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看儒家生命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英 《理论探讨》2007,(2):55-58
儒家把闻道、行道作为人生价值的指导原则,“朝闻道,夕死可矣。”儒家的人生价值理想是“显身扬名”,以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来超越死亡。儒家尊重生命,但不认为肉体生命具有至上性。当维持生命和道义留存相冲突时,儒家的最终选择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是道德理想主义的生命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读书时间     
《侨园》2015,(1):5
《朝闻道集》朝闻道,夕死可矣作者周有光推介词:本书辑录了"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的39篇文章,是这位104岁的语言文字学家近年来所观所感所写的各类杂文的结集,其中包括作者百岁之后的23篇新作。本书共分五辑:华夏思古、读史纪实、文化演进、语文探新、笔尖畅想,涵盖了经济学、语言学、人类学等领域的内容。"终身教育,  相似文献   

3.
杨家学 《团结》2011,(2):11+16-11,16
二千多年前.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这样问他:怎样才能让一个国家人民安定、政治平稳?孔子的回答是:“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也即是说.国家要有足够的兵力来保障安全.要让老百姓能够吃饱.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孔子认为在这几条中间,信仰是最重要的.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相似文献   

4.
凌亢 《瞭望》1997,(41)
濒死体验与宗教迷信●凌亢生老病死,佛家认为是人生苦海,尤其是死,人们总觉得这是最难过的一关,所谓“千古艰难唯一死”。其实,人生最苦的是“病”。人活着,如果疾病缠身,愈老愈不堪,实在最为艰难。生得自然,死得泰然,这才叫作“达观”。据一位人类学家说,有智...  相似文献   

5.
有报道说,一位已死去的青年吸毒者,生前在一份遗书中这样写道:“我知道错了,可没有余地挽回。我希望能用我的死,警告一些人:毒品,是比瘟疫更可怕的东西,如果沾染上了,一辈子也戒不掉。”这是无数吸毒致死者的真实写照。毒品在世界有三大主要产区:一是缅甸、老挝、泰国交界的东南亚“金三角”;二是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毗连的西南亚“金新月”地区;三是南美玻利维亚、秘鲁、哥伦比亚的“银三角”。毒品年产量超过5000吨,且种类繁多,仅国际公约明令禁止的就有200多种,其中剧毒的有:鸦片、吗啡、海洛因、可卡因、大麻及“冰”毒等。毒品的非  相似文献   

6.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人们所熟悉的十九世纪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一首烩炙人口的著名诗篇。我不是诗人,可我喜欢诗歌。但是,直到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读了一些马列的书后,才逐渐领悟了这首诗的真实意义和诗人的人生价值观。裴多菲把自由看得比生命、爱情更重要,更宝贵,“不自由毋宁死”,这对于反对当时的封建专制主义是有巨大进步作用的。但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用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观(包括自由观)来考察,裴多菲毕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他在诗中所说的的自由,当然也是资产阶级的自由。“自由、  相似文献   

7.
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这个要求好像不高。司马光解释说:“明其足以通意,斯已矣,无事于华藻宏辩也。”(《答孔文仲司户书》)但苏东坡却以为“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答谢民师书》)好像各走极端,或者也是见仁见智。但“辞达”确实是个非常重要、非常基本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无论说话、写文章,都是说给、写给别人听或看的,总得让人能懂。更不能以辞害意。道理原很浅显。这些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科教育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教材越编越好,这是我们(和比我们更大)年龄的人都有的感觉。学生的数理化水平,比我们当年的确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语文程度,用“辞达而已矣”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民主》1999,(3)
有一个草菅人命的腐败分子说了一句话,涉及医院,他说“医院哪有不死人的,医院里死人是正常的”云云。在这种人眼里,无所谓责任事故,更无所谓草菅人命,死了就死了,什么正常不正常,我说正常死亡就是正常死亡,有什么好罗嗦的!在这里,大家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医疗事故造成的伤残乃至死亡——也是一种非正常死亡。医疗事故不是今  相似文献   

9.
轻松言死     
郁文 《瞭望》1999,(43)
这是一个不大招人喜欢的话题。《红楼梦》第63回写贾敬误服仙丹而亡,叙述道:“忽见东府里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老爷宾天了!’众人听了,吓了一大跳,忙都说:‘好好的并无疾病,怎么就没了!’家人说:‘老爷天天修炼,定是功成圆满,升仙去了。”’这里的“宾天”、“没了”、“升仙”都是说贵敬死。死不说死,换个说法。死这回于事,别看谁都躲不开、闪不掉,但谁也不想招惹它。于是,汉语词汇中就有了许多专门指代死的词儿,像什么“物故”、“不讳”、“回首”、“狠谢”等等,解释起来都挺文化。而且不同人的死都有不同的说…  相似文献   

10.
宋仁宗庆历年间,谏官王素听朝内外有人谣传说,武将王德用向皇帝进献了几个美女,竟然被宋仁宗“笑纳”.王素也不去调查核实,立即在朝会上就此事批评宋仁宗耽于美色.宋仁宗颇不高兴地说:“这是内宫的事情,你从何得知?”王素说:“我是谏官,规谏乃职责所在,哪怕是对于风闻之事,也可知无不言.  相似文献   

11.
漫话 快乐     
时光 《学理论》2008,(13):96-96
许多的时候穷人总是羡慕富人的快乐,并深感可望而不可及,甚至有的人说:“哪怕让我享受一天特别富有的生活就死去,也是值得的;”熟不知富人同样也有他们的烦恼,如果真的让他享受一天富人的生活,到那时他也绝不会愿意死去。  相似文献   

12.
在“横扫一切”之初,由于我久矣乎不属“当权派”,便混在“革命群众”中呼么喝六,心里却极不踏实。后来被通知带着铺盖卷进牛棚,这才一块石头落地,从此扫了九年厕所。“人生不免是要抓进抓出的”,老Q当年尚且如是达观,我作为读书人,自然要力争不致落在老Q之后。 果然,我的厕所由于扫得干净,很得到好  相似文献   

13.
加密生命     
若按70岁计算,人生也不过两万五千多天,可是我还是要“计算”: 去年春节,有一位朋友问我一个问题,并要求我不假思索地答出。他说:“人的一生有没有5万天?” 我说肯定有吧。我想,5万元钱一天就可挣回,一天也可花掉。人的一生岂能没有5万天?可朋友说:“否。”  相似文献   

14.
学问不管饱     
鲁哀公四年,孔子受困于陈、蔡之间,一度绝粮。时有西鄙野人负粮来见,对孔子说:“您老先生的年纪不算小了(孔子时年六十一岁),学问恐怕也是很大的,却仍不免于挨饿——学问之无用,可知矣!”孔子微笑着点头称是。 客人走后,子贡问孔子:“老师您曾教导我们,学问之道,可以齐民,可以治国,可以修身,可以立言——可您刚才怎么说它没有用呢?” 孔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他所说的‘有用’,不过是‘温饱平安’之谓也。学问又不管饱,我跟他说什么呢?” 子贡说:“然则学问就不可以用来干禄(求取功名利禄)吗?” 孔子说:“干禄的问题我过去讲过了(见《论语  相似文献   

15.
[国学赏析]     
《侨园》2015,(7)
[选自]《论语公冶长篇》 [原文]季文子(1)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2)可矣.” [注释](1)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2)斯:就. [译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评析]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有人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再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所作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其中有这样几句话:"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这首词生动地诠释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每一位干部都有必要学习  相似文献   

17.
人生是什么?回答有各式各样的,但最多的是“我要怎么样,我要办什么事,我将成为什么人”这类回答。这类回答也对,只是回答者换了一个命题: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目的不能说不重要,目的决定了人  相似文献   

18.
大家都很熟悉毛主席1945年在延安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谈话时,黄老先生提出的纵观历朝历代很难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政周率”。大概很少有人了解在我国古代还有人提出过著名的“官周率”,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魏公子牟总结出来的。说的是魏公子牟东行,穰侯送子日:“先生将去冉之山东矣,独无一言以教冉呼?”魏公子牟日:“微君言之,牟几忘语君。君知否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呼?势不与富期而富自至呼?富不与贵期而贵自至呼?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呼?骄不与罪期而罪自至呼?罪不与死期而死自至呼?”他总结出了一套由官—权—势—富—贵…  相似文献   

19.
常听老一辈人说一句顺口溜:“心不偷,凉溜溜”,意思是:只要保持一颗不贪的心,人生就不会翻船、出纰漏,没什么后怕的,心绪自然定定当当。我国民间,也流传许多家训的谚语和故事,都说明了同样的道理。春秋时鲁国贤母敬姜,教育儿子勤俭毋奢,说:“劳则思,思则善心生;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东晋有个“封罐教子”的故事也脍炙人口:浔阳县史陶侃监管渔业,送一罐腌鱼给老母,老母原封不动退回,写信责备:“尔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还有《朱子家训》:“居身务期俭朴,勿贪意外之财”;《菜根谭》:“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  相似文献   

20.
吴营洲 《各界》2013,(11):75-77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念”。只是有些人自知、自觉,有些人不知、不觉。曹雪芹的“人生理念”是什么,他本人并没有直接说过,但是,通过他的书,通过他笔下的文字及人物,倒是可以“感悟”到一些的。至于这些“感悟”是否与他的本意相符,是否能得到《红楼梦》读者的认可,就不知道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