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罗贤娇 《理论建设》2020,36(3):37-43
现代化"中国方案"是指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以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为目标,在应对现代化过程中人类共有问题时所形成的一整套战略、策略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是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先辈们前赴后继地一次又一次的试错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这个过程先后经历了从中国现代化的"西式方案"到中国现代化的"俄式方案"再到中国现代化的"中国方案"的历史演进。它是在成功解决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目标与中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现实国情、直接过渡与迂回过渡三对矛盾的实践过程中得以生成的。  相似文献   

2.
搞"特区"试验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探索方法.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作为革命时期的"特区",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为现代化建设和祖国和平统一做了成功探索.这些探索的理论和实践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最初可追溯到"中国特色",以后又依次经过"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后演变成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既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程的理论总结,又是一系列慨念演变的逻辑必然,还是党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概念总结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高校"两课"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加强"两课"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规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两课"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软硬件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重中之重.化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三农"问题,一要使农业与国际接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置农业发展的终端于国际市场;二要着眼于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要多途径地全面地促进农民的现代化;四要在"三农"视阈外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基本要求.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新发展,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融为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7.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针对姓"资"、姓"社"的争论,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及时解答了当时存在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困惑,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了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20∞年初,江总书记立足中国现实,放眼世界,从党的自身建设角度,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适时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虽然"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个代表"思想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但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所以,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整体,有着内在的关系.本文试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考察他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张雪梅 《求实》2001,11(5):21-24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论断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从而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共产党的信赖,就应该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当代社会主义运动中的"败"与"不败"、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上的差距、当代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之间的吸收借鉴以及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理论所必须注意的方法论和方法论原则等五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成为中国的两大社会追求.这两大追求本是矛盾冲突的,但历史的发展又愈益要求它们联系在一起.这样,"社会主义"和"现代化"之间不断强化的张力,驱动着二者不断走向统一.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社会的主导性追求经历了由"现代化"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深刻认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追求这种统一而经历的曲折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所具有的伟大意义,从而提高和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10.
苏伟 《探索》2003,(6):4-8
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形成了一个体系,其中颇具特色的,就是"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并举的建国战略"思想、"速度与规模并举的经济发展赶超战略"思想和"以农轻重为序、工农业同时并举的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思想.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将对立统一学说应用于经济建设,非常强调"并举"即"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历史地看,上述战略思想是正确的,指导实践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处在探索过程中,因此,在实施这些战略时,有时出现了战术性错误,有的还发展成为全局性的错误.然而,从总体上讲,上述战略思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有着重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确立为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求全党把这一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要树立"三观".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一定历史阶段全局性的奋斗目标,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是对"三个代表"要求具体的、历史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充满勃勃生机的体现.江泽民总书记的"七一"讲话通篇贯穿理论创新的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又一新的重大发展.学习和研究江泽民"七一"讲话的理论创新精神,对搞好党的建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架大致可以分为"总论"和"分论"两个部分.总论为共产党执政规律论.这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部分和中心.它主要是强调治党.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因此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自然主要是围绕执政的经验和规律的总结,由此引申出分论.分论为先进生产力代表论,先进文化代表论,根本利益代表论.它主要是强调治国,即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即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应该起到的领导作用.这个理论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治党为中心,以治国为目的,治国以治党为前提,治党以治国为归宿.两者是互为条件,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是科学发展现的本质和核心.本文主要从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视阈出发,论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反思和校正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成果,它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我们党的执政理念;阐明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辩证统一,它完整、正确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科学性的一面;揭示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从现实出发的变革现实的历史活动,表明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克服困境与束缚的漫长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之初,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它的提出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回答了"为什么要解决'三农'问题和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这一基本的理论问题,对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领导干部是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和中坚力量,基层领导干部,特别是企业领导干部,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责任更为重大.因此,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强化"五种"意识.  相似文献   

19.
进一步深化对中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认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关注的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大前沿问题.中国道路的基础和源泉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次革命"的改草开放;中国道路的本质和精髓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做好"结合"的文章;中国道路的主题和目标是顺应时代潮流实现中国现代化;中国道路的价值和意义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强大活力.中国道路的拓展正在不断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制度成就.  相似文献   

20.
从政治学的视角切入"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争,以及两者对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和途径的争论,可以发掘其立论的共性,并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模式,对中国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路径模式做出基本判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模式,可以归结为"现代化--民主化--制度化"的逻辑过程,其中民主化包括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两重面向.对于中国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路径模式,可以做出三个层面的基本判断.其一,现代化的价值基础:社会主义;强调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同时又必须坚持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其二,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现代化--民主化--制度化"的逻辑过程;这一逻辑过程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正确选择,其内涵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其三,现代化的组织载体: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没有确凿可靠的组织载体,上述现代化的价值基础和路径选择都无法落实,而从实际出发,这样的组织载体只能是中国共产党,从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则为改革后的中国现代化模式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