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政府传统的管制型治理模式在当下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有效作用在不断下降,政府仅仅是社会治理的机械机关,几乎无服务形象可言。根据法治社会基本内涵的要求,由管制型政府向管制型和服务型相结合的政府转变是必然趋势,管制与服务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也是公域之治的必然选择。要更加注重政府服务职能的发挥,从而树立其服务形象。  相似文献   

2.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是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服务型政府是与传统的管制型政府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在本质上是社会本位、民本位;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是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服务型政府是自觉限制权力的“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是融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守法的法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政府;服务型政府应是阳光下的民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应是信息化的电子政府。  相似文献   

3.
为应对不同历史环境,中国政府提出了管制型与服务型两种政府治理模式。相较而言,一定背景下二者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与可塑性。不过随着全球化浪潮逐渐席卷中国,管制型模式的施展空间也逐渐被禁锢,已经从"台前"退至了"幕后",而服务型模式却开始崭露头角,逐渐取代管制型模式成为时代的新宠儿。通过采取比较分析的方法将对二者角色转变的原因以及服务型模式成为政府模式转变主流趋势的历史必然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论建设服务型政府:内涵及意义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侯玉兰 《理论前沿》2003,(23):16-17
服务型政府主要是针对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以计划指令和行政管制为主要手段的管理型政府模式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现代政府治理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对于我们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传统的管制型政府正面临着危机,服务型政府的选择将成为必然。(一)由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我国管制型政府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它以政府全能主义和权力本位为特征。政府处于整个社会的中心,对社会和经济生活进行大一统式的管制。虽然,管制型政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曾发挥过巨大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管制型政府陷入困境,各种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如政府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作风盛行、管理成本不断增长、贪污腐败现象屡禁不止…  相似文献   

6.
论政府服务与管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井敏 《理论前沿》2006,484(19):35-36
服务和管制是政府施政的两种基本手段,在不同类型的政府中,服务与管制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就服务型政府而言,它是为服务而管制;而对管制型政府来说,服务则是其实现管制的一个手段。  相似文献   

7.
试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以服务为核心理念,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我国政府提出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目标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出发,在分析了我国政府公共服务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实现路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构建一种以管理为手段,以服务为目的的现代行政文化是社会和行政实践发展的需要。由于原有的管制型文化不能适应的社会发展,所以建立服务型行政文化是行政文化本身进行调整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行政管理方式改革的需要。服务型行政文化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内涵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两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服务型行政文化能够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产生出不同的国家管理制度以及具体的政府治理模式,政府治理模式就是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所形成的范式。在我国现阶段,可以概括出五种政府治理模式:市场型政府治理模式、服务型政府治理模式、参与型政府治理模式、阳光型政府治理模式和亲情型政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服务型政府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新型政府管理模式,是针对传统管制型政府模式而提出的新理念,是“以人为本”的现实体现。  相似文献   

11.
切实推进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水 《理论前沿》2008,(4):F0002-F0002
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刘熙瑞:《中国行政管理》2002.7)。其内含“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依法行政的行为准则、公众需求导向的服务模式及回应民意的政府责任”(姜晓萍:《社会科学研究》2007.4)。大约从2001年开始,我国各地陆续开展了有关“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探讨和建设实践活动。2004年2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首次提出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2.
服务型政府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模式,提出了全新的政府管理理念。行政法必须进行相应的适应性变革。管理论模式、控权论模式及平衡论模式从理念到制度设计都无法适应服务型建设的要求,只有服务型行政法才能担负起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价值导向与工具服务的作用。必须从服务规范化、民主化、多元化三个方面对行政法进行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13.
以公民为本位的服务型政府在行政理念、行为方式、组织结构和决策模式四方面呈现出不同于管制型政府的特征。这些特征是:行政理念是服务而不是管制;行为方式将更加公开和透明;组织结构是一个体现自治、合作、精简和便民等原则的弹性结构;决策模式则是在公民广泛参与的基础上由政府与公民和社会通过对话、协商共同决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市场化的进程客观上加速了政府职能转变,影响了政府职能转变的范围、方式与效果。政府治理的分担与协同特质决定了政府的有限性。中国政府职能从管制型转变为服务型,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为社会组织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政治资源和制度基础;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组织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加快政府从管制型向服务型方向转化、有助于社会组织更好地发挥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利益结构不断分化,公民意识觉醒,民主程度日益加深,传统管制型政府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此,我国各地展开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探索。本文将以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等政府理论为基础,根据服务型政府应有的特征和价值取向,针对我国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实践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地方服务型政府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6.
长期经济优先的发展模式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利益矛盾凸显,贫富分化严重,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我国政府管理需要根本变革。借鉴公共治理的相关理论,扩大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必然趋势。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必然带来其所提供的公共安全服务方式的转变,公共安全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公共安全服务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因此,需要从公安机关内外两个方面进行警务改革,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当前各阶层的利益冲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各阶层的利益冲突的表面原因是收入差距的拉大,而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管制失灵所造成的资源配置的不公.要解决由政府管制失灵造成的收入差距和社会利益冲突,必须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过渡.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之所以会产生行政之恶,是因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仍然以精英治理的社会治理模式和管制型政府及其行政模式来应对后工业社会的挑战与要求,使得抽象行政权力与具体行政权力的运行不协调。因此,要祛除行政之恶,不是简单地求助协商民主,而是要去寻找并建构起适合后工业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与政府形态。多中心合作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及服务型政府符合后工业社会的特征与需要,三者可以形成一个和谐平衡的系统,从而保证抽象行政权力与具体行政权力协调运行,进而祛除行政之恶。  相似文献   

19.
服务型政府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民众的事,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与人民互动;完善政府体系内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模式要同步进行改革,才能建设一个完整的服务型政府体制;政府机关的内部行政管理也必须从管制转向服务,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做到内外兼修;建设服务型政府也必须要解决对政府职能、规模、技术及投入与产出观念上和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也必须认识到建设服务型政府将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现行户籍制度是一种以人的身份歧视与地域分割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社会制度,具有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强烈而鲜明的政府管制色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构建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提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户籍管理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显现。户籍制度改革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治理规律,废除歧视性规定和政策,剥离附加在户籍制度上所有不适当的管制影响,恢复户籍的本来面目和功能,逐步做到在户口面前人人平等,这也正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