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子迟 《传承》2008,(19):12-14
作为"广西三剑客"的关键人物之一的东西,是文坛新桂军横空出世的标志人物。他以不同凡响的创作功力与个性鲜明的优秀作品,隐喻中充满着一种原初的人性之光。其从偏僻的从村走上最高领奖台的文学剑客之道,从某种意义上是广西文学崛起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
李建平等著的《广西文学50年》出版了。该书首次把广西文学从建国伊始到今天这50余年的发展脉络做了一次系统地梳理和总结。这无疑是广西文坛上的一大盛事。全书把广西文学的发展轨迹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从1949年广西解放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当代文学初创和初步发展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1978年至1989年广西文学全面复苏、发展、繁荣的时期;20世纪 90年代至今的文坛新桂军时期。这一历史分期既着眼于广西文学50年来自身的发展特征与规律,又顾及到了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一文学进程中所起到的不可回避的重要作用,是一种科学、客观、合理的划分。编者在这种科学的划分之下,用大量作家、作  相似文献   

3.
2007年中国文坛状况可以从"80后"作家崛起、自我言说成底层叙事主流、网络文学制度创新、神话重述表现民族志式书写雄心、海外汉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总体评判等角度进行归纳,"80后"作家加入作协、打工文学出现新格局、起点中文网作家群、神话重述三文本、诗歌的行为艺术化、顾彬评中国当代文学等热点事件构成了2007年中国文坛的图谱,2007年中国文坛展现出边缘和主流交汇、中外批评界交锋、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互动、文学新媒介创生的内在发展机理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人民中去"的指示,一年多来,广西作家协会先后组织300多人次到区内外深入生活,收集创作素材,极大地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创作热情,收获巨大,为文学桂军再出发积累了新能量。精心组织,让作家真正深入人民群众中,获得震撼性的感受广西作协规定,获得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12月28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公示了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名单,广西民族大学东西入选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东西,原名田代琳,1966年生于广西天峨,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影视创作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广西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与广西作家鬼子、李冯并称为"广西文坛三剑客"。上世纪80年代,作家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人们除了阅读,没有更多的精神食量可以享用。所以崇拜作家,这是东西想写作的原因之一。东西读的是师专,毕业后要分回家  相似文献   

6.
<正>3月26日,由广西作家协会、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漓江出版社、广西散文学会联合主办的“严风华散文创作研讨会”在南宁举行,与会的40多位领导和驻邕评论家、作家对严风华及其散文创作给予了一致好评。大家表示,20余年来,文学桂军异军突起,其中小说风生水起,诗歌热闹喧哗,散文静水深流。而本次研讨活动的举办,标志着广西散文达到了新高度。严风华现任广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广西散文学会会长,从大学期间就开始  相似文献   

7.
正《没有语言的生活》《耳光响亮》《后悔录》《篡改的命》……自1985年正式开启写作生涯,广西作家东西活跃于当代文坛30余年,以充沛、稳健的姿态为读者贡献了一大批扎根现实、思想成熟、笔法老辣的文学作品。为对东西的创作进行细致的梳理和评价,今年6月18日,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学问》杂志、《作家》杂志、《南方文坛》杂志、《世界文学》杂志及广西民族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东西作品国际研讨会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文学消费观念的转变,饱受争议的"打工文学"逐渐被社会及主流文坛认可乃至肯定。从称谓的改变、成立产业工人作家组织、城乡二元体制下外来青年产业工人的写作探索与尝试、精神引领到主流文坛关注,都凸显出"打工文学"和"打工文学"作家的更新换代。新产业工人文学新潮,也诞生了新文学群体。本文从全国的视野框架中去思考,从文学庞大人群的文学消费基数去考量青年产业工人这一新文学群体,探寻这一新文学群体的来源、身份特征及其草根写作,以证其生命力、社会影响力以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阳秀琼 《当代广西》2009,(20):11-13
60年前,在世人眼中,广西不仅文化封闲而且人才匮缺。如今,这个边远省区却先后涌现了“刘三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印象·刘三姐”等一个个叫响全国的文化品牌;涌现了“中国第五代导演”、“文学新桂军”、“漓江画派”等生生不息的人才队伍。60年后,当我们追溯广西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将不再漠视这片文化沃土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张晓红 《思想战线》2015,(2):149-153
在欧盟"大一统"现实的表象之下,存在着43个独立主权国家,蕴含了43种现实,而每一种现实都意味着无法用欧元掂量和评估的文学表达可能性。欧洲文坛新盟主、移民作家群、学院派、"60后"天才、女性书写这5个文学界面,构成"后时代"欧洲文学的动态景观,呈现了欧洲文学表达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萨拉玛戈的《耶稣之福音书》和维勒贝克的《基本粒子》两个文本链接,用"后视"和"前瞻"两种文学眼光审视欧洲当下现实,表达了作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理想。"后时代"欧洲作家们在寻求文学表达可能性的过程中,重构和解构历史,同时建构另一种"现实",一种独立于物理现实和物质现实的文学现实和精神现实。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     
正"70后"作家作为继"50后""60后"作家之后的年青一代,逐渐占据文坛的主要位置,成为当下文坛上的主角。本刊从今年第一期开始设置"‘70后’作家研究"特别策划栏目,陆续刊发研究这一青年作家群体的文章,以期对这一代际作家进行特别关注,并形成持续研究。当然这也符合本刊立足于"青年"的办刊宗旨。本期所刊发的两篇文章,一是杨新刚博士的《中国70后作家群创作转型管窥》,主要是通过对姚鄂梅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坛,残雪独特另类的创作手法属于中国文学的非主流,并不被普通读者所接受;在国际文坛,残雪却被视为中国当代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被誉为中国先锋派文学代表人物。残雪作品之所以在海外如此流行,在于其人其事其文具有中西结合的鲜明特征,既能让国外读者一窥东方的神秘,又能让其感受到如同阅读西方文学一般的熟悉亲切。作为从三湘大地走出来的中国文学界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残雪现象的产生给如何加快推动湖湘文化"走出去"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董佳 《北京观察》2014,(12):72-75
正从写小说到研究文物,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对沈从文个人而言,把坏事变好事,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倒霉的时候也能做出成绩,可以说无所谓得失。对国家来说,失去一个作家,得到一个杰出的文物研究专家,也许也是划得来的。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有一个人是以"乡下人"自居的姿态,怦然闯入中国现代文坛的。他的作品让那些留洋回来的文学教授跌破眼镜,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1961年美国著名学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其小说高度评价;1977年法国汉学家儒伯开列的四种中文必读书中,只有一本现代  相似文献   

14.
正沧海有涯,诗情无限。盛夏时节,广西作家协会与北海市文联携手吹响集结号,向全国百位名作家发出"向海之约"邀请函。7月25—29日,首批26位来自陕西、广东、海南、湖南、广西等多个省份的作家、媒体人,以文学的名义聚首珠城,共赴"向海之约‘,深蓝’写作"之旅。  相似文献   

15.
叶辛是中国知青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也是中国当今文坛上为数不多的常青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始终关注的是在相同背景下一代人的命运,关注的是人的心灵深处和精神世界。他的探索和追问,赋予了作品以文学的深度、力度和厚度,因而倍受读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6.
黄婷  吴培显 《求索》2012,(12):117-119
"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以文坛生力军的姿态站在了中国当代文坛的最前沿,其中许多作家都经历了创作上的转型。余华、毕飞宇是其成功转型的突出代表。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从否定式创作姿态到建设性的求新求变、从"反传统"崇尚到"立足本土"的意识自觉、从"惯性写作"到超越性的可持续写作等方面。他们秉持恒定而高迈的文学理想,在立足本土的经典情怀与市场化时代大潮的双重选择中寻求到了某种平衡,不断在文化积淀、思想深度以及把握历史和现实的气度上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出版的《十作家批判书》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11月出版 )在文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褒贬不一。我们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 ,更希望文坛摆脱浮夸吹捧的庸俗风气以及各种“自耗” ,也即不利于文学进化与发展的熵效应。如果说 2 0世纪中国文学没有给世界留下多少大师级的文坛巨匠 ,那么我们希望 2 1世纪的中国文坛能够真正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读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为此 ,我们特邀部分从事文学、美学、语言和经济管理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对《十作家批判书》及其相关现象展开讨论 ,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有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8.
《当代广西》2008,(9):59-59
我区作家文崇礼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五十吴歌》,近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这是“文学新桂军”的又一重要之作。 小说以新旧世纪交替为背景,以吴歌官场沉浮为主线,矛盾复杂尖锐,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思想认识极具穿透力,是观察当今社会、思考未来发展、把握人生价值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19.
继所谓“伤痕文学”之后,新时期文坛接着涌起了一股“回归”创作潮流。这股潮流以知青“回归文学”始,至“寻根文学”终,在新时期文坛曾激起强劲的振荡。“回归文学”始作俑者的知青作家,大多曾是带着伤痕走上文坛的。作为共和国特殊的一代,他们在上山下乡的特殊境遇...  相似文献   

20.
同是女性作家,与标榜"新写实"的代表人物池莉、方方不同,也与刻意"私人化"叙述的陈染、林白迥异,毕淑敏一贯以充满人性关怀的视角、扎实的现实主义写作精神、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悲壮的理想主义基调制胜,其作品每每引起文坛和广大读者注目。与此同时,内科医生、心理咨询师、文学硕士、作家、女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