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杜国强 《证据科学》2021,(3):320-332
为应对风险社会的到来,政府需要面向未来与不确定性作出以规制风险为目的的决策.决策应该坚持科学理性与循证思维,以实证的科学证据为基础.作为科学证据证明对象的事实,不仅具有发展性与流变性,且与价值以交错互嵌的形态实现着共存或者连接.科学证据的证据规则有其特殊性.在重视科学证据优点的同时,需要警惕其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必要从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一分为三理论分析与探讨刑事证据理论问题.具体指出现行证据学教科书中采用不当二分法的实例,在刑事证据分类问题中,指出在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之间存在着大量不确定性结论等中介性证据;在刑事证据种类问题中,指出在物证与人证之间存在着大量虚拟证据;在刑事证明问题中,指出刑事证明不仅是认识活动与司法实践活动,还应当是一项权力制约活动.本文具体分析了现行证据理论采用不当二分法的原因,除了一分为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已成固定模式外,在互相对立的关系中滥用排中律是主要原因.本文还运用一分为三理论为中国刑事证据立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科学证据何以可能——兼论常识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证据是诉讼证据的当代特征.它是对常识证据的超越,但超越并不是否定,并不意味着常识证据退出了诉讼舞台.在诉讼过程中,人们优先使用的仍是常识证据.“科学将会将经验常识从事实认定中彻底清除”的断言有所偏颇.科学的发展使科学证据呈现出开放性外延,与此相适应,其内涵应受到较少限制.科学证据由物证、书证等法定证据转化而来,其转化的途径就是在证据的收集、生成、举证、质证环节使用了科学原理、技术和方法.这些环节犹如跨栏赛中的障碍,又如流水线上的过滤器,只有充分发挥它们的协同、制约作用,科学证据的本质属性——科学性才得以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4.
杨敏  李昌钰 《政法学刊》2013,(2):96-106
"法庭科学"萌芽于古代中国,兴盛于近现代西方国家,最终发展成为具备完整科学体系的现代意义上的法庭科学学科。法庭科学证据的应用与发展显然与法庭科学的发展与应用密切相关,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美国司法制度中关于法庭科学证据的证明力、可信度、可采性的分立质疑对法庭科学本身的发展无疑起到鞭策与促进作用。美国法庭科学证据的司法制度以及常用的一些传统与高技术法庭科学证据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理解法庭科学证据标准,对我国法庭科学及其证据的研究与应用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5.
细察证据科学的国际发展状况,统计数字和统计理念似有大幅度席卷证据领域之势.然而,当前的众多法律工作者似乎尚未做好应对大数据时代洪流之势的准备.且不说形式多样的证据类型让其应接不暇,单是接受带有统计理念的的新型证据已让其望而却步.我们并不奢望每一个法律工作者都如同专业技术人员一样,横扫多门类自然科学知识,深入掌握科学证据的理论细节;但是,贯穿于多种科学证据形式之间的通用证据理念与证据适用方法着实值得司法实践者去深入了解,统计学方法便是其中之一.潜藏于证据信息凝练过程中的多元统计分析,适用于证据评价过程中的似然率,以及根植于证据解释过程中的贝叶斯原理……这些看似遥远的统计学问题都已悄然降临至与法律实务相关科学证据报告之中,成为法律工作者必须跨越的阅读门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从循证医学兴起,延伸到循证公共卫生、循证管理、循证教育等众多领域的循证实践理念逐步为各领域高度关注,其基于证据决策的核心思想、多方参与的运行机制,尊重环境、技术及客体需求的特点,对在戒毒工作中如何提高戒毒人员操守率、降低复吸率带来了很好的启示。因此,对戒毒人员的矫治工作需要实现从传统经验型向科学证据型转变,更好地完善和创新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深入推进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建设。一、戒毒工作引入循证矫治的主要依据2008年6月1日,《禁毒法》的正式实施带来了  相似文献   

7.
论科学证据的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官评价科学证据证明力知识不足的问题,正在挑战人类经过不懈追求才拥有的裁判智慧,其根本原因在于科学证据具有不同于其他证据形式的特定蕴含和证据规则。“语义结构与证据功能”的分析方法可以确定科学证据的含义、特征以及宏观定位,这是建构科学证据规则的基础。科学证据的语义、语法和语用分析表明,科学证据是运用具有可检验特征的普遍定理、规律和原理解释案件事实构成的变化发展及其内在联系的专家意见。  相似文献   

8.
科学证据可以定义为运用具有可检验特征的普遍定理、规律和原理,解释案件事实构成的变化发展及其内在联系的专家意见,其主要理由在于可以科学原理在科学证据生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功能,将科学证据分为"科学描述型"与"科学检验型"两类,"科学描述型"不是典型意义上的科学证据。从定位来看,科学证据应属于言词证据、间接证据。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科学证据进行分类,以此加深对科学证据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完善司法鉴定制度是科学证据时代的呼唤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司法鉴定是现代司法证明活动中查明案件事实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现代司法鉴定是司法证明方法进步的结果和体现.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司法证明方法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变.以物证及其相关的鉴定结论等证据构成的"科学证据",应该成为司法证明最主要的手段.物证虽然是客观实在的,但其自身不能直接证明案件事实,需要人们的认识.司法鉴定是人们认识物证的途径.司法鉴定水平的提高可以帮助发现更多潜在的证据.科学技术是司法鉴定的生命.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司法鉴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应与审判体制改革相适应.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应与证据法律制度相协调,既要赋予法官对鉴定结论的自由裁量权,又要对司法鉴定制度进行规范.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应以提供"科学证据"为出发点,需要鉴定人出庭、技术方法标准化和建立行业协会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目前的法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完全形成了"此案"与"彼岸"的两个世界.我们的学术研究不存在缺乏资料的问题,而缺少的是一种科学的研究证据法学问题的方法.对于证据立法运动、法律移植运动和思辨法学,我们要反思和辨证看待.证据法学的发展从方法论的角度看,需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必须关注中国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必须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三是必须从经验和教训的角度出发,发现中国存在的深层问题和制度问题,总结出深层的结构,上升到概念化,从而提出自己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证据科学的要素。本文认为,证据科学必须是多学科的,或者整合性的。如果我们分享彼此基于证据的推理方面的思想和经验,我们都会受益于稳固确立的证据科学。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证据科学的要素。本文认为,证据科学必须是多学科的,或者整合性的。如果我们分享彼此基于证据的推理方面的思想和经验,我们都会受益于稳固确立的证据科学。  相似文献   

13.
李训虎 《法学研究》2010,(2):156-173
中国的司法实践对证据的证明力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呼唤证明力规则、创造证明力规则并实践证明力规则。然而,当下的证据法学界对证明力规则往往持一种简单化的批判态度,其对于证明力规则的理性总结与学理思考相较于司法实务界倾注的努力不相适应。在以证明力为导向的证据法中,证明力规则的产生是一种必然。在证明力规则问题上,中国证据法学者在理论层面缺乏主体意识,但法律条文以及司法实践却显示了相当程度的主体性并保持了韧性。  相似文献   

14.
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将电子数据首次规定为法定证据种类,但电子数据的相关证据规则仍不够完善。我国现有关于电子数据的研究多集中于电子数据取证、鉴定等技术方法,缺少对电子数据证据能力、证明力及证据规则的研究。从电子数据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在电子数据的证据属性,电子数据的鉴真、鉴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加强对电子数据的证据限制问题。  相似文献   

15.
法医学是当前司法鉴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内容广泛,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增加以及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法医学必然会面临许多新问题,对诉讼证据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鉴于此,在法医学领域应建立起循证的理念,通过循证的方式在法医学以及相关领域内寻求最合适的解决法医学实务中具体问题的证据,循证不但能够及时解决法医学领域的现行问题,其对于法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也将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综述了循证的基本理论及其在法医学领域的作用,以及循证的途径、方法、证据的评价,并探讨网络环境下法医学循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循证医学与循证法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证医学已经在医学领域迅猛发展起来,本文在简介了循证医学之后提出了循证法医学的概念,指出循证法医学应该得到重视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Building rapport involves developing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ith another person and conveying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towards that person. Law enforcement officers use rapport-building to help gather information from witnesses. But could rapport-building, in some situations, work to contaminate eyewitness testimony? Research shows that compelling incriminating evidence can lead people to corroborate false accusations made against another person.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rapport-building – when combined with either Verbal or Verbal+Visual false evidence – might boost these corroboration rates. Subjects took part in a pseudo-gambling task, in which their counterpart was falsely accused of cheating. Using a 2 (Rapport: Rapport vs. No-rapport) × 2 (Incriminating Evidence: Verbal vs. Verbal+Visual) between-subjects design, we persuaded subjects to corroborate the accusation. We found that both rapport and verbal+visual incriminating evidence increased the compliance rate. Even when the incriminating evidence was only presented verbally, rapport-building subjects were almost three times as likely to corroborate a false accusation compared to subjects who did not undergo rapport-building.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although there is widespread and strong support for using rapport-building in interviews, doing so also has the potential to aggravate the contaminating power of suggestive interview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8.
唐芳 《河北法学》2008,26(2):122-126
"证据"是证据法学研究的基石。厘清证据的界限,进行正本清源式的研究,对指导证据理论和实践意义重大。对时下证据法学界仍流行的两种证据观"客观事实说"和"经验事实说"进行了剖析,认为二者尽管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证据的某种特性,但都不足以解释我国证据运用的实践,都存在着哲学依据、时空视域以及诉讼价值上无法克服的缺憾,证据概念的内涵急需澄清。在此基础上对证据进行理性界定,认为证据应是包含有证据信息并用于证明事实主张的根据。从功用角度对证据所作的这一定义,能够应对证据理论和实践上的危机和难题。  相似文献   

19.
樊学勇  杨涛 《证据科学》2012,20(1):60-67
法医物证在刑事诉讼中发挥着多种功能,但目前实践中对法医物证的有效发现、提取、保管、检验鉴定及应用的技术规范和证据规则尚不完善。本文从技术规范、诉讼程序以及证据应用的角度发掘法医物证应用的规律性内容,用以指导实践部门提高法医物证的发现、提取、检出的比率以及法医物证在刑事审判中的采用率及证明力,从而较好地解决定案证据的来源和案件事实的认定问题,并避免因法医物证错用而导致的错案。  相似文献   

20.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legal standard of care in Australia for med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has gone through three apparent phases in modern times: the Bolam era, the post-Rogers v Whitaker era, and the current Civil Liability Acts era. It is conventionally accepted that the two shifts linking these phases were a jettisoning of the Bolam principle in Rogers and a return to a modified Bolam principle in the Civil Liability legislation, with the post-Rogers interregnum being a time of a court-imposed standard. This story is somewhat inaccurate. The Bolam test relied more on practice accepted at the time as proper by a responsible body of medical opinion rather than the practice of a "responsible body of medical men". The ability of post-Rogers courts to override medical evidence was more a rhetorical power than an actual one. And the irrationality condition, which reserves the right to override medical opinion under the Civil Liability Acts, is more dependent on sound evidence than the terminology might suggest. It is not so much that the legal standard of care has changed in dramatic ways as that the content of competent professional opinion has evolved as med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have developed. There is greater continuity than is usually granted, throughout the three phases, of the standard's reliance on current best evidence and opinion. This is more easily seen with the advent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