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志刚 《唯实》2011,(8):192-192
古代“庸官”比比皆是,于是,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治庸”,尽管多数乏善可陈,但偶尔也会让我们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2.
全新明 《奋斗》2013,(11):60-60
“庸”是平凡没有作为的代名词.也是干部作风建设中的“暗伤”,平日被太平景象掩盖,一旦爆发,损失将无法估量。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人们往往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刀笔吏”如刀之笔的操纵,往往使许多案件乾坤陡转,或无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相似文献   

4.
姜宝君 《党课》2014,(8):46-49
2013年是微信突然发力的一年。谁也没想到,微信会突然间成为人们最依赖的即时通讯工具,甚至将功勋卓著的微博都挤到了二线。除了微信的公众号,令人们生活习惯发生变化的就是“朋友圈”。其实,关于“朋友圈”,你我身边都有值得回味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黄梦其 《党课》2012,(17):60-62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作为单位的“一把手”,头等大事应是做好“人”字文章。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诞生时,在美国留学、任教,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科学研究的钱学森,已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当时,他正在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任教。留在美国,对于他今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科学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祖国。面对生养自己的那方土地的召唤,钱学森一刻都没有犹豫。  相似文献   

7.
8.
王德军 《学习论坛》2007,23(3):11-13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需要研究和认识人的“根本”。人的根本在于人的生存不同于物的存在,人是一种具有多样性需要的存在,人的生存是在自然物质存在基础上的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不仅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使人能够活着,还要满足人的社会政治需要和文化精神需要,使人能够活得有尊严和有意义,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类生活"是马克思既区别于黑格尔又区别于费尔巴哈的一个重要理念,在马克思看来,真实的人固然是现实的、个体的、自然的人,然而,如果人离开了所生活的"类",离开了社会,人的存在就只能是一种孤立的从而也必然是抽象的存在。马克思的"类生活"虽然具有费尔巴哈的话语色彩,但却超越了费尔巴哈。费尔巴哈所承认的"类"存在物只是针对"生理学"意义上的人即自然的人本身,而没有真正触及到社会中的人即人的"类生活"。因此,我们说马克思的"类生活"之所以高于费尔巴哈,就在于马克思已经看到人的真正本质并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存在,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10.
1978年以来的30年,是强国富民的30年,是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30年.在这波澜壮阔的30年里,勤劳勇敢的巴渝儿女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部改革开放的传奇。为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本刊从本期开始推出“我这30年”征文专拦,由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从一个个侧面展示重庆改革开放30年的壮丽画卷,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1.
背景:美国当地时间2月15日,正在美国访问的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艾奥瓦州亲切会见了27年前到美国专题考察学习时结识的部分老朋友,并同他们亲切座谈。习近平向老朋友们致以亲切问候。他说,中国有句古话,“衣莫若新,人莫若故”。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类意义上的人、社会意义上的人,还是个体意义上的人。这种在逻辑上的区分,对我们理解“以人为本”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从人的存在形态看“以人为本”,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且有助于澄清“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以个人为本”等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3.
《先锋队》2012,(10):54
毛泽东诗词雄浑奔放,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在世界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同时,毛泽东也虚怀若谷,以能者为师,曾多次虚心听取朋友们的建议修改诗文,并先后认了五位一字(词)师,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4.
"昔日到处是荒漠、戈壁,如今,一座座兵团新城拔地而起,一片片绿洲在兵团大地中屹立。"这是三师四十九团第二中学教师邵云红在由三师工会最近举办的"感谢党的恩情、讴歌辉煌成就"巡回宣讲活动中的演讲片段。  相似文献   

15.
孙跃纲 《学习论坛》2009,25(4):52-56
发展哲学认为发展是主体实现发展理想、提升生存状态的实践活动,只有发展才是人的真正本质,是人的社会性、历史性的存在方式,离开发展就不能说明人和社会的历史性跃迁.发展既是外在性过程,也是人的内在性诉求,是人类社会之所以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从人的生命价值与存在方式视角来理解发展,构建发展哲学,应该成为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生活化的最佳选择和有效出路.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09,(5):119-120
1.人民教师谭千秋:用生命作支撑,舍身护生的教导主任 地震废墟中,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拼命地撑住课桌,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  相似文献   

17.
<正>农十二师"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自2008年开展以来,坚持把"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作为推动和促进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强组织协调,明确责任分工,积极整合资源,工会主动牵头,形成统一部署,使"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在全师深入地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8.
有的单位在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一些同志总喜欢习惯性地强调一句:"以上讲的这些问题,对事不对人??"对"对事不对人"这句话有个怎样理解的问题。如果理解正确,就能在批评中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就会在批评中产生一些负面作用。"不对人"容易造成思想松懈麻痹。  相似文献   

19.
现实的人以自然存在物为其存在和活动的媒介,也以社会存在物为其存在媒介。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产物”、“时代的产物”和“历史的产物”相统一的媒介存在。作为媒介存在的现实的人,应当消除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现实的人具有无限多种发展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陈晋 《新湘评论》2013,(1):37-40
核心提示在古今中外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像毛泽东这样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非常罕见。读书是他精神存在和思想升华的必要方式,是一种基本的生活常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