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个伟大思想家,其最大特点是将“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墨子思想的内容很丰富,涉及到政治、伦理、宗教、哲学等,但都是围绕着“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一核心展开的。墨子的“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实际上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是当时小生产者的意志、愿望和要求。他由此出发,首先,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宣传“爱”和“利”的平等观念,反对奴隶主贵族和地主阶级的强欺弱、富压贫、智骗愚的行为及其造成  相似文献   

2.
墨子学说的宗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其十大主张是相互关联的,为了给庶民百姓谋福利,在当时以《天志》观念积极推行,强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百姓之治",是天的意志。其中一项重要的內容,就是"节葬"。这既是墨家学派推行革新社会政治制度的內容之一,又是求得国富民足的有力措施。墨家主张节葬的同时,也倡导祭祀。这在《节葬》《明鬼》《天志》等篇中作了深刻阐述,是有历史进步性的,对现代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应知利之害     
利之利,人人明白;利之害,未必都晓。明朝有个官员,因贪污受贿,事发后跳楼自杀。朱元璋说:“彼知利之利,而不知利之害,徒知利而不知爱身,人之愚孰甚于此。”利者,利益,包括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老子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爱利之心,人皆有之,自古而然。然而,爱利由贪污受贿而导致自杀身亡的地步,可谓  相似文献   

4.
蔡建军 《奋斗》2020,(2):79-79
“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这是《吕氏春秋·慎行》文中所言,说的是君子谋事做事考虑的是道义,小人想事处事谋求的是利益,结果反而不利。古人经世箴言,至今应有警示。身处现代社会,我们不必谈“利”色变,但共产党人谋求的利,不是个人私利、家庭小利,而是天下祥和、百姓幸福。这种“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名利观,正是无数共产党人舍个人之利、兴国家之业、求民族之荣的精神火炬。  相似文献   

5.
刘志刚  林爽 《世纪桥》2014,(12):69-70
墨子,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与孔子并称为"贤智",其思想可总结为"十论",而其中的"兼相爱"、"交相利"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的道德理想。他的这一道德理想延伸至今日,体现了一种平等、友爱和集体的意识,这对于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墨子"兼相爱"、"交相利"思想的简单梳理,明确其对于平等观、友爱观及集体观的表述,浅谈墨子的道德理想对于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经典语录     
正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春秋·墨翟《墨子·兼爱中》)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战国·荀况《荀子·成相》)举才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是以方不济务,奸无所惩。(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  相似文献   

7.
李金山 《理论学刊》2006,(10):95-97
孟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皆是孔子仁爱思想的发展与流变,两者都从孔子仁爱思想中汲取了营养,与之有着一脉相通的继承关系;同时三者又存在着彼此的差异并体现出各自的特征,这种差异和特征概言之便是孔子重“泛”、孟子主“亲”、墨子贵“兼”。孔孟仁爱思想不可笼统地视为等差之爱。在一定程度上,与孟子比较,墨子的兼爱更接近孔子仁爱的本旨。  相似文献   

8.
包家新 《探索》2006,(3):180-183
墨子的治国法律思想主要围绕着平乱求治,欲构建秩序社会。文章从四个方面对之进行了阐述。一是从法哲学层面分析社会动乱的总根源是“不相爱”、“罪生于别,乱息于兼”,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方案;二是从礼法制度层面分析社会动乱的原因是“异义”、“无政长”,提出“法天”、“尚同”、“明鬼”的社会控制三法,维护原始宗教信仰,建立强力政府以“一同天下义”;三是从吏治层面分析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为政者不贤达,提出创建“尚贤”为政的新社会秩序;四是从法的价值取向“利民”角度分析社会动乱的原因是民之“三患”,提出“强力非命”治“三患”的民生论。  相似文献   

9.
孔子和《论语》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响。"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当代诠释,能够在化解单极世界、消除"中国威胁论"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论语》"罕言"利,但并非不言或否定利,只是强调一切之利皆当"义之与比",追求以正当合义的行为获得财富、摆脱贫贱。《论语》"叩其两端"、重视德治教化的方法和思想,为构建当代先进的道德文化而"化成天下"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和价值观的参照。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就是以不断地对元典进行重新诠释的形式展开的,当代的《论语》诠释也必须与时俱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的诠释转型,为当代社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0.
墨家创始人墨子的人学思想非常丰富并呈现出与其他学派明显不同的特点。墨子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在于对生命个体存在的肯定 ,而“赖力”论是其思想基石 ,“兼爱”则是墨子人学思想的具体展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对消费进行了科学的分类,深入探讨了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深刻分析了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度消费观。马克思的适度消费观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与消费进行深度剖析而得出的科学结论;中国古代墨家从"兼相爱、交相利"的功利伦理原则出发,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主旨,主张节俭、反对浪费,亦提出了合理消费的理念。二者"生长"于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且在时间、空间上均相去甚远,却在消费问题上得出了如此相似的结论。尽管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但马克思的适度消费观与中国墨家提出的合理消费理念对认识当今消费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享利与任患     
《党建》2013,(6):8-8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语出苏轼《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命不允诏》。其意为:享受世间之利,则应当承担天下的危难;获享世间之乐,  相似文献   

13.
黄蔼 《湘潮》2015,(1):34+39
墨子的《非攻》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军事伦理思想。墨翟不是简单的和平主义者,他主张"非攻",却不反对"非战";他支持"出诛",更讲究"备守"。从其价值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他的军事思想是以"兴利除害"基本道德原则为指导,以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社会永久和平发展为目标而提出的军政方针。  相似文献   

14.
《求是》2010,(17)
<正>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德"的作用,提倡修身养性、重义崇德,并把修身正己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厚德载物"、"德行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相似文献   

15.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逐利是"经济人"的本性,官员也不例外。对于官员而言,贿赂是其不正当  相似文献   

16.
正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在《原君》中指出":后之为人君者……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古代权力中枢将天下视为私产,而地方官只是他派到各地的"牧羊人",异地为官的避籍制度根本目的,在于提防牧羊人偷羊。虽然避籍制度对防范地方官腐败、防止地方势力坐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制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封建政治的弊病,有时甚至起到了反作用。避籍制度是如何失灵的?当下应该怎么反思其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本刊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于建嵘,国务院研究室中国言实出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的伦理道德中,义利问题是思想家们争论最多也是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墨子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尚利贵义,义利合一。当前中国诚信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割裂了"义"与"利"两者之间的关系,过分求利而忘义。研究墨家义利思想,可为解决当代中国诚信危机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倡人文精神,培育核心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打造心灵的归宿。人文精神源出古典,《易·贲卦·彖》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唐孔颖达《正义》解作:"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礼乐教化可谓是中国传统社会自蒙昧走向文明的通途。在当今科技文明社会提倡人文精神,是否依然具有意义呢?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9.
原文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  相似文献   

20.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说"和为贵",墨子说"兼相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