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位智者在探讨人生之道时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生要“知足、知不足、不知足”,只有达到“三知”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知足。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状,不要站在这山,看到那山更高。沐在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初,面对国际、国内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和上级领导对政府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应积极改进工作作风,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做到知足、知不足、不知足这“三知”。  相似文献   

3.
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将遇到“知足”与“不知足”这个人生课题。我认为,对人生中的“知足”与“不知足”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而应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因为人生问题上“知足”并非都是消极因素,“不知足”也不一定就是积极因素。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知足”与“不知足”作为事物矛盾的双方会依据  相似文献   

4.
《乡音》2007,(12)
"知足、珍惜、知不足、不知足"这4个词语,是在一次民主党派干部学习会上聆听到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细细琢磨这4个词语。慢慢地品味到"知足、珍惜、知不足、不知足"是人生应该具有的4种境界,可以理解为"平和、感恩、反思、进取"。"知足"是一种心境,是理性感知后的一种豁达。通俗说就是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人的一生难免碰到生  相似文献   

5.
人生在世,都有一个如何对待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问题,由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答案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对待三者,我的看法是:一是生活上要常知足,不断节制自己的私欲;二是工作上要知不足,不断解剖自己的缺点;三是学习上、事业上要不知足,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目前,教师的生活待遇、社会地位与十年前相比,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君不见,在我们教师队伍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满腹牢骚、常发怨言。他们与官员比,觉得自己无权无势,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与老板比,认为自己房屋样式太旧,面积太小,存款位数太少,生活太寒酸。古人…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有一个座右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他一直忠实地践行着自己的座右铭。“做人要知足”。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物质条件、名利地位、生活待遇上,要知足,知足才能常乐,淡泊方可明志。以裘法祖院  相似文献   

7.
严水泉 《前进》2014,(11):61-61
日前,参加单位召开的班子民主生活会,一位同志在剖析个人思想时说:"做人要知足,工作要知不足,学习要不知足。"这话讲得恳切,听着确切,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做人要知足,常怀平常之心。做人要知足,指的是一个人在物质条件、名利地位、生活待遇上要知足。有道是,华屋千间,只卧一床;稻菽万担,仅食一碗。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做人要知足,一方面要正确认识自我,不能因为一时一事的得失而断送前程。  相似文献   

8.
难得知足     
<正> 知足不知足是相对而言的.人的生活像昼夜交替一样,在知足与不知足之中向前延伸。从狭义上理解,知足似乎俯拾皆是,独生子的甜甜一笑,别人的一句奉承话等等,也许都能让你感到一定的满足。但狭义上的知足往往是短暂的,常常很快为新的不知足所替代。人生难得的是一种大知足,实是一种对人生的态度。有人往往把知足同“隐士”联系起来,浪迹江湖遁入山林,醉溪水卧竹林,吟诗作画不问世事;或者在暮钟渔鼓袅袅香烟中读梵音悟禅机,  相似文献   

9.
中央某机关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对干部提出要求:"名利上要有满足感,能力上要有危机感。"这一要求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修养、做好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满足感和危机感,也就是"知足"与"知不足"的问题。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10.
冯兴振 《群众》2011,(10):87-88
“知足者常乐,贪婪者常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是先哲纵观人生成败、历史变迁得出的宝贵经验。知足,就是要确立正确的参照系,解决好心态平衡问题,做到常心自律。  相似文献   

11.
云溪子 《小康》2023,(1):76-77
<正>对于“知足”与“不知足”的是非,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有区别地辩证分析。中国名刹,浙江杭州灵隐寺,有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人们多认为佛家是“出世”的,我以为这副对联倒很入世。在我看来,对联讲的是对待人生和世事的应有态度,告诉众生,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遇事有一半称心如意就应该满足了。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告诉我,这虽然是佛家的说法,却也是经验之谈。根据自己的类似体会,我曾经写过“知足常乐”之类的小文章。  相似文献   

12.
欲而不贪     
人可以爱财,但不能无厌。恐怕没有人愿意走到“人为财死”的份上。其实见《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每个人都是有欲望的。只是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相似文献   

13.
卢风 《湖湘论坛》2014,(2):79-82,89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赚钱加花钱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主流生活方式。粗鄙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幸福观在"自由"、"平等"、"人权"、"公平"、"效率"、"财富"等华丽辞藻的包装之下,充斥于媒体,渗透于制度,积淀于大众心理。人是追求意义的文化动物,总有其不知足的方面。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严重误导了人类对意义的追求,使人们在该知足的方面不知足,在不该知足的方面知足。生态学和全球性生态危机表明,地球生物圈能供养几十亿在物质追求方面知足的人,却不能供养几十亿在物质追求方面不知足的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人类必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一位市委书记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要求“:我们各级干部应有三种精神状态,一是要知足,不断节制自己的私欲;二是要知不足,不断解剖自己的缺点;三是要补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官德”。笔者思之,这个要求标准似乎不高,然而真能做到,也并非易事。君不见,在我们干部队伍中,总  相似文献   

15.
知足常乐     
不少人都知道知足常乐的道理,但要真正做到知足常乐却并非易事。要想常乐,关键在于知足。而要知足,还需懂得知足的内容和标准。否则,若不知“知”什么,多少才算“足”,那么乐又从何谈起。窃以为主要应在“官”念、名利、生活等方面知足,才有乐可言。  相似文献   

16.
满足不满足     
有句古话:“知足常乐”。语出《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它历来被视为一种人生精义。当代一位作家写道:“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 就是古训所谓的, 知足常乐。” 近读俄国契诃夫, 发觉他也极奉“知足常乐论”。他说, 人生中总有许多不愉快的事情, 怎么才能在苦恼和愁闷的时候也感到幸福呢?这就是要“善于满足现状”。他甚至要你想到:“事情原来可能更糟呢。”比如, 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 你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又比如要是你住得较远, 你想到命…  相似文献   

17.
“知恩、知足、知责,敬业、专业、廉洁”几个大字出现在江西省县(区)级中规模最大的基层司法所——南昌县司法局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司法所(以下简称小蓝司法所)的工作理念中。  相似文献   

18.
毛丽娅 《求索》2008,(3):109-111
《道德经》是道家、道教最重要的经典,蕴涵了极其丰富的生态思想。两千多年前,老子以其深遂的思想,精炼的语言,探讨了宇宙形成、自然规律以及人们对待自然的原则和方式等诸多问题:强调道生万物,天地相合;主张尊道贵德,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倡导少私寡欲,适度消费;强调知足、知止,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反对战争,建设人、社会、自然和谐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何健平 《政策瞭望》2010,(12):57-57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先生曾经有句名言:"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真是催人奋进、促人修养的至理妙语!一个人无论身处什么地位,  相似文献   

20.
给自己鼓掌.是自信的体现,是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是一种自我激励,是对自己生命潜能的激发。当然,为自己喝彩,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有的人以为对自我鼓掌是“出风头”.是不稳重、不成熟的表现.因而不敢在大众面前表现自己,使自己失去了许多成功的机遇;有的人自我估价过低,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总觉得自己不行.甚至拿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长期这样.就会形成“我不行”、“我不能”、“我不敢”的潜意识。这样一来.不但失掉了很多机会,而且给人留下了平庸无能、无所作为的印象.自然得不到好评和重用.、到头来,不免发出怀才不遏、壮志难酬的叹息.陷入苦闷之中,由此看来,必须学会给自己鼓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