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明代官员张瀚在《松窗梦语》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张瀚初任御史的时候,有一次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就给张瀚讲了一个乘轿见闻,说他某一天乘轿进城办事,不巧遇上了大雨。其中有一个轿夫刚好穿了双新鞋,于是就小心翼翼地"择地而行"。后来,轿夫一不小心,一脚踩进泥水坑里,鞋就脏了。然后,轿夫就再也不挑路了,也不再顾惜自己的鞋,随意行走。  相似文献   

2.
明朝御史张瀚在任职初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时,王没讲什么大道理,只讲了个乘轿见闻。他说昨天乘轿进城遇雨,一轿夫穿了双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时,这个轿夫还择地而行,怕弄脏鞋。进城后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进泥水之中,便“不复顾惜”了。王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些话后,“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反复读之,令人深思,令人醒悟。  相似文献   

3.
居官当慎始     
始:开头,首次。“慎始”就是不可有第一次。这是古人的告诫,细细想想,确实是很有道理。明代做过都察院长官的王廷相,一次接见新任御史张瀚时说:我昨天乘轿进城遇雨,有个穿新鞋的轿夫,开始小心地寻找干净的地方落脚,生怕脏了鞋,后来一不小心踩在泥里,从此便不复顾惜,便什么地方都踩下去……这虽是生活小事,但在其他方面何尝不是如此?所以,许多事情是不可有始的。王廷相居官一直以“慎始”自警,后来官至吏部尚书,成为一位颇有政声的清官。确实,有了第一次之后,便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破罐子破摔”,一发而不可收拾。如曾是“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先进工作者”,抓获  相似文献   

4.
明代做过都察院长官的王廷相,在一次接见新任御史张瀚时说,我昨天乘轿进城遏雨,一个穿了双新鞋的轿夫,开始很小心地循着干燥的地方落脚,生怕并脏了鞋,后来一不小心踩在泥潭里,从此便不复顾惜。由此他说:“居官之道,亦尤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相似文献   

5.
姜文 《党课》2014,(20):82-83
当前,在中央不断加大反腐力度的背景下,一大批党的高级干部纷纷落马,无不令人唏嘘。这一系列案件反复告诫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慎初、慎独、慎微”。所谓慎初,就是要把住第一次、守住第一关。明朝张翰的《松窗梦语》里面记载着一个很有哲理的故事:张翰刚当上御史的时候,就去拜访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为了鼓舞张翰当好官做好人,给他讲了自己乘轿的故事。王说,有一次他乘轿进城公务,半路上下起了雨,有个轿夫穿了一双新鞋。开始时,这个轿夫小心翼翼地循着干净无水的地方走,可是后来一不小心踩进了泥水坑。  相似文献   

6.
“慎初“     
刘国庆 《实践》2004,(3):47-48
明代做过都察院长官的王廷相,一次在接见新任御史张瀚时说,我昨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开始还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相似文献   

7.
闲来翻书,读到一则故事耐人寻味:明代都察院长官王廷相接见新任御史时,讲了这样一件事:昨日他乘轿进城遇雨。初时,走前的轿夫小心翼翼地挑好道走,因为他穿着一双新鞋。后来,他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便不再顾惜新鞋,不管路面脏与不脏,都踩将下去,结果把鞋子完全弄脏。王廷相以事喻理,委婉地告诫新任下属,凡事要慎初。新任御史也听出了弦  相似文献   

8.
慎始慎终无败事明代做过都察院长官的王廷相,一次接见新任御史张瀚时说:我昨天乘轿进城遇雨,一个穿了双新鞋的轿夫,开始很小心地循着干净的地方落脚,生怕脏了鞋,后来一不小心踩在泥潭里,从此便不复顾惜,什么地方都踩下去了。并引申道:“居身之道,亦尤是耳,倘一...  相似文献   

9.
好人小董     
万莹 《党员文摘》2006,(6):10-11
他是社区保洁员,却因为抓小偷而“出名”;他是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大军中普通的一员,却当选为“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  相似文献   

10.
领导干部身居要位,有一般人所没有的权力,要想抵御名、利、色的诱惑,除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之外,心里边要时刻牢记一个“慎”字,行动上做到“五慎”。一曰慎初。初和终是紧密相联的,有初未必有终,而慎终必始于慎初。有一个故事:清朝一个轿夫穿了一双新鞋进城,天刚下过雨,路不好走,开始他怕弄脏了新鞋,总是择地而行。进城  相似文献   

11.
论急躁     
前不久,在清朝人马时芳的《朴丽子》书中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有人挑着一担桔子进城,天快黑了,他怕在关闭城门之前赶不进去,心里很是着急。恰巧这时迎面走过来一个老人,他便问道:“你说我能在关城门前进城吗?”那人瞧他慌慌张张的样子,回答说:“你若是慢慢地走,还能进得了城。”挑桔子的人听后很生气,心想,这不是在故意同我开玩笑吗?难道慢走能进城,快走反倒进不了城?他心里嘀咕着,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向前奔  相似文献   

12.
刊海拾贝     
毛泽东看京戏 听京戏评京戏 毛泽东对京戏可谓情有独钟。他在休息的时候,爱看京戏,爱听著名京戏演员的唱片。从内容上则对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戏更感兴趣。 他在听唱《空城计》时,那种得意之情,逍遥之态,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说:“诸葛亮之所以敢对司马懿施这一计,是因为诸葛亮太了解司马懿了,知道司马懿多疑,料定他不敢进城,所以才把城门敞开。”又说:“诸葛亮当时也是迫不得已才这样干的。”这时,我突然联想到解放战争,就问他:“主席,你是如何领导全军打败蒋介石800万军队的呢?”他给我讲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后说:“我对蒋介石太了解了,蒋介石一翘屁股,我就知道他拉啥屎!”  相似文献   

13.
被毛泽东誉为“最好的共产党员”的徐海东大将有个习惯,在我党刚进城的时候,凡有老部下来看望他时总要问:犯政治错误没有?经济上贪污没有?同老婆离婚没有?这“三问”,独一无二,入木三分。1975年,周总理病情已十分严重,一次在东郊机场见到了朱开印和韩叙,送给他们一人一把茶壶,说,你们都干  相似文献   

14.
从裴书记拒盛餐想到的……张瀚裴庆生同志的廉洁自律,在晋中人民中广为传颂。他生前极力反对大吃大喝、挥霍浪费,明令禁止不准用公款摆宴请客。平时工作需要陪客时,他主动购买陪客证。到县里检查工作,他坚持吃便饭、付饭钱。人们都说他是"一碗面"书记。一次,他到一...  相似文献   

15.
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别号河滨丈人。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县)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王廷相幼年“丰姿秀发,聪慧奇敏,读书即解大义,好为文赋诗,留心经史,日记千余言不忘。”(《王廷相集》第1492年。以下凡引该书只注明页码)13岁补邑庠弟子员。明弘治八年(1495),年22岁,举于乡。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选为翰林庶吉士。王廷相“工诗  相似文献   

16.
铁面情深     
他进城好多年了,当“官”也有二十几年了。然而,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他不止一次地暗暗发誓: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漂漂亮亮地为广大群众办上几件实实在在的事。他就是中共通榆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张海明。  相似文献   

17.
论王廷江     
论王廷江○朱兰芝“山东有个王廷江。”江泽民总书记及时发现了这个典型,赞扬了这个典型,支持了这个典型。他深情地对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赵志浩同志说:“老赵啊,王廷江这个典型你要保护好、宣传好!”赵志浩同志也著文说:“宣传王廷江的事迹,很有意义。王廷江是个好典...  相似文献   

18.
潘富恩 《学习论坛》2006,22(6):58-61
程颐的《周易程氏传》是对《周易》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程颐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他在谈到“一”与“二”关系时明确指出“盖天下无不二者,一与二相对,生生之本也”。在讨论事物运动时,他提出“动静相因”、“消长相因”,并且提出“动之端乃天地之心”,即认为“动”是天地造化的根本原则,运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动”与“静”更为根本;“随时变易”是普遍的原则。他认为一切事物是“与时消息”,人们的行动当“随时而进”、“随时而宜”、“合宜适变”,企图说明“时”对人行动的重大影响。从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程颐提出“物极必反”的命题,如“危极必安、乱极则治”,然而程颐认识到由“危”转“安”是必定要通过“刚阳之才”活动才行。  相似文献   

19.
从小,他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就很生疏。他和父亲都是沉默寡言的人,因此很少交流。后来下乡当了知青,进城后,到棉纺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这中间他吃了很多苦,但父亲从来没有问过他。他觉得父亲根本不关心他,也不爱他。偶尔,他回到家中,父亲顶多问一句“回来啦”、“吃过没有”  相似文献   

20.
据史书记载,明朝御史张瀚在任职初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时,王没讲什么大道理,只讲了个乘轿见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