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日本立法者为了满足企业实施以母子公司关系为组织结构的企业集团化经营的需求,降低企业重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加强对企业集团经营的监督,对《反垄断法》、《公司法》(商法)及会计、税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与调整。这些法律制度的调整,使经过六十多年的演变已日趋成熟与完善的日本现行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又暴露出了新问题。为弥补该制度缺漏,强化企业集团治理,日本立法者试图引入多重代表诉讼制度。通过观察及研究日本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制度安排及其调整可以引起我们在进行制度设计与选择时对制度的系统性、协调性及其制度间相互影响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一、日本引入股东代表诉讼的背景 二战之前的日本公司法深受德国商法的影响,实行股东大会中心主义。股东大会不仅 拥有任免董事、监事、审议批准公司决算、公司利益分配等权力,而且拥有对法定权限事项之 外的任何事情的决定权。这就意味着股东大会可以直接干预董事的经营行为。战后,日本 在美国占领下,开始了社会经济的“美国化”。公司立法也不例外。1950年的公司法废弃了  相似文献   

3.
社会责任对德国公司治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拥有浓厚的个人主义或自由主义色彩,而它们社会责任的承担方式与股东权的概念紧密相连。德国公司社会责任的一大特点是在追求公司自身利益的同时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调整其利益关系。而公司的社会责任也根据社会期待而形成,并进一步形成了德国独特的公司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抽逃出资是我国和世界一些主要公司法国家均面临的问题,在股权集中的国家,该问题尤为突出。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抽逃出资从直接抽逃逐渐向隐性抽逃发展,从抽逃公司资本延展到抽逃资本型资产和公司资产。如何规制抽逃出资,维护公司健康持续发展,保护公司债权人和中小股东利益,实现股东资产和公司资产的积极隔离,是公司法需要切实面对的问题。我国在规制抽逃出资问题上,《公司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均有相关规定,但总体而言,对于抽逃出资的构成要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未能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引,规范较为简单,而司法解释列举化的方式也未能应对现实复杂多变的需求。本文正是立足这一问题,以德国公司法为参考对象,研究德国以股东-公司视角为法律关系基础,以资本维持体系观切入,通过分配禁止制度规制股东抽取公司资本乃至公司资产的行为,重点分析了德国分配禁止制度的理论基础、法律关系与实质、构成要件与法律效果,从而希望能够对我国公司法有所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美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拥有浓厚的个人主义或自由主义色彩,而它们社会责任的承担方式与股东权的概念紧密相连.德国公司社会责任的一大特点是在追求公司自身利益的同时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调整其利益关系.而公司的社会责任也根据社会期待而形成,并进一步形成了德国独特的公司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及其近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主要解决投资者如何确保自己得到投资回报的问题(Shlefer andVishny1997)。国内学者对公司治理结构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根据企业理论的合约方法,所谓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关系的一种,涉及指挥、控制、激励等方面的活动内容。换言之,就是借以处理(治理)企业各种合约的一种制度。  相似文献   

7.
日本股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及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机构组成。股东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与执行机构,监事会则专司对经营管理人员的监督职能。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日益分离,日本现代股份公司股东大会的形式化成为必然,相应地董事及董事会则成为掌握公司大权的新贵。资本家便退居幕后,而由作为经营者的董事站到了前台。经营着巨大股份公司、起支配作用的是经营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20世纪是大企业经营者的时代。日本学者西山忠范称之为“经营者专政”。21世纪这种趋向只能是愈演愈烈。而日本公司相互持股制度,在公司内部又形成了一种彼此信任却互不追究责任的制度,更是导致了董事的无责任化经营。绝对的权力衍生绝对的腐败。20世纪80年代泡沫经济中发生的系列丑闻,经营者们就曾受到社会的责难。日本商法不断完善、强化公司董事义务,就在于对董事的权力进行制衡,约束所谓的“经营者暴行”,制止董事权力的滥用,以保护公司、股东及公司第三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周建军 《当代韩国》2008,12(1):54-60
在韩国,1/4左右的公司资产被最大的10个家族所控制。以家族为代表的韩国大财阀、大股东对经济的控制带来了诸如“剥削”和“掠夺”之类的严重问题。作为对大财阀、大股东掠夺小股东的回应,韩国的小股东们通过各种形式集结起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以对抗大股东的掠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卡尔·波拉尼曾经深有远见地指出,无节制的市场迫使社会濒临解体而危及人类社会本身,保护主义的社会反弹正是人类社会对这项灾难的反应。作为一种社会反弹的表现形式,小股东运动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9.
王倩 《德国研究》2014,(2):67-76
德国特殊解雇保护制度保护的对象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特别弱势的雇员,另一类是雇员的集体利益代表。相应地,特殊解雇保护制度实现了两个层面上的功能,对于第一类雇员基于其特别弱势的地位而保护其个体利益,实现社会正义,而对于第二类雇员则是通过对其成员的保护促进雇员集体利益代表机构的设立和正常运转。德国特殊解雇保护的方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限制解除的事由,只有在雇员有重大违约行为或者企业关闭的情况下允许解除,另一种是要求解除前必须获得主管机关或者雇员集体利益代表机构的同意。相比之下,我国特殊解雇保护制度的保护范围狭窄,保护方式也单一。目前在我国工会改革的背景下,最为迫切的是增强对职工集体利益代表比如工会委员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关于公司能否取得自己股份的问题,主要有两种立法模式,一种是规定公司可以取得自 己的股份,以美国为代表:另一种是采取“原则禁止、例外允许”的法例,以法国、德国为代表。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取后一种立法模式,其中又以大陆法系国家为主。之所以规定 公司不能取得自己股份,主要是考虑到公司取得自己股份会产生一系列的弊害:一是为股东  相似文献   

11.
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是股份有限公司中的上市公司 ,由于其所具有的开放性特征 ,使其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众多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公司职工的利益 ,因而 ,确立一套严格的监管体系 ,对规范公司经营行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及有关的附属明细表 ,是公司股东、债权人及证券投资者判断其投资行为或交易行为的安全系数或风险系数的重要依据 ,因而其真实性、客观性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保证公司会计报告及附属明细表的真实性 ,日本在大股份有限公司中设立了一套比较独特的监督机制 ,即在大股份有限公司中 ,除监事会之外 ,还根据《商…  相似文献   

12.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模式的理论分析 (一)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一组联结并规范所有者与经营者和职工之间权利与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 这种制度安排的起因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导致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出现。由于委托代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人的自利性与机会主义倾向,会产生代理人不按照委  相似文献   

13.
公司治理的德国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学新 《德国研究》2005,20(3):44-47
公司治理是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德国的公司治理与英美模式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本文从公司治理的内涵出发,在利益相关者价值观的视野下,将德国及英美的公司治理模式纳入公司治理的一般框架之下.将德国的公司治理视作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的一种机制设计的尝试,主要从制度视角考察德国公司治理的特质,关注于控制权的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14.
曾涛  梁成意 《法国研究》2002,(2):157-168
目前我国的司法界正在进行司法制度改革。借鉴并移植国外先进的制度 ,是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①。法国的诉讼制度在发达国家是颇具特色的 ,特别是其法院制度显得独树一帜。本文在此对法国法院的组织体系予以介绍 ,以求对我国的司法改革有所裨益。一、法院结构在现代法治社会中 ,司法的职能主要是解决争议。争议在法律上一般以诉讼的形式出现的 ,因此 ,以解决争议为职能的司法制度便成为公民个人依法确认自身所享有的权利的实然性的惟一有效的手段 ①。法院就是这一权利实现的物质载体。一个良好的法院体系能以其“穷尽性”和“彻底性”为…  相似文献   

15.
赵菩 《当代亚太》2023,(4):33-70+166-167
国际制度的“武器化”缘于大国利用国际制度以实现本国私利的倾向。它是一国基于对制度收益的权衡,针对竞争对手所采取的一系列国际制度行动。美国为应对中国崛起实施的国际经济制度战略进一步彰显了国际制度“武器化”的趋势。自美国对华态度从“接触”转为“竞争”以来,奥巴马、特朗普与拜登三任美国政府在“竞赢中国”这一相同战略目标下选择了迥异的国际制度行动。这种差异缘于他们权衡个人选举利益和国家战略利益之后所形成的不同制度战略偏好,进而塑造了其能够实现自身目标诉求的有效方略。奥巴马在较小选举压力下能够着重追求战略利益,全力推动旨在“规锁”中国的TPP谈判;特朗普发动的对华“贸易战”是选举利益主导下以制度破坏方略对中国进行的直接打击;拜登试图在选举利益和战略目标之间保持平衡,从而创新国际制度,利用制度组伴方略推出IPEF这一区域合作架构,在最大程度上保全自己选举利益的同时选用新型“制度武器”助力同中国的战略竞争。  相似文献   

16.
德国示范确认之诉以加强群体性法律保护为目的,是一项全新的民事诉讼类型。其在本质上属于确认之诉,但具有示范性效果。它只能由特定的有资格的机构提起,受损害的消费者可以自主决定是否登记参与这一诉讼。这既有利于消费者集体主张权利,也保障了其自主决定权。然而,这一制度在适用范围、主体限定和两阶段诉讼模式等方面暴露出不足,受到批判。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但在适用前提、起诉主体和登记管理系统等方面,确有必要学习借鉴德国示范确认之诉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祥松 《当代亚太》2002,(11):18-21
90年代以来,日本公司治理结构发生了演变.主要是减少了法人之间的交叉持股,注重发挥机构投资者股东的作用;加强证券市场对公司的治理;削弱了主银行对公司的控制;改革董事会制度,引入外部董事,导入股票期权制度等.这种演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近十几年日本经济的持续萧条以及全球性市场竞争的加剧.  相似文献   

18.
日本农协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的农协在农产品的流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蔬菜、水果、肉类等占全国总流通量的50%以上,在大米的流通中更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了解日本农协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对促进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体系的发展,也许会起到他山之石的作用。下面就日本农协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作简要阐述。一、日本农协组织的性质日本农协全称为“农业协同组合”,是农民为维护和实现其自身的经济利益按照平等、自愿、互利的原则而结成的经济合作组织,在现代经济的活动中,农协是一个在一定法律规范和社会规范基础上形成的代表农民利益的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9.
香港的破产制度于印辉,卢欣一、香港的破产立法及实施概况香港的破产制度包括自然人破产和公司强制清盘。对于自然人破产,1932年颁布了破产条例,即香港法例第六章,该条例是依据英国1914年的破产法制定的。对于公司破产,1933年颂布了公司条例,即香港法例...  相似文献   

20.
陈雯君 《德国研究》2004,19(1):41-45
本文在对德国民事司法改革情况分析的基础上,从司法改革理念和司法改革实务两个层面对我国的司法改革进行了思索.我国在诉讼制度与诉讼程序上与德国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德国民事司法制度改革对我国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