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9·11”事件出乎意料地促成了俄美欧关系的靠近,但它们都抱有不同的目的,俄罗斯经济发展需要美欧的支持,所以,“9·11”事件正好成为俄与美欧改善关系的契机,欧洲希望借此机会,建立一个“完整”的欧洲,美国则从反恐需要出发,认为没有俄罗斯的支持,反恐战争是难以取胜的,所以,基于各自战略的考虑,俄美欧走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2.
“9·11”事件在美国国内,引发了关于未来国际体系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就是美国在遭受“9·11”事件的打击之后,能否继续维持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在世界建立“美国霸权治下的和平”,甚至新式“美利坚帝国”。  相似文献   

3.
冷战期间,由于意识形态、美沙结盟等因素,沙特与前苏联长期敌对。冷战后,沙特与俄罗斯关系有所改善,但仍然冷淡有余,热度不足。“9·11”事件后全球地缘政治形势的剧变以及国际能源格局的调整,促使沙、俄接近。沙、俄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将对地区和国际关系、国际能源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9·11”事件之所以被看作是国际政治领域里的重大历史事件,就在于它使得整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了促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增进国际政治理论界在这一问题上的共识,2002年4月5-6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亚欧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和国务院国际经济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点讨论9·11以来,美国同东盟关系的发展变化.文章首先回顾了9·11以来美国积极推进同东南亚的关系的表现,进而分析美国加紧推进同东盟关系的主要动机.最后,作者阐述了我们对美国-东盟关系发展应持的态度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沙特与美国的关系可归结为“石油换武器”或“能源换安全”。但“9·11”事件使沙美关系出现逆转。目前,美国在中东大力推行“民主化”战略,沙特国内政治反对派要求全面改革的呼声高涨。为化解冲击,纾缓压力,沙特在加大反恐力度的同时,调整内外政策,采取渐进式改革的“中间道路”,其外交多元化势头和“东向”趋势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7.
“9·11”事件后,大国关系显示出差等式的力量结构与复合式多边均衡结构并存的局面,一个突出现象是大国力量消长集中在亚洲的次区域层面,中亚地区已成为美国实现其国家利益最为关键的核心战略地带。半年来,大国关系中单边评论外交甚嚣尘上,但也存在着找到一条大国间平等互利、直辖市共进的发展合作途径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2月初,巴基斯坦“核弹之父”阿卡杜勒·卡迪尔·汗在确凿证据面前承认自己向伊朗、利比亚和朝鲜等三国泄露敏感核技术的事实,并称对“核泄密”事件负全责。汗被解除总理科学顾问职务、美国表示对巴“核泄密”事件“既往不咎”之后,汗得到穆沙拉夫总统的“宽恕”。  相似文献   

9.
冷战以后,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关系正处于重构之中。特别是“9·11”事件以来,大国间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如何理解这种变化的深层背景,把握其特点、动因以及发展前景,是各国政治家和有关国际问题的学者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格鲁吉亚和俄罗斯的冲突以及美国金融危机这两件事情的影响都不亚于9·11事件。虽然现在判断这两件事情对未来的影响,可能还早一些,但是我们通过分析三国的战略思维的特征就可能预测三国战略关系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9·11”事件后,中亚地区的安全局势成为影响地区和国际安全局势的重要因素。在“9·11”事件和随后的阿富汗战事之后,尤其是近年来的“颜色革命”风波后,中亚地区的安全局势呈现出新的特点,有关大国对中亚安全环境和自身利益的界定也在不断调整。所有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到未来中亚安全局势的演变。在未来,中亚安全局势既有挑战,存在着危机与对抗,也有机遇,存在缓和与合作的可能。国际合作对于解决中亚安全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2.
“9·11”事件后,美国军事力量进入中亚和南高加索地区,使欧亚大陆中部的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美国反恐的基地,该地区的战略地位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今年9月9日,法国空军参谋长斯特凡·阿布里亚尔(Stephane Abrial)将军接替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詹姆斯·马蒂斯将军,出任北约两大战略级军事司令部之一——北约盟军转型司令部司令,成为该司令部历史上的第23任司令。阿布里亚尔的任命打破了自1949年以来北约战略级司令部司令一直由美国人担任的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14.
“9·11”事件后,日本出台了三项法案,标志着其“专守防卫”的安全政策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它突破了自卫队向海外派兵的地域限制和使用武器的限制,扩大了政府海外派兵的权力。日本的新安全政策实现了日美同盟的质变,从根本上强化了日美同盟。但从长远看,日本的新安全政策不利于日美同盟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5.
原荣 《亚非纵横》2005,(4):71-75
2005年4月7日,在历经大选后两个多月的内部激烈斗争后,库尔德人贾拉尔·塔拉巴尼当选为伊拉克总统,与什叶派代表易卜拉欣·贾法里和逊尼派代表哈杰姆·哈桑尼组成了伊拉克过渡政府的“三驾马车”。由库尔德人出任总统,这在伊拉克历史上尚属首次。因此,塔拉巴尼其人及其内外政策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6.
“9·11”事件后,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支持美国反恐怖战争的措施,向美国和西方国家靠拢,企图以此为契机推动俄罗斯解决国内外的难题,并改善国际形象、提高国际地位。美国反恐战争给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利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客观上改善了俄罗斯的安全态势;而美俄在反恐战争中的合作并不能改变它们之间原本存在的战略利益冲突,俄罗斯的安全利益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王虹 《亚非纵横》2002,(1):46-47
2002年1月10日,亚非发展研究所邀请了本所的特约研究员及一些在京的专家学者就当前的国际形势进行研讨。会议由廖贵年副所长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回顾了去年的国际形势,特别是“9·11”事件后对国际形势产生的影响及对今年一些热点问题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主要观点为:  相似文献   

18.
就近期研究欧盟和大国关系的相互作用问题而言,大体上涉及地缘政治的视野、区域主义之间和泛欧洲模式的角度三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戴维·卡莱欧教授对未来“三极泛欧洲”体系的阐述与设计,具有更为合理的性质。欧盟东扩对跨大西洋关系的影响还只在微妙的开始;它给俄罗斯在欧洲的地缘政治环境带来的变数则已相当明显;大国关系的变化对中国而言,无疑是机会多于挑战。  相似文献   

19.
欧亚大陆一直被地缘政治学家认为是世界的中心,也是霸权国家和谋取霸权的国家试图施展自身控制力的地区,而欧亚大陆中路地区更是在地理上和战略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一直寻找机会在该地区扩大影响,而“9·11”事件的发生和随后进行的反恐战争,使美国十分顺利地实现了这一目标,可以说这是美国在地缘政治上的巨大收获,但事实上,美国之所得又远远超越了地缘政治。  相似文献   

20.
北约东扩促使俄更清醒地认识世界格局及自身利害所在,推动其更重视地缘因素,积极调整对外政策,采取多方措施与北约周旋。俄拓展亚太和全球外交以增强阵地,同一些大国的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北约东扩导致俄国内继“欧亚主义”战胜“大西洋主义”、“一边倒”转向“多方位”之后,从承认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到否定美国单极论的外交上又一次质的飞跃。俄在一定程度上将北约东扩“坏事变成好事”。“俄罗斯失败论”不完全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