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寿光。 这里被称为“中国蔬菜之乡”。阳光下,排列整齐的蔬菜大棚一望无际。 一大早,葛树庆和妻子就忙开了。他们来到自家的大棚前,拉起盖在上面的草帘子。冬末春初,乍暖还寒。可大棚里好像生了火炉似的,热气扑面。 与葛树庆一样,葛茂学也早早起床开始忙碌,但忙的内容不同。他是村里的党总支书记,每天清晨一睁眼,想的就是全村2968口人的事。 集市上出现葛怀莹的身影,他是来采购的。妻子让他买点豆腐、蘑菇、食用油,再称些猪肉。5天一个集儿,来一趟,得多买点。他数了数钱,担心没带够,因为豆油和猪肉都涨价了。 下午,葛树庆和葛怀莹接到通知赶到村书记的办公室。听说记者要采访。两人都问葛茂学:“让我们谈什么呀?”葛茂学笑了笑:“随便聊。”说着。给这两个弟兄泡上茶……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机互动非常活跃,人们对数码产品的依赖感越来越强烈,使用数码产品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数码产品在给人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引出许多问题.桌面游戏不只是纯娱乐,而且结合现实生活,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设计.桌面游戏为成人提供“心理补偿”而又不失他们的生活形式和态度.桌面游戏这种独特的“情感催化剂...  相似文献   

3.
生活的背面     
翟杰 《工友》2011,(9):57-57
朋友找到我,开始诉说起他的“不幸”——你不知道,我最近简直糟糕透了,工作有工作的不顺心,生活有生活的烦恼!就拿昨天来说吧,我把自己的策划交给领导看,没想到他只是象征性地瞥了一眼,然后就把我辛辛苦苦熬了一夜的成果给否定了。  相似文献   

4.
嘉阳 《工友》2013,(12):52-53
由陆毅、秦海璐、郭京飞、耿乐等主演的电视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在各大卫视引起收视热潮,该剧收视口碑都取得好评。编剧用细腻的笔调创作了几个拧巴的主角,讲述了他们拧巴的婚姻,但这种拧巴的人和拧巴的活法就像镜子里的倒影,虽然很残酷,却再真实不过。  相似文献   

5.
冯韬 《时代风采》2009,(10):22-23
5月10日下午,骄阳炙烤着大地。连续的暴晒让春城昆明酷热不堪。顶着火辣的太阳,记者在学府路上艰难地寻觅着一家名为“昆明金鼎乙炔发生器厂”的企业。由于临近城郊,这里的店铺大多经营惨淡,店主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或是闲侃,或是打盹,看上去极为慵懒。  相似文献   

6.
三叔是个农民工,我找出《辞海》查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农民工这个词的准确解释。凭我的文字功底,我猜想它应该介于农民和工人之间吧!也就是说他们原本是农民,可是,他们深知农民太苦、太累并且太穷。怎么办?进城打工吧。于是,城市里最苦、最累、最脏,收入最低的活都给了农民兄弟。城市里面的柏油路需要翻修,  相似文献   

7.
小饶 《工友》2014,(6):54-54
正年轻时,向德荣当过5年兵,其间一年半在越南,参加援越抗美战争,复员后被推荐到华中工学院(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造船系学习,毕业后留校当老师,1981年调到湖北省总工会,直到退休,在湖北省总工会工作了30年。从士兵到学生,从教师到工会干部,每一次转变都是新的突破。老向总会稳稳地把握住人生的方向,因为对于自己要走怎样一条人生路,他有着坚定而执着的想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刻苦钻研、踏实努力地去做好。老向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他时常把工作中的思考写成文字,向报纸投稿,在《人民日  相似文献   

8.
刘凤群  淘沙 《工友》2013,(1):30-31
今年是我从事月嫂工作的第五个年头,回首踏入这个门槛之前的岁月,我和许多寻求好岗位、憧憬美好生活的姐妹们一样,曾在艰辛的生活中跌跌撞撞、寻寻觅觅,找寻自己的事业目标。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从事过挡车工、保育员、也做过小生意,低得可怜的收入、时间上的巨大付出、家庭的负担,一次次在我的内心产生强烈撞击,生活一度陷于彷徨和茫然。  相似文献   

9.
周常林 《工友》2013,(4):59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涂继钊是咸安区贺胜桥镇花坪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那年暑假期间,经朋友介绍参加了湖北教育学院教授关于剪纸艺术知识讲座。学习归来,他认真细致琢磨、反复实践,经常给老师写信或登门求教。从简单的窗花,到水果、花草、动物,再到人物、故事、建筑物  相似文献   

10.
王梦婕 《工友》2012,(8):17-19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农民工总量已超过2.5亿人,其中建筑工人占17%以上。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学生组成的“安全帽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多年来一直持续关注建筑工人群体的生存与成长,并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喜与悲、苦与甜。这里选取几个片段,介绍您认识几位建筑工人,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农村青年》2009,(7):53-53
打胎 进城务工才一年,我就喜欢上一个女孩,她来工地的时间比我长多了。有天约她骑车去公园玩,谁知刚出宿舍门,她突然想起车好像没气了,冲我说了一句:“先陪我去打胎啊?”天呐,在众目睽睽之下,她就这样毁了我的清白!  相似文献   

12.
若梅 《工友》2008,(6):56-57
没有人喜欢在39度高温下光着身子钻到车底下和"铁怪物"较劲儿,他就更不喜欢了。而且他还很窝气,身上又粘又脏,再加上臭汗横流,他觉着仿如有千万条蛆虫在身上蠕动。他真想骂娘,然后卷铺盖走人。但他没有,他只是挪动了一下身子,好让自己舒服些。  相似文献   

13.
昆明铁路局的职工文艺创作有着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铁路局文联是我省最早成立的产业文联之一。其主力、的职工文艺杂志《红峡谷》至今已刊出27期,培养了一大批职工文艺作者队伍。他们生活和工作在我省铁路沿线及站点。孕育了深入骨髓的铁路情结。 在本期由《时代风采》杂志和昆明铁路局工会联合举办的“昆明铁路局工会职工文艺创作专版”中。这种“铁路情结”又一次得以充分地展现。邓宝山的小说《老温的米轨生活》、李冲的《静静的河湾》。写的都是铁路人的人生故事,他们熟悉铁轨上的每一根枕木。他们的青春和价值。都融进了每一次旗语的挥动之中。诗歌创作方面。张锦堂可谓是铁路作家的代表人物.正如诗人于坚所言:“铁路是他的故乡。他的天堂和地狱。他的生命现场”,也正如夕村所评:“他是少数坚持了铁路题材的诗歌写作。又把这个题材处理得具有普遍性的诗人之一。”其他如陈德忠、黄前文、侯开华、王雅丽等。皆可圈可点。颇具质量。散文的创作同样充满了浓郁的铁路生活气息。读来让人感动和愉快。 衷心感谢昆明铁路局工会对本刊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生活百味     
《时代风采》2011,(4):31
《垭口》/徐俐张天蔚徐俐,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资深主播,以爽利干练的播报风格,在海内外观众中享有较高美誉,并在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新闻事件的特别报道中担纲主持。这  相似文献   

15.
生活百味     
《时代风采》2013,(3):32-32
《邓小平时代》/傅高义 邓小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每一当代中国人的命运。解读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及其行为逻辑.就是解读当代中国,解读个人命运背后的历史变局。  相似文献   

16.
生活百味     
《时代风采》2013,(15):32-32
《论中国》/(美)亨利·基辛格 本书是美国前国务卿、“政坛常青树”亨利·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本书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多年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生活百味     
《时代风采》2013,(6):32-32
《中国2013:关键问题》/吴敬琏 许小年 于建嵘 胡舒立 2013年,中国经济必将面临重大调整,公众有理由期待,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领导班子将会锐意改革。因应着中国的复杂情况,本书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着意于摆事实、讲道理,  相似文献   

18.
生活百味     
《时代风采》2014,(19):64-64
《郁闷的中国人》 中国人的郁闷由来已久。1949年之前,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郁闷白不必说;1949年后,“文革”那个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10年让人们着实郁闷;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没少折腾。现如今人们不愁吃喝了,但苏丹红、牛肉膏、瘦肉精、染色馒头、硫磺姜出现了;学校不包分配了,找工作也要权钱交易;豆腐渣工程频繁出现了,矿难接二连三;物价飞涨了,买房买不起,租房也只能蜗居了……解决了温饱的中国人,又开始郁闷了。  相似文献   

19.
生活百味     
<正>书荐《酥油》/江觉迟2005,一个安徽女子,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来自遥远藏区的一位活佛,被活佛邀请,到藏区救助和教育孤儿。她先坐火车,再坐汽车,再换拖拉机,再搭摩托车,再骑两天两夜的马,再步行翻过大山,才来到一片  相似文献   

20.
生活百味     
《时代风采》2014,(5):32-32
这是一个你所不熟悉的梁思成。他在1931到1948年间,回应激荡世界的现代建筑潮流,和同仁们通过建筑史的调研和写作,构筑起“中国建筑”体系,并积极思考该体系向中国现代建筑转换的可能。而在1949到1959年间,他深陷新中国政治运动的漩涡。为跟上形势,他频繁进行自我否定和改造,有时也将批判矛头指向同道。他的思想历程充满急剧的扭转、中断和切换,到最后彻底迷失。他构筑起的“中国建筑”体系也在任意化的政治潮流冲击下分崩离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