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公民导刊》2011,(1):16-17
曾经,"灰、黑、黄、昏"短信一度泛滥,人民群众深受其害,舆论和媒体广泛报道谴责,中央领导对社会上不良短信的负面影响高度关注,对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扭转局面寄予厚望。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发挥手机新媒体的作用,抢占手机领域先进文化阵地,中国移动大力推广红段子短信文化,使红段子成为健康向上的短信文化风尚,净化了手机文化环境。于是,中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为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先进文化引导广大群众,上海支部生活编辑部和浦东新区潍坊街道共同举办“潍坊杯”手机红段子征集活动。活动时间为2012年5月至12月。红段子要求原创,字数在140字以内。  相似文献   

3.
张丽娜 《重庆行政》2010,12(5):57-58
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手机普及率的迅速提高,手机短信越来越受到众多人的青睐。对于这一思想文化阵地,健康正确的东西不去占领,消极腐朽的东西就会大行其道。重庆市开创的"传箴言"活动,就是用"红段子"抵制"黄段子"、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     
<正>随着社会的开放,以及民主参与的兴起,作为网络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政治段子,不仅深刻反映着民众对各类政治事件的看法,也蕴含着复杂的社会政治心理。网络政治段子本身就是政治文化,其简短、诙谐、锋利、反映现实等特点与青年文化反现实、反传统,甚至破坏性的特征高度契合,传播网络政治段子已成为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本期的三篇文章,从网络政治段子的定义、性质、理论基础、功能,以及青年对网络政治段子的态度等方面做了深入的分析,明确指出,在对待各种网络政治段子的态度上,更多  相似文献   

5.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新媒介的孕育进程逐渐加快。"网红"作为互联网背景下兴起的一个群体,使得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得以高效发挥。微博方言网红不仅可以实现自媒体式的内容传播与娱乐互动,还可以藉由方言文化、内容构建、粉丝经济实现城市文化的跨区域、跨平台传播。从微博传播媒介角度切入,以大连网红典型个案王博文的微博为个案研究对象,采用综合运用词频分析、数据统计分析、微博可视化传播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其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和受众范围以及传播效果,并提出方言网红与城市文化传播之间的互动路径。研究发现,方言网红微博的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形象的构建,受众评论所呈现的价值观、地域认知对城市文化形象亦有影响,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本土自媒体网红渠道,通过议程设置等深度合作,主动提升城市形象,实现文化强市,带动城市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事人     
《创造》2010,(2):16-16
汪洋:新春“红段子”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广东省省长黄华华通过广东移动红段子平台向广东200多万网络就业创业人员发送“红段子”新春寄语,祝愿大家新年在网上淘到金、掘到金,就业结硕果,创业能成功。“红段子”说,浩瀚网络海洋蕴含无穷宝藏,等待有志有心有才者挖掘。希望大家抓住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和网络产业新业态兴起的好时机,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难大而退缩,努力在虚拟社会中就业创业谋新业、创意创新创财富,打造实现自我价值的“梦工厂”。  相似文献   

7.
正网红,即网络红人的简称。从早前的"芙蓉姐姐"、"犀利哥"等草根网红,到微博上各种拥有高颜值、做着电商生意的网红,再到以papi酱为代表的视频网红,网红在网络的放大效应下似乎变成了一种新的营销模式。随着更多网红的涌现,各种可变现的商业模式出现,网红经济也应运而生。2016年3月,《互联网周刊》公布"2015年中国网红排行榜",囊括了段子手、视频达人、广告人、演艺模特  相似文献   

8.
目前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网络成为民众特别是青年获得与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网络政治段子文化的兴起与繁荣一方面反映了在实现民主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网络传播的受众不但是信息的"生产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消费者",网络政治段子是公民表达政治诉求、评论政治的直通车,有益于推进公民政治参与。公民尤其是发言权较少的青年的利益诉求表达途径有限。网络政治段子作为情绪的宣泄渠道,缓解了社会矛盾冲突。其次,网络政治段子是现代社会大众实现政治互动的好途径。再次,透过网络政治段子能够监测公众对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等的看法,有利于掌握和控制舆情。网络它是政府监测公众舆情的放大镜,网络政治段子的负向功能也不容忽视。一是存在着政治传播上的隐患。二是对大众传播行为存在负面影响。片面的想法往往引发阅读者特别是思想活跃的青年群体的极端思维特别值得警惕。网络政治段子在为包括青年在内的全体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载体的同时,也难免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访谈研究通过探究青年对于网络政治段子的认知与态度,归纳网络政治段子青年关注群体的基本特征,分析网络政治段子的传播对其社会认知、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年作为网络政治段子的最重要受众群体,网络政治段子传播已成为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新形式;在对待各种网络政治段子的态度上,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其娱乐性,享受背后的社会民主氛围,并期望就此表达自己的各种政治观念和需求;网络政治段子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影响力,特别是负面影响是极其有限的;加强民主化建设,保障青年的言论自由的同时对网络政治段子加以引导,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代青年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与家人去朋友家作客。饭后,朋友说了一段教人保持晚节的“段子”,在场的两家人,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此景勾起了我关于“段子”的思考。“段子”实际上是民谣、笑话和顺口溜之类的民间创作,古已有之,源远流长。而传播  相似文献   

11.
《协商论坛》2014,(12):29-29
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以及以微信、QQ、微博等互动交流软件为主要平台的手机信息的传播,以其来源广泛、形式多样、涉及面广、传播快捷、便于交流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人们乐于接受、广泛采用的社交平台.这些平台在给用户带来方便和快乐的同时,在其传播的信息中也经常出现一些“俗段子”“黄段子”,甚至是诽谤他人、造谣生事、诋毁攻击的“黑段子”,它们传播的是一种不健康的文化、不积极的思想、不和谐的声音.由于一些群众缺乏警惕性,甚至觉得有趣,都在竞相转发,致使此类信息迅速扩大传播范围,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成了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2.
知识网红以准确把握受众的知识服务需要、充分尊重受众的学习主体地位等为出发点,打造"优质内容+独特人格魅力"的知识传播新模式。思政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传播思政知识、渗透思政观念的教育活动,与知识网红的知识服务有许多共通之处,但在网络关注度、影响力等方面却远远不如知识网红。所以,可以借鉴知识网红的知识输出和价值传播模式,推动思政教育思路、内容和话语创新,打造"知识网红式"思政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早上,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胺奶,吃完开锦湖轮胎的车去上班。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石膏豆腐。回到家,吃个增白剂加柠檬黄馒头……”这个段子近期被广为传播。  相似文献   

14.
洪浩 《创造》2007,(5):9-9
最近一期的《人民论坛》刊文指出,如今,正悄然出现一股庸俗、消极、颓废的文化暗流,侵蚀着干部队伍的风气.诸如庸俗下流的"段子"文化、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敷衍塞责的"号子"文化、奢侈糜烂的"杯子"文化等等,这些现象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5.
“亲爱的朋友,当你使用一双不起眼的卫生筷时,整片的森林在被砍伐而变成荒漠;当你使用一个小小的塑料袋时,也许这个世界将成为一个白色的垃圾世界”……这虽是一条倡导“绿色”生活的短信,却是典型的“红段子”。  相似文献   

16.
《上海支部生活》2014,(7):62-62
海上著名画家、古书画鉴定家劳继雄精品画展,将于2014年碉18日在红蔓堂举行。本次画展由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上海总部、红蔓文化传播(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红蔓堂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展期至7月25日结束。  相似文献   

17.
侯玉良 《半月谈》2004,(21):75-75
在一些公共场台中讲黄段子已成一种风气,少数官员在酒席上趁着酒劲儿,当着异性的面,轮流述说各种色情味十足的黄段子,并对此津津乐道.说什么:黄段于也是一道菜,没有这道风趣菜,这酒喝起来就没味道。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文化传播与我国文化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文化传播是高技术化、全球化和实力化的传播,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力量。西方某些发达国家运用先进传播手段对我进行文化渗透,使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国家信息与舆论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坚持积极的文化传播战略,加强党对文化传播的宏观控制力,增强中国先进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力,有助于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精神与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9.
网络政治段子阅读、转发和传播已成为当下青年十分重要的政治参与方式之一。网络政治段子不仅折射出当代青年对国际国内各类政治事件的看法,而且蕴含着青年复杂的政治心理。本文通过对收集到的青年关注度较高的四大网络平台的324个网络政治段子的文本分析,发现当代青年网民政治心理呈现出三方面特征:一是政治认知的内容全面广泛且侧重明显,且观点有一定的主观性;二是政治情感丰富,拥趸与反感、赞赏和讽刺并存的同时,解嘲和反讽成为主流;三是政治动机较为清晰,以青年网民的政治利益诉求为主要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论新媒体视域下民族文化的当代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民族文化为视角,关注新媒体的突入为亚文化及其传播领域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展开对"现实的传播困境"、"交互性的回归与拓展"以及"全媒体传播形态"等方面的分析,试图对新媒体背景下民族文化在传播领域的生存与博弈予以讨论。最终指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式发展路径有益于克服主流文化均质、引导群体传播实现"微繁荣",由"天下大同"到"美美与共"再到"时代共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