市化及农民失地规模过快,而政府相关法律、法规、补偿和社会保障制度则相对滞后且不配套,因此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中国社会形成了一个特殊且庞大的失地农民群体,其社会生存状况和社会心理状况的较大变化,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因素之一,应该引起学界特别是各级政府进一步的高度重视和迅速有效的系统解决。  相似文献   

10.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及其法律制度有利于维护农民基本生存权利、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确保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以及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化进程等。国家有必要尽快将该项法律制度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1.
当前,随着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原先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进入土地承包经营,在这个过程中,非身份化是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征之一。在当今中国,如何在打破身份限制、实现劳动与土地自由流动的同时,保证那些不能成功实现转型的传统农民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达到"优胜劣保",是解决全部农村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我们的制度设计能够使整个社会在建立起契约关系的同时,适当保留传统农民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关系,以此作为实现农村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无疑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农村完整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个重大转折,它对于保障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利,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维护农村的稳定;对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对于农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维护社会公正,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土地流动作为激发农村社会活力的主要因素,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发展,为农村社会稳定提供了保障。但在地方政府“卖地财政”和村庄集体经济“空壳化”的背景下,由于制度的不健全和村民自治的落实不到位,违背农民意愿和存在矛盾隐患的土地流转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安定与和谐。本文在对F村土地流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落实村民自治与改革农村制度,是实现农村社会活力和农村社会稳定动态统一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李大钊一直关心和从事农民问题的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深刻论述了农民的地位和作用、土地及农民武装等问题.这些富有创造性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青年与农村>、<土地和农民>、<鲁陕豫等省的红枪会>三篇文章中.  相似文献   

15.
对失地农民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几年,中国社会对农民的关注逐渐升温,使得农民问题成为全中国社会一个共同的第一位的话题。凭心而论,中国农民的命运在改革开放二十几年里有了极大改善,如果否定这一点,我们的事业就无前景可言。为什么农民问题会引起全社会如此强烈的关注呢?归根结底还是农民的生存状况令我们担忧。大家都知道,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的经济来源,意味着以后的生活将没有着落。但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城郊农民大部分都失去了土地,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他们的出路何在?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出路问题,是一切国家在城市化…  相似文献   

16.
作为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中国农村经济制度改革的原始起点和中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是目前与今后相当长一端时间内存在的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中对农民土地财产权权益保护的结构性基础。但由于现行的有关农村土地制度中农民集体所有的产权安排存在着产权残缺等障碍,因此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围绕着土地剩余索取权的仍然存在严重争议,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仍然或多或少地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明确赋予农民土地财产权,并实现切实的立法和制度保护不能流于形式,如何既坚持土地国有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切实有效地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权益,就成为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按照制度和制度变迁的理论逻辑演绎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这是“非帕累托创新”,还需要在土地制度立法、稳定土地承包制关系、培育农民利益团体、增强其谈判力等方面作出努力,以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增进土地制度效率。  相似文献   

18.
农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性与社会保障性之冲突与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目前的农地产权制度设计中,农村承包土地同时履行着生产资料职能和社会保障职能。这导致了两者的内在冲突,同时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目前承包土地本身已经不适合继续承担农民社会保障的任务。正确的选择是实现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完全物权化,解除承包土地的流转限制。同时,在农村建立基金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9.
目前农民仍然依土地为生,因土地承包制以后,随着人口逐年增加,人均土地越来越少;随着农资物价上涨,种田成本越来越高,使政府给予的惠农补贴被消耗掉。单纯依靠土地使农民长效增收十分困难。所以建设全民创业型社会是实现民主、富裕、文明新农村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将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安居乡土、乐不思迁的幸福家园,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农村经济发展是基础,农民创业是关键,推动农民创业增收才是构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长效机制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农民是农村和农业资源的最终配置主体,也是农村和农业经济中主要的利益群体,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得到农民群体经济行为上的响应后才能获得预期收效。但是在中国现行的制度约束下,农民群体的具有经济合理性的行为与政府的新农村建设的意愿尚存在逆向选择问题。现有的农地产权制度是约束农民经济行为,使之难以对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响应的根本性制度安排。所以,新农村建设预期效果的获得,最终将取决于现行农地产权制度能否发生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