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锋辉 《今日浙江》2014,(16):60-60
正(1844—1927年)吴昌硕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原名俊、俊卿,字苍石、昌石、昌硕、仓硕,号缶庐、苦铁、大聋等,浙江孝丰(今安吉县)人。吴昌硕的艺术集"诗、书、画、印"四绝为一炉,融金石于书画,被誉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并称"清末海派四杰"。作为"海派巨擘"、"印坊盟主"、"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大家,对中国艺坛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江南书画第一孽,’,这是著名书画家李苦禅对谭建承的赞语。《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中关于谭建垂的条目记载:“善山水、人物,尤工佛像。书法苍古奇劲”。谭建垂(l898一1995沁湖州人。4岁开始学画013岁时到上海住在伯父家。他的伯父看侄子爱绘画,便带他去拜访画家吴昌硕、吴昌硕让其当场画一幅,谭建垂“初生犊儿不怕虎,’,接过吴昌硕手中的笔,将笔放到小钵里蘸了蘸水,又往墨汁里蘸了蘸,然后踞着脚,在铺展于桌面的宣纸上,留下东舟块西舟块的墨汁。吴昌硕在一旁大笑,说州‘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成功,我们就做个忘年交吧。”谭建垂开始同吴昌硕很少…  相似文献   

3.
从书史上看,清代碑学本源于北方,以北京为中心。当时碑派大家大多集中于北京,后来随着海派的崛起和文化中心的南移碑学中心也随之向南方转移,并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碑学集群。如蒲华、吴昌硕、沈曾植、李瑞清、曾熙、康有为、沙孟海清末民初皆鬻书海上。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沈尹默帖派势力的大增,上海失去作为近代碑学大本营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4.
<正> 人们常把那种吐故纳新,“西体中用”、灵活善变的行为特征和生活风尚称之为“海派”。而后,把它们熔之于文化上的实践和认识上的延伸,“海派”遂成为一种新的风格,谓曰“海派”文化。对于海派文化的特征,主要有三:第一是开新、开风尚之先,开创新之先。它善于延纳新事物,变革那悠久、凝重的传统东西。第二是灵活、善变,灵活而不呆  相似文献   

5.
知名画家吕登洪是沪上吴昌硕画派第四代传人。他的书域作品,以书法入画,骨法用笔。气韵生动。挥洒自如,一花一木无不生机勃勃,充分展示了既有吴派精髓。又有个人特色的艺术风采。吴昌硕嫡孙、著名画家吴长邺看了他的书画作品后给予高度评价:“吕登洪好啊,他好在一枝笔,好在书法.完全是中国人的东西。”著名硒家曹用平也赞不绝口:“他是吴门传人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6.
关于“海派”文化在新文化运动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的文化中心历史性地转移到了上海。这个自晚清始新兴市民文化的大本营,风云际会,诞生了不同凡响的“海派文化”。这个移民化程度最高的国际大都会,也成为中国知识分子集中程度最高的城市。这里汇聚了中国各种信仰和主义...  相似文献   

7.
本期人物     
《今日浙江》2013,(4):60-60
周昌谷是浙江乐清人,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之一,其人物画在传统基础上,潜心学习八大、石涛、徐青藤、方方壶、吴昌硕、黄宾虹等文人画特征,汲取民间艺术造型手法,结合花鸟画技法,同时借鉴敦煌壁画、西方印象派、野兽派色彩,形成了清新明艳而苍郁多姿的艺术风格。所写人物,多取少数民族生活入题,笔法娴熟,色墨交融,人物鲜活生动,意境高远。  相似文献   

8.
范如娟 《今日上海》2008,(10):20-21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但上海陆家嘴社区海派秧歌队的队员们说起这次进京参加奥运会开幕式演出依然十分兴奋。穿着天蓝色旗袍的她们是“飘”一样地进入“鸟巢”奥运开幕式暖场演出现场的,当《紫竹聆风》的音乐响起,粉红的团扇伴着她们的舞动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具有秧歌传统特色和江南柔美风韵的海派秧歌征服了在场的观众,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回忆起来真像做梦一样!”队员们说。  相似文献   

9.
诸晖 《今日上海》2010,(6):36-38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海派旗袍再度向世人展示了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世博会“秀·空间”上演的“美丽的妆点——千年霓裳秀”,60平方米的舞台洋溢着海派旗袍独有的风情,近乎完美地诠释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在上海世博会的多个省市展馆内,礼仪小姐们身穿各款旗袍,争奇斗艳,更是打造了一场美轮美奂的世博旗袍盛宴:江西馆礼仪小姐身穿荷叶领青花瓷旗袍,在举手投足间展现千年瓷都文化;  相似文献   

10.
艺术港     
《上海支部生活》2014,(5):62-62
贺竹元 1954年出生,祖籍浙江宁波,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书画院画师,上海宁波同乡书画院副院长、秘书长,是不可多得的当代海派儿童人物画家。自幼喜欢绘画,上世纪70年代步入海上画坛。山水、人物、花乌、走兽皆擅,以人物画见长.尤善绘婴戏人物。笔墨刚健简达、色泽雅致、意境清新、气韵灵动。笔下的孩童千姿百态、天真活泼、神形兼备、妙趣横生,为人们喜闻乐也。多次举办个展,作品入选上海市美展.受到海内外藏家追捧。  相似文献   

11.
海派画家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江浙一带的画家汇集于上海,形成了一个新的画家群体——“海上画派”(简称“海派”),与北京的“京派”相对应。他们在国内外声名显赫,在一段时间里主导了中国美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随着海派文化的升温,海派小说渐受重视。在上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海派小说的取材和立意始终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具有鲜明的特点。但现已出版的一些权威性文学史专著,几乎都未对海派小说进行阐述。本文谨从三方面对早期海派小说作探讨。海派小说的孕育背景海派小说,在中西文化冲撞和交汇中孕育,完全是一个现代都市成型的产物。上海开埠后,许多高楼拔地而起。1909年出版的《上海指南》已称:英租界南京路“房屋高敞,为沪上冠”,美租界“高屋连云,轩窗洞辟”。在南京路上,最早的高楼是1906年由英国香港上海饭店股份有限公司兴建的汇中饭店(…  相似文献   

13.
“海派清口”表演者周立波某次说“脱口秀”,提起国人的一种通病,认为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十艮人有、笑人无”。解释得通俗一点就是:你过得挺好,富裕,别人嫉妒你;你日子穷蹙,寒酸,别人笑话你。  相似文献   

14.
“盆地意识”的束缚与突破──中国商潮中的“四川崽儿”特约撰搞人:谭刚强吴昊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学者和政府高官在关注中国生意场的发展进程时,往往只注意到中国商界已形成“京派新商”、“海派新商”、“港派新商”这三大流派,而对于“川派新商”却似乎有所忽略。当...  相似文献   

15.
邹克耀 《人民公安》2014,(12):16-17
会说“海派清口”是一回事。管事、办事才是咱们社区民警正儿八经的事。打好“感情牌”是我做好群众工作的法宝。  相似文献   

16.
当年的“以桥兴市”变成了如今的“以文兴市”,当年的“桥”在城市建设中拆除了,但以桥兴市的“市”更兴旺了。载体转型发展了,原址崛起了一个个商圈,成了新的“桥买’地标,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新名片。无论是海派风情十足的街市商业文化,还是创新型的时尚商业文化,共同为地域商业的繁荣兴旺而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7.
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拥有着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海派文化”气质。接纳新生事物,敢为天下先,是上海独有的人文胸怀。而浦东,既是上海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新标杆,也是探索社会转型之路的试验田。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中国画坛,较之人物画与山水画的创作,花鸟画的创作与开拓尤为艰难。究其原由,不外乎传统花鸟画表现技法的完善和新技法、新理论的缺失。近代中国花鸟画发展的前期,出现了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郭味蕖等一代大师,把传统花鸟画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当代花鸟画家则无不以突破和创新为己任,进行着孜孜不倦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著名花鸟画画家郭怡孮先生便是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9.
“孤岛”时期的上海,曾发生过一场场国宝保卫战。在外族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危难时刻,那些富有爱国之心、民族之情的收藏家,为了国家之遗珍、民族之瑰宝、先祖之文物不流入敌寇之手或免于战火摧毁,竭尽全力,不畏艰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将大批国宝珍品运入租界内的“孤岛”,从而为这一时期的海派收藏留下浓墨重彩。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五四”人物在台足迹成为热门去处,包括胡适纪念馆、林语堂故居、钱穆故居等,充满历史味的观光景点,让人追思五四精神。胡适纪念馆“五四”人物在台湾,知名度最高的是前“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他也是在台湾留下最多景点的“五四”人物,全台各地有台北南港的胡适纪念馆、胡适公园、胡适小学及在台东的胡铁花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