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共同体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自然共同体,它不仅孕育出代际韧性,也是代际韧性作用发挥的现实空间。家庭代际韧性在抵御外部风险、情感感召、传承文化、凝聚社会共识以及提升家庭安全感与社会安全性等方面作用于家庭共同体,使其具有其他共同体组织难以替代的作用。家庭代际韧性的运行机制则体现在家庭关系的平等化、任务导向的家庭凝聚力、博弈性协商、全生命周期均衡性以及期望效应等方面。当前我国家庭代际韧性还带有自发性,需要国家和社会多方面的呵护、扶持与赋权,将家庭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结合,锻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韧性以及增强国家韧性。  相似文献   

2.
林修果 《新东方》2005,(8):15-19
宗族秩序是中国传统典型的政治结构,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由传统与现代“冲突”而形成的僵化性的文化格局使人们对具有与传统文化特征和命运相似的宗族文化也陷入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模式。但是,无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理论上有多大区别,有生命力的现代社会的建立,实际上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传统社会中的某些因素,现代性实际上是从传统中发展起来。本文拟从全新的视角,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工具剖析宗族秩序存在的合理性,挖掘宗族文化与现代化本质相契合的有效因素,引导其成为现代化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曾国华 《思想战线》2004,30(1):114-119
中国农村的宗族组织是基于自然的世系关系和地缘关系而形成的一种有漫长历史的乡村组织。新中国成立后,宗族在形式上已经消失,而实际上却仍然存在于乡村生活的许多层面。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发展,宗族出现了复兴和重建的现象。赣南和粤东两个村镇具有典型性个案的研究,说明了宗族对不断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适应,及其在乡村权力结构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  相似文献   

4.
华夏文明是礼乐文明,礼乐文化和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共同体赖以形成和存在的支撑体系,其以天地神民结构为基础的神权制度融洽了上下、尊卑之间的关系,其以四时为节律的礼制协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以惟德馨香为目标追求的礼乐教化调整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述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自然、社会的全面和谐。因此,和谐是礼乐文明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今天,宗族观念和文化的影响仍时隐时现,在我国广大的城市和农村都有体现,具体有这样几个方面:有组织的宗族活动、自给自足的城镇社会组织、有形无形的家庭势力、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这些残余影响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政治生活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宗族势力对村委班子换届选举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统宗族文化根深蒂固 ,农村的自然村又是由有相同血缘关系的宗族群体聚居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加上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宗族在农村中的生活互助、处理纠纷、维持社区秩序、婚丧活动等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这就使得宗族势力存在于当今的农村。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宗族观念在凉山彝族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它与彝族繁荣进步的关系进行探讨。文中就宗族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认为宗族观念与民族繁荣进步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并提出了必须实现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正处于加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阶段,生计方式的剧烈转变对这些地区的居住空间格局、家庭结构、宗族关系进而内部社会关系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依据在贵州省安顺市G村获得的田野资料对这一变迁过程的内在发生机制做出分析,并对民族地区如何重建适应现代化转型需要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做出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社区”一词最早来自德国社会学家弗滕尼斯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美国学者查尔斯·罗密斯用英文Community表示“社区”,意指公社、团体、共同体。20世纪30年代,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学者,将Community翻译为“社区”沿用下来,表示以地缘关系为基础,人们之间结成的互助合作的共同体,这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互助合作共同体有显著区别。基于此,农村社区即农村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以共同的利益和需要为基础,通过密切交往而形成的具有较强认同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以资本逻辑的产生和发展为主线,将人类社会的共同体发展界划为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抽象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三个阶段。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是资本逻辑产生之前的共同体形式,血缘关系、宗法关系、宗教关系、直接性伦理关系是其运行的基础和规范。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因其固有的局限以及资本逻辑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被以抽象性、颠倒性、同质性、外在性为特征的抽象共同体所取代。抽象共同体运行的基础和规范是物物交换、民族国家、商品拜物教和中介性伦理。囿于资本逻辑所创造的历史条件及其无法克服的局限性,抽象共同体必然要向自由人联合体转换。以自由联合、共有、共创、共享为基础和特征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共同体发展的最高阶段。马克思对共同体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的考察和揭示,对于当前准确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坐标、内在张力和世界意义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民族≠氏族 氏族和民族都是人们共同体,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氏族存在于原始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氏族极易分裂,很不稳定。 民族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一般经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逐步发展而形成的。民族以共同地域为基础,以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为基本特征。民族一经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不会很快消失。 二、民族≠种族 种族是以头发、肤色、体形等生理遗传特征来区分的。这种特征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长期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因此,种族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一…  相似文献   

12.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家庭关系比拟社会关系,以家庭伦理推衍社会伦理。在"家国一体"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荷负着一定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党今天强调家风的重要价值,正是因为家庭与个人、社会、国家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前言家庭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单位,是民族文化传统和习俗得以延续、发展的主要渠道。青年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青年的社会化过程,而家庭便是他们最先接受社会化的地方。同时,青年与家庭的关系是以血缘为纽带、以情感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它是影响青年个性最深厚最持久的一种关系,家庭对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家庭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出发,运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关于妇女生育意愿和生活状况的调查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家庭关系的现代化趋势对农村妇女生育意愿中的男孩偏好所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家庭关系的现代化能够弱化农村妇女的男孩偏好。那些在抚养孩子、经济和生育决策方面都不依赖于公婆的妇女,那些生育决策受亲属和宗族影响较小的妇女,那些受教育水平较高和经济能力较强、拥有家庭重大事务决策权的妇女出现男孩偏好的可能性比较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晚清武昌府为历史背景,探讨了宗族与列女的和谐与冲突之关系.我们认为,在宗族的强势面前,作为女性群体的列女并非处于"失语"的位置,恰恰相反,她们经常参与家庭、宗族和社会事务,她们是历史中"活着"的群体,是历史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16.
宗族观念是宗族制的产物和特定的政治文化现象,它随宗族制的产生而产生,并为这一制度的巩固发展提供了文化心理基础。宗族制作为中国奴隶社会中贵族内部确定其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的制度,在进入封建社会后,它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的政治制度,但其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却在封建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被吸收、保留,并不断发展、深化,与封建制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融为一体,在中国历史上稳固和延续下来,并一直影响到今日的中国。尤其在我国广大农村,以血缘崇拜、祖先崇拜、传统崇拜为主要特色的宗族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这种影响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阻碍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本文试从分析宗族观念对  相似文献   

17.
《松州》2016,(3)
居住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之一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历史文化表现,传统客家居住文化是客家人历史与文明的重要象征。而居住文化的形成,则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宗族信仰、社会习俗均有甚大之关系。本文主要探讨广西客家人之居住文化对地理及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以期能在这种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互动中,发掘客家文化集中原风骨和南方特色为一体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8.
国家取消农业税改革以来,过去农村社会广泛存在的治理性危机已逐渐转变为伦理性危机,即家庭伦理危机、公共伦理危机与环境伦理危机。从20世纪下半叶农业集体化时代以来的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方面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即振兴宗族文化、组建农民组织与改变二元体制。  相似文献   

19.
以河北省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农民土地收入与家庭总收入、家庭消费总支出、社会保障支付能力等的灰色关联分析,揭示了当前土地收入与农村社会保障的关系。提出了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提高政府社会保障公共品供应水平,促进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土地保障。  相似文献   

20.
教育共同体主体间关系既是教育共同体发展状态的一种呈现,亦是决定教育共同体目标实现的关键。学者以学校为中心,提出了三种教育共同体的具体形态,即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专业学习共同体和校企共同体。三大教育共同体主体间关系研究在理论上深化了单个教育共同体的研究,却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构建教育共同体主体间的协商关系或可成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