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像万花筒一样,组合成形形色色的压力,给我们的身心造成了沉重的负荷。网络新鲜事物——“发泄吧”应运而生!披上一件ID外衣隐身登陆发泄吧,就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不快尽情宣泄,听起来很是美好!可是,还得注意分寸,毕竟我们得接受现实世界的道德和法律约束。  相似文献   

2.
调适心理压力,一是靠自己,即转变观念、调整心态、释放压力;二是靠组织,即加大对领导干部的人文关怀、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等。从领导干部本人角度,最关键的是要学会放下,即看轻官场的“得”与“失”,正确对待名誉与地位。  相似文献   

3.
“牛皮癣”     
我说:“拿上照相机,出去走走。”妻子问:“拍什么?”“我想写一篇文章……”“写文章还要配照片?”“不拍照片,人们会不相信的。”“不至于吧……”“不!这次如果不配照片,人们肯定不信。”妻子拿上照相机,半信半疑地跟着我往外走。  相似文献   

4.
一位教育学家的忠告——孩子成长的环境不一定要多么“豪华”,关键是看这个环境是否适合他。孩子自身的需要才是成才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和内在动力。否则,外部强加的压力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人格的畸形。  相似文献   

5.
服刑人员改造社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人们的社会认知偏差,会增加服刑人员服刑期间和刑释后心理压力,影响其改造和再就业,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此,既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人们的社会认知偏差,释放服刑人员心理压力,使其积极改造;又要认真分析服刑人员的犯罪动因和反社会行为,培养其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使其释放后能身心健康地融入社会,并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他们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筱剑 《政府法制》2005,(20):24-28
这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官场现形记”,一部由一位“问 题官员”倾力“编排”的独幕剧,荒诞而离奇。它提醒人们,在当今法 治社会,面对个别官员贪污受贿手段越来越隐蔽、狡猾的态势,要 揭穿贪官画皮并使其受到惩罚,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7.
难忘的选择     
办案,有时会遇到重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实事求是,依法办事是很不容易的。下面记下我一次难忘的选择。 一九六六年八月十七日上午,天阴沉沈的。约九点钟,乌压压的一群人举着红、绿小旗,喊着“打倒’的口号,冲进了市高、中级人民法院办公楼。很快,他们就在法院礼堂里召开大会,把我揪到会场,诬陷我“为地富翻案”、“逼死人命”、“罪恶滔天”。他们把侮辱人格的高帽子扣在我的头上,把几十斤重的八块整砖用铁丝挂在我的脖子上,对我拳打脚踢,要我承认“邓庆福案件没有问题”。批斗了一天,我的回答只一句话:“要我说邓庆福案件没有问题,除非我死了。”关  相似文献   

8.
赵菁 《中国律师》2001,(6):72-73
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听到许多人评论说“当官的可惹不起,他们的权力大得很,他们手中可是有特权的。”看来,在相当一部分群众的头脑中,存在一种思维定势,认为行政机关是有“特权”的。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事实果真如此吗 ?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特权,简言之,即特殊的权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指违反了法律的规定而不需要承担责任。行政机关具有权力,然而这种权力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认为的“特权”。   要说明两者的差别,首先就需要弄清权力的含义。古往今来,权力的定义数不胜数,人们对此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  相似文献   

9.
陈璇 《法学》2022,(11):74-89
司法实践中涉及危险接受的大量案件表现为,被害人因为自保本能、义务命令或者伦理要求而承受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并在这种压力的驱使下实施了自陷危险的举动。在此情况下,能否以及应当在多大范围内认定被害人是自愿接受风险,是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而学界鲜有问津的难题。欲体系性地建构自愿性的认定标准,需要以心理状态和社会价值这两个视角为支柱搭建分析框架。首先,只有当被害人的心理压力源自行为人所引起的某种法益冲突时,它才可能具备排除自愿性的效果。其次,根据举“严”以明“宽”的原理,当被害人的心理压力已经达到足以排除期待可能性的程度时,可以直接否定危险接受的自愿性。最后,当被害人为了保护生命、健康以外的其他法益而自陷危险时,需要综合其自危行为保护的利益、行为方式的合理性等因素,具体地确定自危行为是否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监狱学刊》2010,(2):45-45
马国川在2009年7月27日的《经济观察报》上著文《通过改革释放社会压力》说,当前,要想彻底化解社会矛盾,不能仅仅依靠“群众大接访”、“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等方式。这些只是一个战术层面的办法,我们需要的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1.
警察的职业心理压力及其自我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平时期,警察工作是一项风险系数大、极富挑战性的压力密集型职业.这对基层和第一线的警察来说尤其如此.因职业特殊导致过度压力直接损害了警察的身心健康,严重影响了警察潜能的发挥,从而大大降低了警察队伍的战斗力.为此,警察的职业心理压力及其对警察素质和警察战斗力的影响问题已引起世界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而在我国的警察管理中,它却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提出“从严治警”、“向素质要警力”的要求以后,它更应该引起警察本人及其警察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围绕提高警察素质和警察战斗力的问题,探讨警察职业心理压力的产生,它对警察战斗力的影响,以及警察自我驾驭它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12.
1994年河南洛阳市府大楼里,曾发生了一起诽谤案。当一封封署名为“洛阳市县区及厂矿企业单位”、“市直机关干部”,声称“洛阳人民强烈要求迅速查处市计委主任腐败行为”的匿名信。发往省纪委等部门后,经洛阳市纪委、公安部门联合调查,检察机关决定对要官、要党票遭批评抵制,便把一己泄愤之欲,强加在洛阳市人民头上的匿名信杜撰人、原市计委干部李瑞卿等人依法逮捕并提起公诉。人民法院一、二审对被告人均作了有罪判决,传媒作了披露。现在,盐城市府大楼里,也发生了一起诽谤案。两案比较,后者将会引发出人们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一道难题     
美国前总统林肯,他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有一次考试,老师问他:“你愿意考一道难题呢,还是考两道容易的题目?” “考一道难题吧。” “好吧,那么你回答,”老师说,“蛋是怎么来的?” “鸡生的呗。”林肯答道。 “鸡又是哪里来的的呢?” “老师,这是第二个问题了。”林肯非常认真地说。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4.
“部门法理论基础”析要——兼及当前行政法学同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门法理论基础”析要———兼及当前行政法学同类问题●孙笑侠部门法理论基础并不是在每个部门法学科中都受到关注。当我国行政法学界在讨论行政法的理论基础时,人们不禁要问:是不是任何部门法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人们完全可以怀疑任何部门法都有必要谈“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几年前,身居各种职位的“官们”热衷赶时髦逐潮流,竞相开起了小车,并被作为一种时尚备受青睐。如今,这些“官们”突然来了360°大转弯,纷纷弃证不再开车。那么,透过这表层的迷雾,人们不禁要问:  相似文献   

16.
李炳银 《中国监察》2009,(12):62-62
这两年里,尽管发生了不少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是,郑筱萸一案在人们心中留下的记忆和追问并没有消失。而在郑筱萸之后,又出现了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等一些大大小小的腐败案件,真有人“不怕杀头”而“前腐后继”。这样的现象着实令人堪忧,人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怎么了?  相似文献   

17.
田文昌教授所讲的《法庭辩论技巧》(下称《田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很值得一读的文章。但是,笔者认为《田文》在谈技巧的同时带有泄愤的感觉。从《田文》所举的一个行政案上看(1997年第2期第38页倒数第4行),“田”一审胜了,二审败了;但做的不服,败中认为有“理”。这只是一个标准问题,这里不讨论。要说的是《田文》在举例子的过程中泄愤的同时有贬低对方之嫌,这不符合一个学者或一个律师应有的作法。试看:一、对方代理律师举出“贼进了屋,还非得等他拿了东西才能确定是贼吗?”对这一提法,伯文泻道:“对于这种无知的比喻”、…  相似文献   

18.
在古希腊山的岩石上刻着这样的几句话:你想变得健康吗,你就跑步吧;你想变得聪明吗,你就跑步吧;你想变得美丽吗,你就跑步吧。这段话已经成为人们寻求健康的至理名言。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每个人都想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如果说“跑步”是变得健康、变得聪明、变得美丽的“金钥匙”,那么“向人请教”就是你通往成功的开山斧,在你没有学会弄懂之前,首先要学会向人请教。  相似文献   

19.
一位刚刚走上律师工作岗位的青年朋友问我:“从你的实践经验看,律师要做好辩护工作,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我回答他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敢于依法据理力争。第一要依法,第二要据理,第三要敢争”。我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六年从事专职和兼职律师工作,经手过成百件刑事案件。“文革”以后,由于工作变动,直接经手的案件不多,有时听过别的律师的辩护。从我的亲身体验来说,一个律师要做到上面所说的三点,并不是很容易的。拿“依法辩护”来说,这应该说是对一个人民律师的起码要求,是不难做到的吧!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尽然。记得一九五七年秋  相似文献   

20.
第一部   唐 李林说:“你总不会疑心我在这茶里给你投毒了吧?唉,有时候这人呀,认识了还不如不认识呢!唐,你说,如果我们从不认识,你会把那案子跟我联系起来吗?”李林的话让我的脊梁骨感到阵阵发冷。李林这是要先发制人吗? 我沉住气,装作翻书的样子问李林:“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唐,你看这四根茶叶,就好比四个人……” “哪四个?” “你、刘柳、我。我们是浮在上面的这三根。” “还有一个人呢?” “那个人我也不认识,可能就是沉在杯底的那一根吧?” “哦,这比喻实在是新鲜!我想听你给我解释。” “你看吧,这四根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