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普什图族人也称帕坦人,是一个跨国民族,主要以部落的形式分布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两国的边境。这里地形复杂,战略地位重要,宗教影响巨大,成为恐怖势力的藏身之处。“9·11”事件后,这里恐怖活动频发,其中在巴基斯坦一边还发生了绑架中国工程师的人质事件。普什图民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巴基斯坦普什图部落区为什么会成为恐怖势力滋生、活动的基地?本文将对此作一介绍。一、部落区概况(一)部落分布。跨居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普什图族人是两国的主要民族,总人口2749万,其中巴基斯坦境内有1639万人(约60%),占巴总人口的11%①,阿富汗境内有…  相似文献   

2.
杜军 《南亚研究季刊》2022,(2):19-34+156-157
阿富汗的政治演变与部落社会密不可分。部落缔造出了阿富汗近代首个以普什图族为代表的部落制国家,同时开启了阿富汗民族国家构建的历史。不论是君主制、共和制,还是塔利班时代,均可看到部落体制对阿富汗社会变迁和国家治理产生的影响。部落与不同时期的国家政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二者常常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虽然长期遭遇战乱,阿富汗的部落至今依然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本世纪初,阿富汗在内外力量的主导下开启了国家重建和民族和解进程,部落因素仍不可忽视。随着阿富汗局势的演变,受部落影响的塔利班实现了自我变革以及再度崛起,与此同时,部落也留下了深刻的塔利班烙印。历史反复证明族群与部落是阿富汗社会的核心纽带。塔利班再度执政后凝聚民族共识、构建统一和谐稳定的阿富汗仍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何杰 《国际资料信息》2010,(6):20-22,11
普什图人起源于苏莱曼山谷地区,现在主要分布在阿富汗的东部、南部以及巴基斯坦的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省。“普什图尼斯坦”问题(the Pashtoonistan Issue)实质上就是巴基斯坦一侧普什图部落地区的归属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领土争端问题。  相似文献   

4.
畅红 《国际资料信息》2011,(12):8-12,17
普什图民族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部落社会,普什图人依照父系血缘建立自己的宗族世系,世系内部又划分出层次不同、数目众多的部落集团。由于繁多、复杂和不可考证的族谱、神话、民间故事,以及历史上不稳定的结盟和冲突,普什图各部落、次部落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晰。  相似文献   

5.
哈扎拉人是阿富汗第三大族群,也是阿富汗最为贫穷和边缘化的族群之一。阿富汗哈扎拉问题的历史嬗变与现实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段:一是哈扎拉人抗拒阿富汗国家普什图化政策时期;二是哈扎拉民族政治运动应对国家动荡时期冲击的阶段;三是"9·11"以来哈扎拉民族在国家重建时期扮演的积极参与角色,以及要面对的族群安全问题阶段。重建时代的阿富汗国家基本消除了针对哈扎拉民族的歧视和不平等政策,哈扎拉人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另一方面,阿富汗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成为了哈扎拉人群体安全的主要挑战,只有通过域内外各方势力共同推进的阿富汗和平进程,根除塔利班问题和"伊斯兰国"极端势力,才是解决阿富汗哈扎拉问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普什图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与抗击外国侵略的光荣传统。关于普什图人的起源,存在着来源于古以色列人、希腊人、波斯人、蒙古人、匈奴人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盛行的观点就是普什图人源于古以色列遗失的“十支部落”,这一观点受到一些巴阿边境的普什图人与英国学者的支持。他们分别从族谱分析、体貌特征、风俗传统与历史遗迹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依据,但本文认为这些依据仍然存在许多遗漏与模糊之处,普什图人的起源尚需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7.
旷日持久的阿富汗内战、党派林立的政局、频繁变幻的同盟重组,使原本复杂的阿富汗局势更加扑朔迷离,本文试图沿着历史的线索,介绍阿富汗问题的由来及各派别的力量、背景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民族众多,内忧外患阿富汗是一个民族众多、经济落后的内陆国家。全国约有1900万人,分为三个种族九个民族。主要种族有:(1)高加索人种,包括普什图人、塔吉克人、俾路支人和努里斯坦人;(2)蒙古人种,包括哈扎拉人、阿迈克人、土库曼人、乌兹别克和吉尔吉斯人;(3)布拉灰人种,古达罗毗茶人的后裔。在阿富汗总人口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普什…  相似文献   

8.
富育红 《国际观察》2016,(1):107-120
持续多年的阿富汗战争使各方精疲力竭,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致主张。本文以阿富汗政治和谈为主要线索,考察了阿富汗内外行为体的意图、措施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阿政治和解存在的困难和机遇。本文认为,阿塔利班组织内部的制约,非普什图族政治集团的抵制,巴基斯坦的"两面性"政策和美国与阿政府矛盾的影响,以及极端暴力组织的破坏等,不同程度地对阿政治和解进程的发展构成牵制。不过,相关各国在阿富汗和平问题上存在共同的利益基础,阿内部各方也具有进一步妥协的空间。在阿富汗内外力量的互动中,外部力量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内部力量的分裂或整合、角力或妥协却是决定阿政治和解前景的更为根本的要素。  相似文献   

9.
王凤 《西亚非洲》2023,(6):137-158+164
阿富汗塔利班意识形态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能够被动或主动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阿富汗塔利班的意识形态主要受到南亚迪欧班德学派思想中的极端思想影响,同时融合了沙特阿拉伯所奉行的瓦哈比主义以及阿富汗普什图族部落习惯法的内容。这些思想来源决定了塔利班意识形态的伊斯兰主义属性,其中占核心地位的是塔利班所独特理解的伊斯兰教法,其意识形态因此呈现教条化、极端化和排他性等特点。2001年阿富汗战争后,塔利班政权被推翻,但它很快实现重组。此后20年,塔利班政治身份和地位发生转变,战略目标得以重塑,组织结构亦发生相应变化,内部随之出现严重分化,塔利班同时还受到形形色色具有现代意义的伊斯兰思想的冲击。其意识形态由此出现新变化:居于核心地位的伊斯兰教法思想呈现宽泛化理解态势;认识论也由注重外在信仰转变为注重内在信仰;意识形态其他思想层面,如战略观、政治观、宣传观、军事观以及对外关系观等结合现实需要而出现相应调整。尽管如此,这种变化仍然存在局限性和复杂性。2021年8月塔利班再次夺权后,上述已然变化的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并影响着塔利班的执政实践和国家治理,其执政走向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阿富汗是一个部落社会,部落构成了阿富汗人的基本认同.人们在一些问题上的立场取决于家族和部落归属,而非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社会关系网络构成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必定受到一定的社会规范的制约.①如果说家族和部落是阿富汗社会独立单元的话,那么部落世系和传统部落法就是这些社会单元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  相似文献   

11.
阿富汗重要的地理位置、有限的综合国力决定了其传统中立外交的形成。从历史上看,阿富汗一直是一个缓冲国,周边列强为争夺对阿的控制权而激烈斗争。18世纪以普什图族为主导的阿富汗近代国家的建立,本身就是在反抗波斯和印度两大帝国的斗争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道虽相同,亦难为谋阿富汗是一个民族复杂、经济落后的内陆国家。全国约有1900万人,但却分为3个种族共9个民族。主要种族有高加索人种,包括普什图人、塔吉克人、俾路支人和努里斯坦人;蒙古人种包括哈扎拉人、阿迈克人、土库曼人、乌兹别克人和吉尔吉斯人;布拉灰人种是古达罗毗荼人的后裔。在阿富汗总人  相似文献   

13.
阿卜杜·拉赫曼、伊斯兰教与阿富汗国家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方晓 《西亚非洲》2006,4(7):33-39
阿卜杜·拉赫曼是阿富汗近代史上最有远见卓识的领袖人物之一,在长达21年中,他不仅以军事手段削平了地方割据势力,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央与地方管理体系,尤为重要的是,他试图以伊斯兰教构建政治合法性和国家认同,以超越因地域、民族、部落等因素造成的分裂。正是在阿卜杜·拉赫曼统治时期,阿富汗作为现代民族国家才渐具雏形。  相似文献   

14.
正当阿富汗各派内战方酣时,伊斯兰学生组织"塔利班"悄然崛起。"塔利班",普什图语意为"学生"。领导人是毛尔维·穆罕默德·奥尔马。这是一支由神学院学生组成  相似文献   

15.
阿富汗伊斯兰国(The Islamic State ofAfghanistan)是亚洲中西部的内陆国家,也是连接中亚、西亚和南亚的枢纽。北邻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西界伊朗,南部和东部连巴基斯坦,东北部突出的狭长地带与中国接壤。国土面积62.22万平方公里,首都喀布尔(Kabul)。人口约2600万。上百万的民族主要有普什图族、塔吉克族、哈扎拉族、乌兹别克族等,其他较小民族有俾路支、努里斯坦、土库曼等民族。普什图语和达里语(即波斯语)为官方语言,其他地方语言有乌兹别克、俾路支、土耳其和法希语等。99%以上的阿富汗人信奉伊斯兰教,其中89%为逊尼派,10%为什叶派,只有不到1%的人口信奉印度教、犹太教和基督教。  相似文献   

16.
巴基斯坦民族宗教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The Islamic Republic ofPakistan)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东接印度,东北与中国毗邻,西北与阿富汗交界,西连伊朗,南濒阿拉伯海。国土面积79.6万平方公里,首都伊斯兰堡(Islamabad)。人口1.45亿,主要由4个民族构成,其中旁遮普族为主体民族,非主体民族有信德族、普什图族和俾路支族,另外还有印巴分治时从印度地区迁居巴基斯坦的移民,称“莫哈吉人”。乌尔都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巴  相似文献   

17.
哈萨克民族传统上属于游牧民族,其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特征。哈萨克民族传统社会基本架构主要形成于哈萨克汗国时期,包括汗国、玉兹、兀鲁思、阿尔斯、鲁乌、阿塔阿依马克以及阿吾勒七个层级。后来,虽然哈萨克汗国解体,但从玉兹到部落,再到最基层组织单位阿吾勒,这一体系随着游牧生产生活的延续一直被完好地保留下来,并且在哈萨克族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部落意识、部落传统、部落政治和部落文化得到进一步强化,成为影响哈萨克斯坦政局和当代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关系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地理相邻(两国边界线长达2430公里)、民族相融(阿的最大民族普什图族也是巴四大民族之一)、宗教相同(都是伊斯兰国家,绝大部分穆斯林为逊尼派),本应成为两个友好相处的邻邦,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大国势力在这一地区的渗透,1947年8月巴基斯坦独立以来的50多年里,两国关系错综复杂、跌宕起伏,“剪不断,理还乱”。  相似文献   

19.
阿富汗毒品问题与该国政治有着密切联系。苏联入侵带来的战乱与政治失序是阿富汗毒品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塔利班倒台后,中央政府微弱的政治权威、美国反恐战略的刺激、毒品之于各涉毒群体的角色转换等原因造成毒品问题在这一时期继续恶化。同时,毒品问题为阿富汗政治带来诸多负面效应:助长政治腐败、地方军阀与部落势力坐大、塔利班与恐怖主义再活跃等。阿富汗毒品形势所发生的新近变化尤其塔利班在毒品活动中的角色转换,将使该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对阿富汗政治走向也将产生微妙影响。  相似文献   

20.
“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西亚伊斯兰大国土耳其、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简称“沙特”)形成了复合身份。教派争端导致三国在西亚地区的战略博弈阵营化;阿富汗弱政府、强社会的权力结构使三国的战略博弈代理人化。作者提出“复合身份政治”概念,认为土耳其、伊朗和沙特以三重身份参与阿富汗安全事务。从族群和教派身份看,土耳其与阿富汗北部乌兹别克人和土库曼人等突厥语族群形成特殊关系;伊朗与中部哈扎拉人和塔吉克人形成特殊关系;沙特与南部普什图人形成特殊关系。从区域身份看,土耳其借助突厥语国家委员会,伊朗借助经济合作组织,沙特借助伊斯兰反恐联盟,三国在“向东看”过程中分别将阿富汗纳入各自主导的多边机制,形成了制度均势。从全球身份看,土耳其以北约的名义参与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伊朗加入上海合作组织,沙特利用伊斯兰合作组织,三国与世界大国形成了议题联系。复合身份政治使土耳其、伊朗和沙特构筑相互交错的次体系,稀释了世界大国主导的阿富汗问题安全倡议,阿富汗安全格局由“多极”走向“多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