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唯物史观深入分析了社会主义本质 ,探讨了什么是中国特色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主要特征和内容。  相似文献   

2.
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模式是否成功,标准和标志可能是多维的,但最主要的是看能否促进和保证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全面、稳定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高综合  相似文献   

3.
孙力 《湖湘论坛》2012,(4):19-23
20世纪,两种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激烈的竞争,结果是两种现代化道路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的更新基本上是由中国实现的。如果说此前是苏联创立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模式的话,中国则重塑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对重塑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即对现代化政党推动模式的重塑、对现代化制度设计的中国重塑、对现代化交往模式的中国重塑。  相似文献   

4.
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的实质,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的一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这是一条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旗帜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完全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模式兴起于落后国家探索适合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国模式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模式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只有辨析清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性质,构建中国模式研究的社会主义话语,才能不断增强中国模式的国际影响,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更好把握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居统领地位并起奠基作用。公平正义、人民利益、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从最深层次揭示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及价值取向。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人民利益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核心价值观基本准则,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核心价值观终极取向。正确认识和牢固确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核心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构建与巩固,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与稳固有基础性意义及方向性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两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当代中国大地上从事的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活动,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中国风格与中国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为检察机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推进检察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9.
邢国忠  周敏 《理论月刊》2008,1(3):17-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三大时代命题,并从这三个方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当代人民群众利益的紧密结合.在当代中国,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0.
荣长海 《重庆行政》2010,12(4):16-18
一、中国模式的独特性源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无论从何种角度讲,无论人们是否承认,在今天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模式都是一个客观存在。本文所说的中国模式,全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其具体内容已刊载于2009年第5期《开放导报》,那里将中国模式定位为现代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对苏联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和苏联模式,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它曾经取得过光辉成就,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反思苏联模式,是为了总结其"得"与"失",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它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政法工作实践要求的具体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模式"作为"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与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其他模式相比,有其自身的典型特点。同时,"中国模式"的成功无论是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衰成败,还是对其他后发现代化国家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现代化正处在一个极为紧要的阶段。当此之际,认真对待以人为本的思想并由此来理解现代化的根本意义和价值,以真正的责任感、决心和勇气坚持深化改革而不是任由其停滞、摇摆甚至倒退,我们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跨过目前横亘在我们面前的那几道坎。  相似文献   

15.
陈培永 《求索》2022,(5):5-11
当今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标识性范畴,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在新时代得到创新突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的“全面”说明要在有些领域、某些地域、一部分人口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表明的是强国,不是达到一般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共同富裕,表明是社会主义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我国现代化的定性判断,中国式现代化则强调了我国现代化的特殊性,既相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又相对于其他非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道路的称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的是在中国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独特道路,可以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借鉴;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在中国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的独特道路,可以给所有追求现代化的国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最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针,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一段含义十分深刻的话.强调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模式凸显社会主义的政治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是一个处在转型时期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与此相对应,中国模式的四个基本特点是:快速发展的模式,有效转型的模式,大国崛起的模式,社会主义的模式。中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相似文献   

19.
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使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到现代工业社会,乃至所谓的后工业社会.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初步获得成功的道路有两种,一种是资本主义发展型国家道路,另一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发展到今天,其重要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以宽广的国际视野,正确比较这两种道路的异同、发展前途,才能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价值和意义,才能更加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20.
刘春兰 《前沿》2010,(21):27-30
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提出的阶段性的目标模式。从小康到和谐,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执政理念的不断成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模式的创新。邓小平小康社会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模式的新设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的新理论新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目标选择,和谐社会理念彰显了小康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