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关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不仅有大量的个案,还有许多调查数据。这些报道无形中使人们形成了这样一种印象:中国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在整个人群中,青少年是问题最多的一群。但这种结论是不科学的,而且夸大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还会产生很大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2.
傅北水 《半月谈》2001,(16):54-55
有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上网主体之一是在校青少年学生,而其中约有50%的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上网打联机游戏、聊天或网恋。由于沉湎于网络,一些青少年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往往会产生精神阻碍和精神异常等心理问题和疾病。  相似文献   

3.
多反思自己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人们广泛关注,这是一件好事。但我们不能把挑剔的眼光只放在青少年身上。有专家说我国目前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且每年有数万青少年的死亡与心理疾病有关。我认为,在青少年身上反映的"心理问题"仅是表象,根子还在后天成长环境。因此,担负青少年培养任务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就不能一味地揪着孩子讨论"心理问题"。如果真有这么多青少年出问题,受指责的首  相似文献   

4.
一、农村留守青少年最突出的问题:心理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青少年数量惊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调查表明,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的孩子,在各地农村不少于千万。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心理援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青少年最突出的问题是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孤独无助、焦虑不安、人际敏感、自卑自闭、逆反敌对和早恋倾向等。造成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对他们的心理忽视。农村留守青少年最亟需的援助是心理援助:重塑留守青少年家庭心理环境,强化学校对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关爱,整合社会对留守青少年心理援助的力量,使家庭、学校、社会对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合力效应。  相似文献   

6.
欺凌行为是一种蓄意及持续性侵犯他人的行为。严重欺凌行为己被证明会引致受害者出现心理问题。近期一项于穗港澳三地进行的比较研究剖析了三地欺凌之现象,亦讨论了如何预防欺凌行为,尤其是讨论如何运用"社群福祉观"手法辅导青少年远离欺凌。该研究的结论是预防和介入青少年欺凌的计划必须尽早实施,而且必须要让学生、父母和教师们建立社群福祉观,掌握有效的非暴力解决问题之方法,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不断呈现增高的趋势,表面看来外在原因纷繁复杂,经调查研究发现,实际上都与现实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息息相关。从家庭、学校、社会及青少年自身四大角度出发,剖析青少年耐挫力差的相关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期帮助青少年心理身理在正常轨道上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正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身体发育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心理成长却相对缓慢(巨婴理论),脆弱、敏感,渴望获得成人感、独立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情绪容易波动,容易形成一些心理问题。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从青少年群体抓起。关注青少年群体,并不意味着青少年群体存在的心理问题多或者性质严重,而是从该群体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所处的基础性、源头性地位出发。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武汉市青少年发展状况进行研究。调查发现,睡眠不足、身体锻炼缺乏、饮食习惯不良和保健意识薄弱是青少年身体发展的主要问题;对自我发展的过分关心和敏感是青少年主要的心理问题;学习、职业选择和工作以及经济压力是青少年主要压力源;青少年缓解压力的办法主要以自我调整、与朋友交谈、倾诉等形式为主,但也存在一些非理性减压方式。伴随着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青少年在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中存在一定的心理冲突和不适应。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在10%左右,其中14 ̄17岁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年龄。应该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从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建立完善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机制。促进青少年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协商论坛》2013,(6):10-12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早在100多年前,先贤梁启超就发出了这样令世人振聋发聩的呐喊,青少年是民族振兴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脊梁,但现在的青少年一代又是什么状况?相信刚刚发生的鹿邑雇凶杀父案,还在沉痛着我们的心灵。“问题青少年”为何越来越多?造成青少年诸多心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究竞何在?这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不仅冲击着社会道德底线,也正在拷问着我们学校、家庭现行的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关于青少年(11~25岁)犯罪,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治安问题。它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自身及家庭,而且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未来与发展。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犯罪研究尤其是对策研究,不单纯地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司法统计显示,当前青少年犯罪,不仅人多量大,而且性质愈加复杂。1993~1997年,判处的青少年罪犯分别占罪犯总数的31%、38%、41%、52%和60%,由于“严打”斗争的开展,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呈现出此起彼伏的曲线状态、犯罪人数呈上升状态,…  相似文献   

12.
浅析社会工作者如何应对青少年偏差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瑞霞 《理论月刊》2008,(4):186-188
当前我国青少年在社会交往、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偏差行为比较突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因素比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是源于青少年生理变化、心理变化与社会心理变化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冲突,而导致心理不适.如果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则会产生偏差行为,严重的会导致违法犯罪.因此,要有效解决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从引导促进、辅导帮助、文化传承、纠偏扶正等方面入手,思考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私人电脑拥有率越来越高,营业性网吧更是遍地开花,网上流览人数激增。这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一种新型的交际及交流工具,也是一种消费及消遣的新观念及形式。但同时也带来了青少年网络使用者的一些教育问题,值得全社会的关注。 一、心理问题 目前,很多青少年学生在课余或双休日,可以说是没日没夜地坐在键盘前上网玩游戏、聊天、阅读、听音乐、看电影或学习,这使得他们与同学、朋友及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大大减少;同时,由于户外活动的减少,使得他们缺少团体活动,缺乏团队精神,长此以往,影响他们与…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心理功能存在问题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异性吏往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极其积极的功能:(1)能够促进自我同一感的发展;(2)有利于增进心理健康;(3)有助于增进友谊,并为日后获得成熟爱情积累经验。同时,青少年异性交往存在不少心理问题。并且,对青少年的异性交往仍存在着教育误区,主要表现为不当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当前,有关青少年异性交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发展阶段、特点和正确对待青少年异性交往的教育构想,缺乏对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研究,研究领域较为狭窄: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缺乏专门、科学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范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研究监狱这一特定条件下的犯罪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指导管教干部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感化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在国内比较少见,特别缺乏沿海开放地区的有关研究报告。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对广东省少管所的413名犯罪青少年进行测评,拟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有关部门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意义治疗法的产生与基本涵义来阐述意义治疗法的主要观点与最终目标,由此说明它是一种引导人们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的心理治疗法。意义治疗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而显著的影响和作用,案例分析说明:意义缺失感是造成大部分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需要通过意义治疗法鼓励青少年积极寻找人生的意义。当前我国在青少年心理辅导领域内,对意义教育认识及运用还比较缺失,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普及。  相似文献   

17.
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人数占青少年总数的16%以上。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历时多年对北京500多个班、两万多名学生进行测试所得出的结果表明;当今中学生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测试结果显示,中学生问题最多的要数学习压力感,有1/3的学生存在这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学生感到负担太重,这也是导致其他心理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教育的根本目的直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让人成长为自由的、全面的、大写的人。其中幸福感是最重要的要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问题具有的隐性化特征,使个体心理疾病往往在发生相关事件后才被发觉。因此,我们要多倾听青少年的情感需求,加强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排查,及时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 李飞 雷荣城报道:65361部队针对不少带兵干部骨干不会对战士的心理问题进行排解和疏导,常常把谈心、交心与心理疏导简单划等号,把战士的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看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四川震区高中生的调查,分析了地震及抗震救灾过程对青少年认知、情感态度、行为方面的影响。发现青少年在人生选择方面趋向于更善待生命、善待人生,其民族意识、国家意识、人性意识、生命意识、志愿公益意识呈现出大幅度增强的态势;他们对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的典型人物表达了钦佩之情,抗震救灾催生了其志愿服务的热情与行动。同时发现青少年自救能力不足,灾后心理问题浮现,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